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一三七 划分阶段比较中国史与世界史
作者:许倬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群体由小而大,由简单而复杂,这是持续进行的集合过程。这种持续进行的集合过程,若从地理空间的意义说,可以有几个层次;从地方性的集合,到区域内的集合。例如梁任公先生所说:“中国的中国”,推而广之,别处有“希腊半岛与爱琴海的希腊”、“印度次大陆的印度”等等。更上一个层次,则是大区域的集合,例如“东亚的中国”、“地中海的欧洲”……更上一层次,即当是洲级的集合,例如大西洋的欧美世界……最高一层是全球性的集合,亦即全世界的人类社会。我们现在正在洲级集合的过程中,也正在趋向全球性的集合。至于文化圈与文化圈之间互动的关系,也可有至少三类影响。一是由刺激趋向彼此的吸引;一是由干预引发的反弹;一是由优势文化笼罩引发的接受与学习。这三种互动形态,在上述集合过程中,往往同时叠集。当然,若是文化圈之间优势差距很大,则第三种形态的进行速度十分迅速,竟致排斥了前两种形态。

  由于地区性的自然生态,集合后的群体,有以定居为主的农业群体,这种群体的文化,趋于求取稳定,其逐步扩张的集合过程,则是地缘性的,亦即呈现为疆域的扩大。另一种则以人群移动为取得资源的方式,这种群体,包括猎、渔、牧、贸易,甚至掠夺。这一类群体的文化,趋于动态,其扩张虽也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进行,但是扩张的特征是疆域的扩大(例如游牧帝国),或积聚资源的增加(例如从事商业的地中海城市)。在人类历史上,定居的群体毋宁为数最多;但是,在广阔的欧亚草原与大陆间的海洋,则动态的集合,更为可能。于是,由中亚草原向东向西延伸的内陆,与由中亚南下,西入地中海,南入印度洋与南太平洋,这一个大三角形,遂成为旧大陆动态集合群体的主要地区,楔入其东、西与南三方的定居集合群体。旧大陆人类历史,几乎都是这两种集合过程在各地进行。这一命题,却并不能适当的说明哈拉以南非洲及美洲大陆原居民的发展历史。前面所述三项讨论中国史与世办连结的项目中,移动与交往两项,在讨论集合过程时,都必须会有关系。

  比较研究的方法,必须在可以比较的先决条件下,始有应用的意义。当此,我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分列为几个阶段,作为比较研究的应用范围。这些段落,列举如下;但是,这些段落,在各处发展的绝对时间,并不一致,也因此不能用绝对时间的分期,强加于各个地区,或各个文化圈的发展。这一序列毋宁是观念性的;在时序上言之,这些观念又是相对的,各别相对于其前后的形态,而不是刻板的演进。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当是公凶前第五个千年纪(元前4000)到公元前第三个千年纪(元前2000)。世界各地,凡由采集食物的生活,进展为生产食物,毋论是农业抑是畜养,都属这一阶段。群体有亲缘的家族,类血缘的族群,地缘的村落,以及特殊的功能群(例如祭祀群),都在不断的集合与扩大。人类心智性的活动,以艺术与信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人类各地的文化,已有明白可见的特色。

  第二个阶段是文化核心区逐渐出现,并对其邻近地区及社区,占有相当明显的相对优势;这是集合过程中常会出现的情形,亦即某一集合群体占有微小优势后,优势效应会继续扩大,以致成为不容疑问的龙头。过去的理论,殆以地理条件是优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其实,组织方面的优势,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一阶段,已有部落、城邦,以及领土国家,诸种复杂程度不等的集合群体,心智活动有宗教,也可能有了文字。经济活动,不仅有一般的交易,也可能有长程的贸易。在中国历史,这是三代,从新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例如传说中的夏代与商代;绝对时代应在公元前2000年到1000年,即第二个千年纪。相当于这一阶段的其他文化,当包括两河的城邦及苏末的阿卡德,埃及的旧王国,印度河流域的先吠陀文化,爱琴海的迈西尼文化,及亚欧草原上正开始游牧化的部族。在这一阶段,大规模的族群活动已显著出现,长程的族群移动,已初现可能性,社会已经逐渐分化为显著的贵贱与贫富。

