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五八 汉代网络中的核心、边陲与隙地
作者:许倬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汉代主要交通网由关中为中心,有五条路线向四方辐射,由中原为中心,也有六条路线向四方辐射。整个交通网是一个双中心的结构。长安与洛阳两个中心间则有三条平行的道路贯穿其间。关中是政治中心,中原是文化与经济的中心,中原一带,在洛阳与鲁国之间,名都毗邻相接,道路纵横交午。人口多,腹地大,其核心区的重要性,不是关中以帝国都城的地位可以比拟。东汉迁都洛阳,一方面迁就经济中心,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核心区扩大与成长的潜力。是以东汉的关中,无复为两个中心之一,只能当作一个区域性的中心了。

  由核心地区辐射的路线,又往往分为几节,离中心地区稍近的一段,主要功能为联络区域性中心与核心区的交流,如汉中与成都,如邯郸,如彭城,如南阳,甚至如东汉的长安,都属此类。各条交通线的末梢则伸入边远地区吐纳边陲的资源外,兼有开拓与国防的功能,如蓟,如太原,如会稽,如河西四郡,如长沙,都属此类。是以汉代交通网上实有三级区分:核心区是全国的中心;次之则为区域性的中心,可称为核心区的外围;更往外走则是边陲地区,有些早期的边陲,如吴会,如蓟州,在东汉时则已开发为外围了。同时,核心区也在扩大,东汉的核心区,包含南阳汝南,超越了原有核心区的范围。

  汉代交通工具,陆路以车乘为主,是以道路所经,不是平原,便是河谷走廊。山路崎岖,车行不宜,众流横截,也不便行人。中国的地形,山地不算少。黄河下游,播为九河,是漫流的地带,旧日云梦大泽及大野诸泽的遗迹,在汉代比今日为显著。因此,在道路干线的近侧,竟往往有开发程度甚差的隙地。举例言之,太行山区夹在两条干线中间,却是山胡,甚至羌人活动的地区。山东半岛的沂蒙--鲁山山区,南阳一线两侧的伏牛--荆山及大洪山--桐柏山山区,太行山以东平原至渤海间的冲积平原,均是本文所称的"隙地"。木村正雄以为中国农业区有第一交及第二次农地之分,第一次农地不需依靠水利,第二次农地则借人工灌溉工程为主要耕作条件。这些地区开发为农业区,人工水利灌溉诚属必要。木村的定义,有助于说明密迩交通要道的地区,何以有这种发展较差的隙地。

  遥远的边陲地区,天高皇帝远,中国体系的秩序不能充分伸展到边地。边陲地区自然有其地方势力,控制当地的秩序。例如班超的祖先班壹,在秦末避地楼烦,放马牛羊数千群,汉初以财雄边,出入弋猎都可旌旗鼓吹。其子孺也任侠州群,即是边陲的地方豪强。甚至数世以后,班伯为汉定襄太守,仍因地方名豪,收捕盗贼,在当地建立了汉室的权威。东汉末年,田畴在徐无山区建立自治性的社区,也是相类似的个例。甚至项梁项羽的吴中避仇,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可认为是这类边陲地方势力的例证。

  另一方面,汉代交通网上的干线,实际上已是核心区的延长。审视汉代交通网,各种盐官、铁官、工官几乎大都分布在交通干线上;陇西道上有三处,五原的直道上有三处,太原道上有七处,长安洛阳联轴的通道上有五处,邯郸--蓟道上有八处,临淄道上有十一处,山东沿海有十五处,会稽道上有三处,庐江丹阳道上有四处,阳翟至番禺道上有十处,巴蜀南中道上有十一处。以上各处合计为八十处,不在交通线上的不过十处而已。汉代盐铁专卖,各种工官则为中央政府的分支,其所在之处,不仅是产地(如盐池盐田及铁矿),也是管理与分配资源的机关。这些盐铁工官的分布情形,应是反映汉代经济体系的指标,说明了经济体系的所及,同时也是政治权力之所及。

  外围地区的隙地,受天然环境的限制,生活条件比较外围区的一般情形已可能差一些,较之交通干道上的都邑,尤其不能相比。有过曾在中国内地居住的经验的人,即使今日仍可充分了解这种差异的存在。今且如此,于古尤甚。因此,外围地区也可说是内部差异较严重的地区。干线上的城邑已与核心地区认同;交通路线以外,已开发了而尚未十分认同;而若干特殊的隙地则恐怕尚待开发。汉代的地方豪强,经过察举制度,逐渐转化为缙绅,是汉代皇帝制度中官僚系统的基层。这些缙绅为了保持自己在官僚系统中的地位,往往群聚在郡县政府所及,有些担任地方掾吏,更必须留在群县。即使一般的地方豪强,所拥有的土地也在农业条件较好的地区。因此,“隙地”不仅经济未开发,也未必有缙绅或地方豪强;易言之,隙地是汉代政治秩序所不及,却又不像边陲有土皇帝一般的地方秩序。在这种地方,被摒于政治秩序以外的穷民,在衣食有困难时,或政治不良时,遂不免酝酿巨变,向政治秩序挑战了。

分享到:
上一篇:五七 汉代四川人才的分布与道路的关系
下一篇:五九 两汉民变多发生在隙地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543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