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八○ 中国人群组合的方式与普世帝国
作者:许倬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讨论中国,先讨论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发源的地方,我们称之为中原,印度河、两河、尼罗河三个河域加在一块儿都没有中国大,换句话说,中原腹地之大等于一个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边没有严重的交通阻碍,黄河流域也不像五天竺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于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型的文化,从东到西,每个邻接地区的文化都有差不多的面貌,其延续性是非常缓慢的改变。从北到南也一样,这种横向的延续性表示交通良好,彼此互相学习,一方面在同一块土地上有许多中心在互相挑战,另一面在挑战比较中又互相学习,所以同与异竟辩证式的组合在一起。在这个地区活动的人类总数跟刚刚所讲的三个地区加起来差不多,其异样性也跟三个地区的异样性加起来差不多,而在异样性那么强的地区可以产生一致性那么高的现象,这是很特殊的情况。
  就物资来说,石璋如先生曾指出以安阳为中心,向外画五十公里到六十公里的半径圈里,什么样的资源都有。而黄土层又构成特殊的条件,黄土并不天然的肥沃,有赖人为的努力,有一分力气下去出一分东西,放两分生出两分,不放就什么都没有。耕作也像尼罗河一样,要长期的保持一块耕地才能有好的收获。长期改良小耕种地区的条件,长期稳定性很强,于是造成地缘的土著和亲缘的结合,同一地点的乡亲住在一起久了就变成一家人,使得在土著之外也有亲缘上紧密的结合。

  新石器时代中原村落的高密度是世界少有的,为什么会如此呢?由于中国的移民从一个母群、一个小村落移殖出去时,走到哪儿都会碰到别的小村落,早已有人居住在那里。没有空阔的开拓空间,人们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甲乙丙三个村落都有过剩人口,甲村落出去的人一下又碰到乙村落和丙村落,唯一可以利用的是甲乙丙之间的空隙地方。凡此空隙只有到丘陵、河谷、丛林或沼泽里头去,花点力气把土地变为可用,所以中国的移民型态是填空隙,而不是长程移民。这个特性使母群和子群之间的距离并不疏远,互相依存的关系就可以保持很长久的时间。演变的后果则是大量人口在高密度的分布之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利于造成大型的复杂政团。这样扩展的政团可以是没有界限的。政团以人群作基础,而人群基础就符号来说,可以是血缘基础的同姓。例如炎帝和黄帝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族群号称兄弟关系,一个生在河这边,一个生在河那边,这当然是后来的融合。再另一个例子是古代的祝融八姓,八个不同的姓之间有共同的符号,尊奉共同的神祝融。这种结合的过程和两河流域型有点相像,可是不以地缘关系,而以亲缘作为结合的方式。结合时是说我这一宗和你那一宗,来自同一个祖先,或是通过婚姻关系。在中国找不出像两河流域那种以地缘结合的方式,商代以后才有变化。商代的政治单位有两种平行的系统,一种是地区性的邑,一种是亲缘性的族,到了西周以宗法取胜,邑变成族的附属品,周代选择以血缘来结合人群,这个选择形成中国很大的特色,中国的扩大政团遂是以亲缘的团体扩大的。反映在辞汇上的是“天下一家”,我们的国与家不分,我们的扩张可以造成普世性的帝国,而这个普世性的帝国是建立在亲缘关系上。照理说,亲缘系统的排他性是很强的,但是我们可以超脱这种排他性,而产生“民胞物与”、“民吾同胞”的观念。中国以亲缘来带动扩张的需求,这是上述三个文明所没有的特色,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就是亲缘关系是所有关系里的基因,这就是我特别强调的中国亲缘关系的特色,在中国的出现,早到政团出现时就有的特性。

分享到:
上一篇:七九 群体的融合与神祇的组合方式
下一篇:八一 古代欧亚大陆族群的移动给我们的启示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576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