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二九 中国士大夫的双重角色
作者:许倬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文官制度一词,有人称为科层制度,有人称为官僚,其实都是一样的,英文是Bureauctacy。中国历史上文官制度早已十分发达,而西欧的历史则未见如此发达的文官制度,其登庸人才的管道长久以来没有制度化。近代国家组成以后,方有像样的文官制度。在近代以前,西欧的统治阶层经常依赖教会的协助,因为教干多半识字,而骑士多半是不识字的。中国的登庸选拔文官,早在战国时代已有理论性的讨论。在汉代,整套乡评里选,以及试用考核的察举制度,经过不断的改进,终于发展为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僵化以后,颇有可诟病之处;但如果运用得宜却不失为公平选取人材的制度。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科举制毋宁有其特色。

  汉代中国文官的选拔方式也经历各种变化。然而这一制度从未完全消失。文官的选拔毋宁与地方大族的存在有关。汉代的察举多多少少造成地方大族的气势。相对而言,地方大族也是培训人材的社会单位。在南北朝时代,"国家"的功能若断若续,而大家族负起教育与培训人材的任务。儒家的学问留在大家族的家学里面,在国家教育不克发挥时,家学是最后珍上可以培训高级人材的园地。外族入侵中国,建立新国家,为了登庸中国的人材就必须向大家族索取人材。因此,大家族组织与文官制度具有互相倚伏的共生关系。大家族渗透了外族入侵中国后所建立的不同国家政权。从胡化的国家,到胡化汉化兼有的国家,到相当程度汉化的国家,不管哪种形态都有中国士大夫经由文官制度登上胡族的统治阶层。最后外族不能不和中国的士大夫大族相结合,促成外族在中国的彻底同化。

  中国士大夫借文官制度担任双重的角色。一方面担任政府官员;另一方面代表地方力量进入中央政府。这就是宾四先生所说,中国的科举等于民主制度。宾四先生在这一点上,可能用了不同的定义界定民主。我们对宾四先生的敬意不减,但仍无妨对他的民主定义持不同的意义。其实,宾四先生要提示的是地方的利益、地方的消息,与地方的意见都可以经察举由地方人材带入中央政府,从而构成中央与地方的消息与利益的流转管道。政府上层人物的互通声气是政府体制以外非正式的网络。这一网络与政府的行政网络是平行的,也是重叠的。在西欧出现近代代议制度以前,这样的沟通网络并不存在。

  我们当然可以说西欧有教会,教士也参加政府体制;但是西欧的教士与中国士大夫有两大不同点:第一,教士不结婚,没有家族,因此也没有教会以外的地方关系,没有世代深植于地方的“根”。第二,主教与教皇的利益往往并不完全一致。地方主教关怀地方,但教皇则未必如此。参加国家统治机构的教士不一定来自全国各地区。因此,西欧基督教教会与中国大家族的作用不完全相同。西欧教会和政府之间更经常出现政教分离,甚至政教对立的紧张形势。反之,中国大家族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共存的。大一统的力量长期维系中国,一方面可能由于巨大的经济交换网维持了经济上的互转;另一方面,地方利益及地方意见经由察举保持了中央与各地的声气相通,也保持了政权对于儒家思想的密切关联

分享到:
上一篇:二八 知识分子在历史各时期起的作用
下一篇:三○ 中国知识分子不重科学的原因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965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