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一四三 春秋霸主制与希腊联盟制的异同
作者:许倬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雅典曾领导底洛斯联盟,团结希腊诸邦,抵抗波斯帝国的侵略。嗣后,斯巴达、底比斯……也组织其联盟,控制了希腊的一部分,甚至其大部分。联盟逐渐演化,都渐成为其领袖城邦的工具,浸假而为近于领土国家的政治单位。最后统一希腊的国家,马其顿,则未尝经历这一演化过程,即径由王权领导的领土国家,迅速扩张,成为庞大的帝国。

  春秋时代,周室东迁,王纲解纽,封建体制一变而为列国,霸主制度应运而起。正因王室权威已经凌夷,列国都尽力扩张,中原诸国,壤土相接,不可能有多少扩张的空间。中原四周的各国,则以华夷杂处可以兼并不属于华夏系统的各种族群,既有攘夷的借口,又有扩张之实惠。东边的齐国是第一个霸权的国家,即以伐狄顾卫,伐山戎救燕周,取得华夏列国的领导权,然后率中原诸侯代南方新兴的楚国。齐桓公的霸业(元前681-682),以保卫华夏体制为盟会的理由,盟拆则谆谆以维持华夏体制的秩序为言。九会诸侯,均以盟会的方式,还没有明白的确立霸主制度,也没有延续到第二代。此后宋襄公的霸业,并未成功。秦晋在西方与北方,各自力求扩张,也不过在局部地区建立领导权。

  真正霸主制度,由晋文化建立。晋文公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团结中原诸国,揭制南方楚国北上发避孕药的威胁。晋国领导的中原与南方集团对抗,战场上各有胜负,而晋国的霸权则经历八世,由文公至平公,维持了至少八十一年之久。列国有定期的朝聘会盟,各国之间有所争执,盟主可以裁决曲直是非,若有战争,各国会师戍守。盟主可以向各国要求派遗师旅,组成联军;诸侯列国也以贡币输纳于盟主。分派的军力,以国家的等级与实力,有一定数字的兵车;贡赋多寡,也有相应的配额。这些贡赋逐渐成为参加盟会诸国的负担,不仅贡赋本身的价值不菲,甚至输纳运送的费用也相当沉重。晋国的霸权之外,南方楚国也有其与国,则更是等于楚的属邦了。同时,齐秦各在其领近地区,团结与国,实在西方与东方的次级霸主。元前546年,宋国向戍发起弭兵。晋楚的与国,都向对方的盟主朝聘,齐秦也仍旧拥有其各自的与国。这次弭兵之议,事实上确认了四个霸主的势力范围,也建立了四个势力范围和平共存的模式。此后,吴越代楚而为南方盟主,晋分三家,田氏取齐,秦有三世之乱:春秋遂一变而为战国。

  春秋时代的霸主制度,与希腊的联盟,发展的过程颇为相像:都是在抵抗外乱的口号下,同一文化圈的列国,在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领导下团结为联盟;同时,霸主也都因此逐渐巩固领导权,将临时性的分摊兵力与贡赋,逐渐制度化为长久的义务与负担。这一过程,实是列邦体制走向“帝国”的凝聚过程。中国古代与希腊古代,都有个发崩离析的列邦体制,只是希腊是从未经过统一,中国则是周室封建制度崩解之后的局面。霸主与联盟,都是收拾分崩离析的中间步骤。凝聚过程也不仅发生于政治权力的渐趋统一,同时也意味着各地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因应凝聚过程的开展,渐由交流而终于同化。希腊各邦若未经这一联盟之间的竞争,马其顿将不能那么容易完成统一希腊。霸主制度也不仅使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减少,甚至经此交往,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主要原因在于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城邦与霸主两项,讨论中国与希腊之间发展的异同。希腊城邦是由小地区的生活共同体,发展而为政治单位。希腊在城邦时代,只有文化归属的认同,未曾有过政治上的统一;于是,虽然联盟制度是为了抵抗波斯而生,却为希腊的统一,发挥了中阶段的凝聚。中国的封建诸侯,虽以城邑为中心,其“国人”实系“驻防”的成员,不同于希腊的公民。更须注意者,中国封建制度下的列国,在西周时并无完整的主权。国室东迁,虽然各国已裨上拥有自主的权力,在名分上仍是周室封建的一部分。霸主如齐桓晋文,也必须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凝聚已经分散的华夏诸国,尊王仍是政权合法性的依据,攘夷则是文化的认同。霸主制度,经过恶侯累世的经营,遂不是临时的组合,而演化为相当明确的政治权力中心。春秋一变而为战国,诸国内中权力及政府组织的重组,实系霸主制度的第二步发展。中国与希腊的列邦制度,经联盟霸主之制度,遂能逐步将其文化圈凝聚,终于扩散而及于各自古代世界。再下一步,希腊世界有地中海希腊经的时代,中国则有战国的华夏世界,遂致各自发展为罗马的普世秩序与秦汉的普世秩序。

分享到:
上一篇:一四二 西周与埃及文化的异同
下一篇:一四四 中国历法与伊斯兰教历法之不同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471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