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八八 东汉的缺失——上层与中层的断裂
作者:许倬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在讲到西汉有一个文官体系的基础,我也特别提到中间发生了家族的垄断和世袭,在此,我将要说明。这里面有一两百个地主性的大家族互相提携,他们互惠的方法是什么呢?汉朝是不许人徇私的,也不许人特别包庇他的家族。汉朝订了一个规矩:官员不许在家里选拔自己的子弟做代表,如侍郎、孝廉等,不许推荐自家子弟。大族们遂互相荐引友人子,如张三不得推荐张四,可以推荐李四;李四不能推荐李五,李四可以推荐张五,以此交叉输送。但政府防备的非常严格,不许交叉,连婚姻的亲家之间都不许提名。而且一个官员只能在另外一个省做主管,不许在自己家乡做主管;一个县里的人不许在自己的县里做主管,要到另外的县做主管,防堵非常严密。姻亲之间也不许互相提名,可是社会关系网已经在那里了,有师生的网,有朋友的网,交叉起来是多重交叉。最后还是可以把政府订的非常严密的制度绕个弯。造成利益垄断。

  所以到东汉时,我们看见光武帝起来,复兴了汉朝,用了云台二十八将,这是用二十八将为代表,实际上不只云台二十八将。这些功臣的子孙,继续不断地出现,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出现,结果上层就被这些人垄断了。到了中层,训练跟选拔混在一起,最后,等到郎这个阶层要派职务时,就靠大的高级官员指定,高级官员往往就指定自己的亲属,或指定亲属的亲属,用这个办法,使得侍郎的名称存在,造就政府里一两千的侍郎,而侍郎里实质的最优秀的人才往往不及选拔与训练。

  东汉时有非常庞大的国立大学,比今天的台湾大学大,有三万个学生,台湾大学今天也不过一万多而已。郡有郡学,县有县学,这一些人就可以构成中层的候补者,但这些人才是疏离在外面的。汉朝的学生运动是中国学生运动的起源。于是有见解、有能力、有号召力的学生领袖都起来了,整天批评政府,批评已经疏离于群众的政府。社会中层本身就变成断裂,里面一部分最好的人变成批评者和攻击者,比较差的一批变成垄断者,斗争就变成严重的现象。到了后来各权臣结党营私,拉拢皇帝身边的人——太监。太监在皇帝旁边出纳诏命,是皇权的代表;再不然权臣就拉皇帝的内戚,也是皇权的代表。

  太监和内戚为什么在东汉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就因为本来有的中层断成两边,贤才不能上去。可是教育的机构却在那里,虽然不断训练中层的贤才,但却不用他,于是这些贤才就成了另外一派,攻击政权,造成继续不断的政治斗争,成为上层本身拖到中层,掺杂到中层的斗争。上层的权臣,谁摆上小皇帝谁就暂时掌握了统治权,而这小皇帝四周是皇权的代理者,内戚也罢,太监也罢,都有干政的可能。内戚让自己的侄子、外甥或女婿掌了一部分权;这小孩长大了,不喜欢舅舅,不喜欢岳父,就找朋友帮忙,而朋友就是整天跟他玩在一起的太监,找太监来赶掉这一个内戚。小皇帝结婚了,又有他自己的内戚,这样周流不息。

  上层的斗争和中层的断裂,合并在一起就构成了三分之二东汉的不安与混乱,以致东汉整个治安的情形跟西汉差得很远,而防卫边疆的能力也跟西汉差得很远。就因为上中下结构有毛病,上层和中层之间发生了问题,下层既没有人管,也没被照顾,训练和选拔断了层,力量没有办法吸收、传达上来,这是东汉的大病所在。台湾实际上也有这个问题,天天训练大学生,但大学生却不一定能用上,而我们的选举也不一定选出贤才来,选出来的贤才也不一定派上用场,这也是断层现象。虽不完全一样,也有点类似就是了,我们的训练跟使用方面没有配合。但愿很快能有改进。

分享到:
上一篇:八七 汉代政治权力的基础——中层的坚凝
下一篇:八九 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30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