  第三个阶段是区域性的整合阶段。大型国家及帝国都已掌握广大地区 人口及资源。集合群体的文化认同已经确立。哲学、伦理,以及有关的价值观念,都已有相当程度,雅斯培所谓枢轴性文化的突破已发生了。在中国,这是周代建立了封建制,发展了天命观念,孔子已为中国文化开启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其绝对时代是公元前第一千年纪的大半段(元前1200-150)。其他地区可以相应的时代是两河的亚述帝国,埃及的中国王国与新王国,印度的吠陀文化,希腊的古典时代与地中海泛希腊化时代,与时间相当晚的美洲诸文化玛雅、阿兹迪克及印加文化。在这一阶段,族群的大规模长程移动,已经冲击不同文化,因此区域的交流与冲突也十分强烈,经济活动已有专业的工业生产,商业城市,与长程的贸易。心智活动已有戏剧与诗歌等诸项文学创作,哲学与科学,相当规模的宗教组织与相应的神学。

  第四个阶段是区域性的整合完成。在中国的历史,这是秦汉大帝国及隋唐帝国,亦即“中国的中国”,绝对时代是元前250到公元1000年。别处相应在的时代,包括地中海的罗马世界,印度次大陆的梵文世界,中亚的几个大帝国依次出现的时代。这一阶段的特色是普世性大帝国与普世性文化或宗教体系相伴出现。例如佛教、儒家、伊斯兰教,都在此时成熟,也都已教化了所在的区域。大规模族群移动以“蛮族”入侵的方式,由中亚三角形地带,冲击几个普世性的秩序。同时,长程贸易跨州转输,商路上居间族群,获利至丰。于是,这些已经整合的区域性集合群体,在整合完成时,也已经开始了区域间的接触、冲突,与交流。

  第五个阶段是大区域间密集交的阶段。在中国历史,这是宋代至明代,公元1000年到公元1500年。中国已不是亚洲东部的中心;中国与四邻形成多国的国际体系,蒙古兴起,是亚洲草原上最惊心动魄的大规模族群移动,也象征游牧族群的最后一次大举。在其他地区,这一阶段包括欧洲中古以后的多国体系,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各地的国家兴起,以及伊斯兰教国家在亚非腹地的发展。心智活动方面,几个主要宗教或思想体系,在互相影响之下,都有所重组更新与修正,例如中国的宋明理学与心学、印度教的复兴、佛教的华化、伊斯兰教的分裂、基督教的宗教改革。经济活动方面,城市经与长程贸易都正在为另一时代的来临,开启先声。

  第六个阶段是走向全球性群体集合的近代。这个时代,在中国是公元1500年到1850年。中国已进入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全世界都承受“发现新大陆”与“开拓新航路”的长远影响,各地也都承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结合,形成近代的民族主权国家。殖民活动引发了新形态的族群冲突。各地动物与植物的传布,使全球的食物资源,都有了新的成份。

  第七个阶段是现代。在中国,这是1850年到今天。全世界已逐渐纳入一个世界性的多国体制,但是全球性的整合尚待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战前战后的许多剧烈冲突,都是整合过程的一部分。心智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现代科学,大众传媒,现代交通与资讯,民主与人权观念的扩散,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生相克。经济活动方面,最重要的是工业大量生产,信用流通与国际贸易。群体的性质也有改变;平民上升,阶级淡上,以及城市化造成的社群裂解时代与个人主义……。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还正在发展的过程中间。

  上述七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为了便于比较研究而设计。每一个阶段比上一个阶段都更为复杂,其中单位群体的交往接解也更为频繁。七个阶段的变化,既是演进的,也是因应群体外面的刺激而起的变化。我的构想,人类历史的发展毋宁是动态的辩证过程,既有继承,也有断裂;既有演化,也有传布;既有功能的适应,也有自由意志的抉择,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文化圈,都在大范围内,趋向于“合”,但又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其特色。自其同者视之,万物无不毕同;自其异相视之,万物无不分殊。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

分享到:
上一篇:一三六 从世界史角度重新认识中国史
下一篇:一三八 西周与两河流域文化的异同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569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