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移动作为个案,因为欧亚大草原地居高纬度,气候干寒,植物的生长期相当短,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极不稳定,以此为考察的个案,“天”的因素比“人”的因素易于察觉。大致言之,温度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上下摄氏一两度,未能严重地影响人类生活。但是平均温的变化,即使7月份平均温只是冷了一度,在温差起伏较大的内陆气候地区,即可有对作物有严重的影响。在冰岛地区,年平均温下降摄氏一度,可以缩短植物生长季节百分之二十七之多。
中国北方的草原,也是一个边际地区,微小的气候变化,可以立刻引发生态的改变,从而导致人类行为的因应,其显著的现象则是因此而迁徙南方。
中国与北边草原的游牧民族之间,自古和战靡常。不少人以为游牧民族总想入侵中原,其实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原并不是他们理想的居住地区。大致说来,游牧民族只要能获得中原的若干物质(如丝帛、茶盐及谷类),能有出售北亚畜牧产品(如牲口及毛皮)的市场,游牧民族并不想要侵略中国。若游牧民族大量移入中国,必是在北方草原上有了住不下去的困难。天然灾难,每是使他们不能不迁徙的原因。在北方干冷的地区,水灾不可能出现,天然灾难不外瘟疫与虫灾及过寒或大旱。蝗灾造成的灾害,也可以造成生活上极大的困难。举一个例子,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匈奴因为蝗灾而大饥,南匈奴向汉朝告饥,汉朝禀给其贫人三万余口。建初八年,北匈奴大人稽留斯率三万八千人,马二万匹,牛羊十余万趋五原叩塞降汉。到了章和元年(公元87年)匈奴降者五十八部二十万人。次年,匈奴大乱,加以饥蝗,降者前后而至,于是窦宪在永元元年(公元89年)出兵,将南匈奴击北匈奴,匈奴遂弱,漠北地空。
蝗灾是突发性的灾难,颇难在历史找出规律。自然灾难中,由于气候引发的天灾则多少可有地理因素可以追寻线索。北边常有天灾,最严重者为酷寒及苦旱。前者缩短植物的生长季节;后者剥夺了植物生长的水分。塞外牧畜为生,野无青草,则牛羊不能生息繁殖,饥馑接踵而至。两者之中,酷寒可由长期气象资料中求取线索,本文之作即为尝试追寻史料中酷寒纪录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关联性。
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代长期有过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中国的纪录。五代至辽金元诸朝,中国也曾屡次有北方民族的入侵。竺可桢氏根据中国候史料推测中国历史上气温的变化并与从格陵兰冰川冰块测得的一千七百年来气温变化曲线相比,从这两条几乎平行的曲线图,我人可以看到,三国到六朝时代有过长期的低温,隋代开始回暖,唐代是高温期,五代开始又渐寒,南宋有过骤寒,中间短暂回暖,仍比现今温度为冷。元明均在偏于寒冷,而清初又骤冷,直到民国时期,始渐暖。
气温变化与北方民族入侵的时代如此契合,不能说完全是巧合。竺氏的发现,只是长期的趋向,气温变化与民族移动之间的关系,仍须由具体的实际史事考察。
评论 0 条 / 浏览 68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