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二七 东周时大夫阶层的社会变化
作者:许倬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卿大夫集团(以后简称为大夫集团),包括贵族官吏的上层阶级。他们享有领地封邑;对统治者而言,他们是封建臣属,也是各种官吏。这一个集团虽然传统的分为卿和大夫两阶,事实上两者的分野微乎其微。大约大夫的执事较杂,常为卿的副介从属而已。在本文卿与大夫将不再加区分。

  习惯上,贵族的职与位和封邑都从父亲传袭面临 是。父亲若不是公子,即是卿大夫。贵族的小兄弟不能得到同样崇高的位置,不得不接受次一级的社会地位,有时做大宗的家臣家宰,有时即转而服侍其他姓氏的强宗巨室。

  大夫集团的人数当然超出公子集团多多。因此,班固列表的人物中大夫最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子集团逐渐由政治舞台上消失。经过春秋一代,大夫集团一天比一天活跃。附表二即列数班表中重要而负有责任官员。附表二(略)所列的活动以下举诸项为准。

  (一)曾为正卿或执政者;

  (二)曾经出总师旅者;

  (三)曾经参与国际会盟者;

  (四)曾献替庙谟,国事时被咨询者;

  (五)有重要官位者;

  (六)参与有决定性的政治事件,例如易立,弑君等。

  三百三十五位大夫占了总数五百十六人的百分之六十五。在第一期到第三期九十年间,大夫集团的百分比在百分之四十四到百分之六十三之间上下。第四期(西元前632至603年)时百分比即骤升,此后迄于西元前513年,百分比保持在百分之七十或更高于此数。最后两期的百分比又回跌至百分之六十六(西元前512至483年)和百分之五十五(西元前482至464年)。因此,大夫集团上升的曲线正好和公子集团下降的曲线同时发生。最后两期大夫集团进入低潮时,又正好是“士”集团开始抬头的时候。

  三百三十五位大夫中,二百十八人是活跃分子。活跃分子占大夫总人数百分之六十五,占全部总人数百分之四十二。活跃大夫的百分比在第一期到第三期(西元前722至633年)都低于其平均百分比。其次两期(西元前632至573年)中,百分比骤升至大夫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七点五和百分之七十八,和全部总人数百分之五十四和百分之五十五。第六,第七和第九期九十年间(西元前572至483年),全人数中的百分比下降至百分之四十六以下。春秋结束时,百分比下降至百分之四十一,稍低于平均数。可是活跃分子在大夫群本身的百分比于第六期(西元前572至543年)骤跌至百分之六十一后,在第七,第八,第九共三期(西元前542至464年)都重新上升,趋向百分之七十的标的。活跃分子在大夫群本身中百分比的上升曲线,和在总人数中的下降曲线对比,似乎表示在最后这七十九年中较不活跃的大夫越来越少进入历史舞台正面灯光机会。他们早期的前辈则常常还有被别人提到的可能。这是一个很可注意的现象,意味着大夫集团在社会机能和重要性上比前衰退。

  另一点也值得讨论:即是大夫们集中于少数家族。大多数强宗巨室并不见于春秋初期。其逐渐出现似也遵循一定的格式。公子中特别得宠者,或特别为国君信任的大夫,可连续执政许多年。其子孙仍继续政府职位。一代复一代,声誉和权力都可到积重难返的地步。于是屡世赫奕的大族成矣。

  个人的成功,或个别家族的成功都可归之于其能力或机缘。但是在同一短短时期内,有许多这种的例子,原因就不能单纯归之于个人了。这应该是一地区或一时期具有历史重要性的现象。

  下列是诸国的强宗大族:

  周:召,单,甘,刘;

  鲁:季孙,孟孙,叔孙;

  晋:赵,韩,魏,范(或士),中行,智(或荀),栾谷阝;

  卫:石,宁,孙,孔;

  郑:罕,驷,丰,羽,印,国,良;

  齐:高,国,崔,庆,陈(或田);

  宋:华,乐,皇,鱼,鳞,荡,向;

  楚:斗,蒍,屈;

  陈:夏。

  周之如、单,齐之国、高,据说都早已建立,但若于缺乏正面和反面的实证。上列诸大家族中的大多数则均在春秋始建立;九期之中,家族出现的数目少至二个,多至二十三个。骤然由七个的总数增加到十四个则系在第三期(西元前662年至633年)之间出现;同一时期也正是大夫集团和活动都达到高潮时。第四期和第五期出现的大家族包括晋之三家和鲁之三桓。第六期虽然拥有大家族二十三个之多,却也是下降趋势的开始。这时齐之庆、崔和晋之栾氏都在其他家族的联合压力下崩溃。大家族间的生存竞争使若干得势,若干覆灭,最终残存的家族寥寥无几,不足构成一个单独的社会阶层。到春秋末叶,即第九期时,仍有活动的大家已只剩七个了。

  如前所述,大夫集团的成员高度集中于少数家族内。属于前列大家族名单中的大夫平均占全部大夫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一。分布的最高极峰在第五期、第六期、第八期和第九期诸期,仅第七期略低。曲线可以显示在春秋后半期大夫的势力增长,而公子集团则在中期即呈頽象。显然,势力已由公子集团转移入大夫集团。这种形势的转易以公族家庭关系与国家政治开始分离视之,似乎可说大夫闪得到权柄并不全仗其出生后的身分,由侪辈中脱颖而出仍多少须有一些才能。这些多少靠自己才能的大夫比之全凭身分得到地位的公子王孙自然要适于生存些。春秋末到末叶,大夫集团也已走上了下坡路。大夫闪的权力又将转移到另一个人数更多,因此人才也更多的“士”集团。

分享到:
上一篇:二六 东周时士阶层的社会变动
下一篇:二八 知识分子在历史各时期起的作用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67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