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一八 战国时宰相制的特点
作者:许倬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分国讨论战国时代的宰相,以下所列名单当然离完全的程度远甚。最详的是魏和秦,最简的是燕和楚。甚至最详的部分仍有不少待补之处。名单的排列则大致以年代为序,其年代不明者附列于后。

  赵国宰相:公仲连,大成午,赵豹,肥义,公子成,乐毅,魏冉,虞卿,田单,赵胜,廉颇,皮相国,张相国。

  上列十三人中,三人为公子,两人与其他国家的王室有关系(田单与魏冉);余者则与王室无关,各人彼此之间也无关联,也找不出与任何大族有关系。虞卿更是白衣公卿的典型实例。

  齐国宰相:邹忌,田婴,韩眜,田文,吕视,淖齿,田单,后胜,宗卫。

  上列九人中,一人是公子,二人是宗室,一人是别国的公子,一人是齐王室的姻亲,另一人是别国王室的亲戚。只有邹忌以鼓琴干君而跻身卿相,算是平民出身。

  秦国宰相:卫鞅,公孙衍,张仪,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田文,金受,楼缓,魏冉,寿烛,范雎,蔡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王绾。

  上列十八人中只包括一位公子,两位王室亲戚,两位异国公子。其余的人背景各殊,登进方式也不同;大多以才能被秦国重用,秦得益于此等人处不少。

  楚国宰相:吴起,赵朝,张仪,昭鱼,春申君,州侯,昭子。

  上列楚国令尹七人,其中一人为王子,两人为宗室昭氏。最多色彩者为吴起,出身平民,又是来自异国,但仕悼王至令尹,制定许多改革法案,其命运颇与卫鞅在秦相似。昭氏二见,知春秋世族遗风仍存在于楚。

  韩国宰相:侠累,许异,申不害,张开地,张平,昭献,南公疾,樗里疾,韩珉,韩成,韩玘,暴谴。

  韩国诸相,表中缺漏必不少;以目前所列而言,十二人中有四人为韩宗室。张氏父子相韩五世,然而除在张良传中见及外,殊未有别人提到,其详因此不得而知。张氏究为韩王室旁支,因避仇改姓;抑是晋国张氏之后,也不能有证据作平断依据。昭献和樗里疾都是异国的宗室。十二人中对韩最有贡献者是申不害,他的出身据本传则是“郑之贱臣”。

  魏国宰相:季成子,李悝,翟黄,商文,公叔,白圭,惠施,中山君,田需,魏太子,张仪,翟强,公孙衍,田文,魏齐,范座,信安君,长信侯。

  魏国宰相列入此处者十八人,其中本国及外国的公子均有之。魏处四战之地,列强无不想拉拢魏国,掌握魏国;因之,魏国宰相人选每成各强国关心的问题。魏国王太子之成为宰相,即是平衡各国均势的一着。但无论如何,十八人中有九人是起自寒微。

  燕国宰相:子之,栗腹,将渠,张唐。

  燕国纪事,在七国中最为简略,因此这里列出四人中的出身对我们都是空白一片。然而,前面人之似并非宗室,而最后一人则被秦国派遣来燕,当然更与燕王室无关了。

  以下则将把春秋与战国的卿相略作比较。第一点,战国的卿相既无一定的任期,也不是终身职。春秋之卿,若不是中路闵凶,被杀或被逐,大多在职终其身,或一直到他自愿退休归老为止。战国卿相更迭频繁,可看出国君权力大增,否则人主不能易相如此之容易;相对的,卿相权力大减,否则外国纳相不能成为两国结好的标准方式。第二点,战国卿相的来源殊为庞杂。有时是异国的公子,有时是周游列国的游士说客。二者都可能单纯的为所在国国君赏拔,也可能由其他国家推荐而纳入。生心外向的卿相自然不能在地主国生根;其中屡屡流动于各国间者尤甚。因此这种新形态的卿相并不隶属于任何一国的社会,也因之不能构成传统的阶级。第三点,除少数例外,七国卿相若不是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即是出身寒微,缺乏大家族作后盾的人。春秋进政治上具有决定地位的强宗巨室似乎绝迹于战国政治。

  以实例而说,晋国的中军最初是中军元帅,后来则成为执政。自西元前587年至543年间,中军十一人相当平均的分配于大家族内,栾氏一人,韩氏二人,荀氏三人,范氏二人,魏氏一人,中军的递嬗也似有一定的推移方式。能轮到的人早就可以知道他有轮到的一天。春秋卿相中无别国的公子,(出亡而且无归国希望的公子不在此例),更没有周游各国的游士;他们的出处则大率出于少数家族。战国则事事反是。

  两时期的分别甚明显,但变化也不起于骤然激变。到春秋时代本身已发生社会阶层分化的变化。以政治活动言之,公子集团由枢纽位置衰落,让位给势力逐渐膨胀的大夫集团,更集中于少数大家族手中。等到实至名归,权力和名义再度同属于一人时,新的君主就产生了。同时,贵族的的人数在自相残杀的过程中也必然锐减。大夫集团及大家族数字的减少又正和士的兴起相配合。春秋时士为家臣为武士,战国的士即产生了不少大臣和将领。可是这些新型的大臣和将军并未像春秋的大夫一样构成传袭的阶级。整个战国时代几乎未见有春秋时代的那种巨室。若新贵没有填补旧有贵族的社会地位,而且连可以对应的家族也找不着,似可说,新的社会结构已经取代了旧有的秩序。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不能不引起(或缘于)其他方面的变化,例如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和观念形态等方面。

分享到:
上一篇:一七 战国时国君地位的巩固
下一篇:一九 战国时君臣的雇佣关系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28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