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郭店竹书是稷下思孟学派教材(5)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11.《性自命出》与《中庸》、《孟子》、《荀子》

    此篇曰:“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司(始)于青(情),青(情)生于性。”这是对子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发挥。此篇又曰:“未教而民恒,性善也。”这在《孟子》中发展为“人性本善”的性善论,后荀子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

    此篇中“青(情)出于性”的观点,被荀况作了充分发展。《荀子·正名》曰:“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又曰:“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此篇竹书云:“不以其青(情),唯(虽)难不贵。”在《荀子·不苟》中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的观点。稷下思孟学派的这篇作品,在“性情说”方面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12.《六德》与几篇竹书的关系

    此篇以“圣智”、“仁义”、“忠信”为“六德”,又对“六位”、“六职”作了解说。“六位”又见于《君子之于教》篇,似乃引用此篇中的现成名词。此篇以“仁义”与“忠信”并列,当早于认为“忠信”  即“仁义”的《忠信之道》篇。此篇的“六德”和“六位”,《孟子》概括为“仁义礼智”,而《五行》中则概括为“仁义礼智圣”;用“仁义”代替“忠信”,以“礼”代替“六位”。此篇有“圣智”,《尊德义》可能更早一些,其中只有“仁”、“义”、“忠”、“信”,而无“圣智”。

    从以上几篇的概念发展情况来看,其写作顺序似当作如下排列:《尊德义》、《六德》、《君子之于教》、《忠信之道》、《五行》。而《大一生水》、《性自命出》、《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四篇可能又迟一些,更明显地带有齐国稷下的思想烙印。

    13.《语丛》四篇似乃子思后学与稷下思孟学派的语录体学习心得笔记

    此四篇语录体心得笔记中,多处因为由不理解内容的抄手传抄而导致严重错乱,亟待作进一步整理。不过,仍可清楚地看出其内容主要是对思孟学派基本常识、思想观点的记述和概括。如《语丛一》曰:“《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这便是对《周易》和《易传》的概括。又曰:“《诗》,所以会古含(今)之恃(当通‘志’;今文《尚书·尧典》云‘诗言志’)也者。《春秋》,所以会古含(今)之事也。”亦是对儒家经典基本常识的介绍。《语丛二》云“情生于性,礼生于情”,《语丛三》云“义,膳(善)之方也”,则是对思孟学派基本观点的阐释。

    子思与墨翟同学于鲁,子思学派与墨家思想亦多有相通之处。《语丛四》曰:“窃钩者诛,窃邦者为者(诸)侯;者(诸)侯之门,义士所存。” 而《墨子·鲁问》曰:“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二者思想观点很相近。这种思想产生于战国早期,乃在田齐取代姜齐之前。其流行客观上对田齐政权不利,这也许是致使《语丛》简册内容如此混乱的一个政治原因。而《 庄子·胠箧》的作者,很可能就学过《语丛》这类教材,所云“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明显受其影响。

    荀况看来也学过这类教材,并且深受其影响。《语丛四》曰:“口不誓(慎)而(当释为‘你的’)户之闭,亚(恶)言复(覆)己而死无日。”意思是说,不谨慎地把好你的嘴巴这扇门,恶言将使你自己倾覆,你的死期就为时不远了。《荀子·劝学》曰:“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在《语丛》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发展。

    《语丛》这种语录笔记可以用来作 启蒙教材。由于竹书各篇大多数(亦可能全部)是用作教材的节选本,故均无标题。不难看出,从《语丛》开始,到《老子》为止,乃一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材。其中大致包括:儒家经典基本知识,子思学派和稷下思孟学派基本观点,性情论,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哲学和形上学宇宙论等。

    屈原从齐国稷下引进这套教材,实际上是试图引进稷下思孟学派的一套思想理论,并在楚国加以运用。结果没有成功,于是这套教材便成了他的陪葬品。

    14.郭店竹书与《子思子》关系的推测

    《汉书·艺文志》“儒家”着录“《子思》二十三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作“《子思子》七卷”,《旧唐书·经籍志》作“八卷”。此书亡于南宋,其时已有辑本。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子思子》七卷,鲁孔汲子思撰。载孟轲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子曰:‘  先利之。’孟轲曰:‘君子之教民者,亦仁义而已,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者,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乐为诈,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温公采之,着于《通鉴》。”“义”、“利”合一的观点,虽符合子思学派思想特点,但子思与孟轲时代不相接,故此纯属寓言。竹书中没有这段内容。《艺文类聚》卷六十九引《子思》曰:“舜不降席而天下治,桀纣不降席而天下乱也。”竹书中亦未见此语。当然,也可能是竹简遗失或教材中本来就没有选入。但据《郡斋读书志》所引子思、孟轲对话的寓言,显然《子思子》应在孟轲以后编撰成书。

    先秦典籍中未见提到《子思子》,《史记·孔子世家》亦只云“子思作《中庸》”,故其由稷下思孟学派编定的可能性不大。齐湣王时乐毅破齐,稷下学者离散;齐襄王恢复稷下学宫,荀况三为祭酒,思孟学派业已消沉(后为黄老学派所取代),故思孟学派文献多亡佚散失。屈原使齐,从稷下得到竹书的前311年,《子思子》是否已经成书,确实还大有疑问,看来当时还没有后来为《汉书·艺文志》所着录的“《子思》二十三篇”这部书。《子思》这部书很可能像《孙卿书》(《荀子》)那样,经过长时间单篇流传,至西汉刘向才编定成书;但由于缺乏有关材料,尚无法定论。

分享到:
上一篇:郭店竹书是稷下思孟学派教材(4)
下一篇:《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说”(2)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589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