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一○六 中国文化统一的两个因素
作者:许倬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中国所谓政治的统一和文化的协同性,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基调。可以说,自秦朝统一以后,中国人的意识中一直有大一统的观念。其实,从历史上看,中国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并不统一,其余时间号称是统一,但稍加研究,就发现实际并非如此。每一个统一时代都有地方半独立的状况,或是独树一帜的地方政权对中央政府挑战,或是民间的叛乱和起义,还有外族的侵略。所以说,真正全国统一在一个族帜下,没有分裂、没有内战的年份甚少。但中国人说来奇怪,自古以来就认为统一是中国的常态。这个现象很特别,在欧洲找不到,在整个世界只有中国。日本也是如此,他们也有这个观念,国土分得乱七八糟,他们也认为是统一的。中国的统一观念与事实不符,但又在现实中持续这样久,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中国的文化发展,自殷商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核心,核心区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扩展,慢慢形成了中心,这个中心就成了国家的首者,或者国家最重要的腹地。有了这个中心后,地区性的差异就通过中心区的辐射成为大同小异。中国的核心文化不是道家就是儒家,这两家有矛盾,也互相补充,两者结合成普遍性的力量(universal power)。它没有人种的限制。不管儒家还是道家,都自己肯定自己的观念是具有普遍性的。相对地讲,印度文化的等级差别很突出。再看犹太教,也有种族差别的概念。然而,中国文化的这个核心,可以对人人发生作用而不会有抵触。所以,统一观念的形成是势在必然的。在文化统一之下,还有两个因素很重要,一是人才的任用制度,从汉代开始实行人才选拔到以后唐朝的科举制度,中国的人才选拔一直是全国性的,且相当公平,不受一族一姓的限制。欧洲的天主教则不然,并不久在电视上看到教皇封了二十四个红衣主教,在二十四个红衣主教中,有一半以上是意大利人。再如中古和近古的西欧社会,人才均是由皇室挑选的,和皇室有特殊关系、沾亲带故的人,容易被选上。中国历史上不仅没有皇室种族的限制,而且对各地的选拔还规定了名额人数。官僚制度选拔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也成了加强统一观念形态的力量。另一因素是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方言很多,但文字只有一种,这是人所皆知的一种统一。人才选拔和文字这两个因素,就成了文化统一及普及的重要原因。中国统一形象固定地扎根人心还有一个原因是经济交换。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出产,这些地方性的产业构成了全国性的交换。太平盛世时,地区间的交换限制最小,因此会形成经济上的统一。这种统一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互相促进,使大家认为统一是一种常态。但问题并非一直如此,中国的文字没有分裂过,儒家正统除了细节上有争执以外,基本上也没有分裂过。可是,官僚制度却有不少的分理解,地方性的官僚有时可以僭越中央政府的权力,这就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如何分权和协调的问题。中国地域辽阔,古时在交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中央政权的控制必然有限。另外还有一个民族问题,中国的方言不同,是因为其它民族语言的影响,在每一种方言中,我们都可以捕捉到其它远族语言的影子。地区广大,交通不便,再加上方言差别,使得全国统一的官僚制度在运作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于是出现了中央的若干权力被地方分享的现象。分权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央主动授权地方,另一种是地方把中央的某些权力截下自用。中央委托权力,形成了各省各区的划分与治理;地方的僭越,则造成割据与分裂,这是就政治权力而言。就官僚制度来讲,地区小还容易治理这一些。以民国为例,山西的内政不错,东北的内政不错,广西的也不坏,这就是以一个省为地区的统一。官员的操守、命令的下达、消息的传递,不管哪一方面,地方总比中央做的要好,因为官员觉得自己是为家乡服务,所以更为尽心。

分享到:
上一篇:一○五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统一性
下一篇:一○七 雅斯培的枢轴时代论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63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