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九一 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
作者:许倬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明清是宋代的延长,当然中间有一段元朝,但只维持一百年就过去了--我们学历史的人看时间是一千年一看的,一百年不算。
  基本上明清是宋代制度的复活,但明清发生了极重要的现象,就是绅士阶层的出现,将宋代本来已经相当能够下达到中怪的制度打了很大的折扣,原因是明朝时候将财富和知识混在了一起。

  明太祖原是个小和尚,后来带一批农民群众打天下,也用了一大群参谋,包括大家都晓得的刘伯温(真正的刘伯温和大家晓得算命的刘伯温不是一件事情,大家不要搅混了)。这批参谋虽然人不多,但帮他设计上层结构却设计得很好。然而元代教育体系被破坏了很多,宋朝原有的社会民间经济也被破坏了很多。元代收税是不讲规矩的,要钱用的时候就派人到市镇上去派税,也不知哪天就来了军队派税,没有良好的制度,民间的经济因此衰退。在这种状况下,既没有民间经济,也就没有民间学校,没有民间的社会福利。

  明朝为了要收拾这个烂摊子,重建民间系统,结果用了两个办法。一个是找有钱人。大家曾听过民间故事,有沈万山聚宝盆的故事。沈万山是明朝第一个有钱人,但富贾之中,他只是个代表而已。我们看明初,明太祖用了很多富贾,他又重建了个政府结构,官吏不够用,没有那么多中层的干部来源,因为学校制度破坏了。救急的办法是用各地的有钱人,让他们做官。最简单的是粮长制,委托有赀财的人重新建立纳税的制度。比方说某人在一个地方最有钱,政府就派他负责缴纳本地的税,但是发给他一个纳税凭单,让他到民间去收税。这种包税制的后果,自然会有严重的中饱私囊。这是财富中层分布里很坏的办法。在政府而言,只要抓住几个粮长负责收税效果是很快,后果则是这群人财富和权力力结合了。

  第二个办法,政府还要重新建立科举制度,用考试来选拔人才。但是因为教育不普及,考上来的人,立刻叫他们做事,连训练的机会都没有,没有汉朝那种郎吏的训练机会,考上的人马上就派他工作。经验也没有,学问也没有,但权力却有了。而这些人很快地和包税的人合流。绅跟粮,四川话"绅粮",绅跟粮变为一个东西,官完全和钱结合在一起了,这是明朝初年立下的很坏的榜样。到后来矫正了,继续不断考试,继续不断无穷 进来,用考试进来的人建立中层。明清有非常好的选拔制度,但是明清完全没训练,第一个丢掉的是学校。汉朝、唐朝、宋朝都有,中央的学校、省的学校、县的学校,明清却没有。明清秀才号称是生员,可是学生没学校上。秀才只是每个月到训谕训导那里去交一篇文章和研究的心得,只注重文章的格式而不注重它的内容,三年考一次,也考这个,如考诗,考八股,策论要等到考举人时才占分量。策论考的就是说今天有个问题,你怎么办?它占三分之一的分数,八股文跟诗占三分之二的分数,考到后来大家都一样。所以后来的科举选的愈来愈不是真才实学,而考上来以后,经过三层考试,秀才,举,殿试,然后分发,基本上是没有真正训练。举人中大挑,挑选里面的人用抽签的方式,还有靠相面挑选,一个人长得圆圆的,方方的,头等;上面大下面小的不好。这样子,大挑挑出来的官,没有好的,只选声音大,长相神气,个子高,然后抽签。

  训练只有在最后一层有那么一点点,却是训练大官。在进士里考得最好的,第一级的三个:状元,探花,榜眼,第二级二甲里选十来名,考得最好的,叫翰林。翰林在皇帝自己的小书房读书,也做皇帝的秘收工作,也替皇帝做管理图书馆的事。像在故宫博物院里,那些诗、画,就是皇帝题了一句诗,这些人就奉命替他写;皇帝写了个诗,发下要他们抄,抄时当然要帮皇帝改一改了,把它写好一点,翰林院要做这些事。可是在这些之外有些很好的机会,如翰林院要在讨论国家大政时旁听、记笔记,皇帝常常派一个翰林到一部去见习。翰林院不错,是训练宰相的地方,没有什么大的责任,整天听闻的是国家大事,接触的是第一级的官员,也有机会接触到重要的资料,如全国的税收多少 ,全国的军队多少?全国的国防怎样?全国的盐怎样?运粮怎样?他都有机会接触,慢慢也可以训练出头一级的好贤才,这些人是最上层的,从翰林院出去的很快就变部长(尚书)或次长(侍郎)放到外路做厅长(学官)、行政主管。

  这样看来上层训练不错,但中层没有训练。中层的人要靠运气,你碰到一批好的朋友,自己用心,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运气不好,不用心,什么都学不到。所以清代中层里不是没有好官,也不是没有贤才,只是没有培养与训练制度。于是中层坏的地方超过好的地方,再加上钱跟权的结合超过训练和教育。明清政府结构的中层,没有良好的训练,也没有良好的培育,跟汉代是不能比的。

  等到清朝中叶以后,国家常常有变乱。清初常有开疆辟土的战争,都是要用钱、用兵的。钱和兵一用完国家就穷了,民间也就起了很多的变乱。最多出现的是教乱的形式,因为民间没有别的力量凝聚他们,就只有靠宗教的力量凝聚起来。这时国家要更多的兵、更多的粮,要更多对战争的课捐,清代中叶开始就有捐纳制度。等到鸦片战争以后外患更多,加上太平天国,捐纳得愈来愈严重,金钱的力量的权力就更明白地赤裸裸地挂钩。有钱人可以从没有官捐个小官,由小官捐个大官,完全一字不识的人也可以变成重要的官员。红顶商人这个故事你们看过了,他就是个很普通的人,靠钱慢慢捐得一个红顶的大官。胡雪岩可算是很能干的人了,一字不识的一样能做大官。他拿钱买来的官,就拿官来生利。花了五千捐来的官,就要收回六千才能保本。

  如此明清钱和权的结合使得明清中层和下层愈来愈断裂,下层的贤才上不去,中、下层的钱上得去,中层成为自私的、谋利的,他拿官作为赚钱的本钱。这个危机我们现在也面临,如我们的选举制度,愈来愈要花本钱,选上去后不捞回来怎么办?下次怎么选?所以我们面临的危机和清朝晚期以后中下层断裂的危机是一样的,端倪已经看见了。

  拿东汉上层和中层的断裂及明清中层和下层的断裂合在一起来看,假定一个企业的中层不是靠选拔而是靠关系,他的升迁、考核也不是靠成绩,而是靠人事建立起的网络,这个公司非垮不可。而上层如果没有使命感,只是想以这个公司做为赚钱的工具的话,公司垮了,他自己却赚了。我们看过很多这种事情,美国钢铁公司就是如此垮的,而美钢的董事都不穷。因为上层不以维持公司为目的,他们的目的只是自己捞一票。我想前一阵子股票垮台的时候也是这个现象,那个大的金元宝挂在门前的那家公司,老板没穷,被套牢的穷了。所以不仅是一个朝代会有这种上中脱节或中下脱节的现象,公司也一样会,而这种公司不能存在,不能维持下去的。

分享到:
上一篇:九○ 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
下一篇:九七 文化体系盛衰的轨迹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565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