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王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流水意象(2)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孟子·告子上》言人的善性同流水趋下的本性类似,《尽心上》进而认为:”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以流水来勉励君子通达于道须孜孜以求。《离娄下》又云:”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流水之有本有源,如同君子要有立身行事的根本,否则人就一似无源之水,干涸立待。在这里,人格尺度与价值观念被对象化地投射到流水意象上,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入世进取与务实精神。《 荀子·宥坐》将实用需求、审美观照与伦理关怀的诸般哲思交融在一起,假托孔子之口进行了系统的表达:

    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据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流水意象如此被具象化、人格化,并同人世伦理规范、美德异能一一对应起来;而流水成为实行这些规范美德的楷模,实际上也就是儒家力求实现的”理想人格“.流水意象荟萃的众多美德简直完美无缺,正说明儒家伦理之于人格规范的严格与全面。杂家着作《尸子》也采此说:”水有四德:沐浴群生,通流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柔而难犯,弱而能胜,勇也;导江疏河,恶盈流谦,智也。“《春秋繁露·山川颂》亦袭此,言水似力者、勇者、武者、有德者。《说苑·杂言》(《韩诗外传》二五章类似)讲得更为透辟:

    夫智者何以乐水也?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下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乎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

    显然,流水的哲理意义被不断充实完善,并定向延伸。而对个体的伦理要求,又被神圣化并推及到其对群体的功用上。人们赋予了水以多种伦理化的象征蕴涵,而象征一旦形成又被用来引导、规范人的行为。儒家教化思想竟能由流水意象精妙地呈示出来,真是意味深长。

    老子褒举流水也牵涉到其学说体系的核心:”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流水的这种不争之争、似柔实刚的质性,使道家始祖从中找出了理念的对应之点。《淮南子·原道训》进而强调:”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水可循而不可毁,故有像之类,莫争于水“,”柔弱者,道之要也。“《 庄子·山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在《礼记·表记》中作”君子之接如水“,均与小人之交甘若醴相对。于是,中华民族的人格理想与处世之道,在道家哲学中也得到了说明,并补充了儒士的内圣外王、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意象母题就这样冲破了门户之见,流水那百折不回、滴水石穿的韧性为儒道两家从不同角度认同发挥,成为君子或儒或道、或出或处的现实和心理参照物。

分享到:
上一篇:月娘真的老实无能吗?学会透过表面现象看事实(5)
下一篇:王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流水意象(3)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594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