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仙界道门的荣幸与尴尬──《西游记》道教思想论略(3)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其六、《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观念,正是道教神仙观念的反映。

    影响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其实质都在于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探索。其中儒家思想以入世为宗旨,表现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切渴望。《左传·鲁襄公二十四年》即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因此,儒家的人生哲学就表现为对有限生命的执着。相对儒家,佛教是一种典型的悲观主义的出世人生观。它把人类社会看作是苦海,把人的生命看成是苦的根源,人们要想摆脱苦海,就只有脱去轮回,永生西天极乐世界。因此,佛教的人生哲学就表现为对生命的超越。与佛教的贱视生命相反,道教以生为乐,要求实现人生个体生命的无限延伸和直接升华,其实质就是追求长生不死。《抱朴子内篇》说:“若夫仙人,以药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23]所以,道教的最高理想就是肉体成仙。但是,现实世界的名缰利锁和情爱色欲,常常造成人的夭亡,只有排除了现实的烦恼,才能实现对无限生命的追求,因此,道教要求人们“以富贵为不幸,以荣华为秽污,以厚玩为尘壤,以声誉为朝露” [24].所以,道教的人生哲学便表现为对生命的留恋,处于出世与入世之间。

    在《西游记》中,长生不老、神仙可致的思想,始终是其重要思想之一。孙悟空当年决心访师问道,就是要“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在学艺之时,他术、流、动、静四门道法不学,唯一要学的就是长生不老。作品中所写到的太上老君的仙丹、王母园中的蟠桃、万寿山五庄观的人参果,都能使人“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车迟国三妖道恳请圣水金丹,为的也是“长生永寿”.车迟国国王要用一千多个儿童的心肝煎汤药,目的也是“指望长生”.特别是西天路上的妖怪们,一个个为了吃唐僧肉不惜辱身丧命,原因就在于唐僧“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那些女妖们要和唐僧交媾,也是要“采取元阳真气,以成太乙真仙”.特别是唐僧师徒到了西天之后,在佛教的极乐世界,享受的竟然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听到的竟然是“一派仙音入耳清”;那些珍羞百味,又是“素味仙花人罕见,香茶异食得长生”,表现的仍然是道教的长生观念,而不是佛教的超越生死的观念。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道教文化在《西游记》文本中的确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些内容如果弄不懂,就不能全面地理解《西游记》。因此,对古今“讲道说”的诸多内容,我们便不能一概认作《西游记》研究的“大敌”,或者不屑一顾地一概加以排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吸收其合理的内核,以帮助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三

    我们说《西游记》是以道教文化作为其宗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并不认为《西游记》就是一部道门信徒所写的敷演道教金丹大道的讲道之书。实际上,《西游记》的不少道教内容在让仙界道门深感荣幸的同时,又有不少内容则让仙界道门万分尴尬。

    如前所述,《西游记》中的确有不少诗词韵语来自于前代的道书。但是,作者在引用前人的作品时,并不是被动地引用,而是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动。从这些改动里,最能看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关于这一点,徐朔方先生在其《评〈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一文中已有辩正。最明显的例子是《西游记》第九十三回所引《瑞鹧鸪》“修禅何处用工夫”.和马丹阳原作相比,作者将首句“修行”改为“修禅”;下阙第三句“酒色财气须扫净”改为“喜怒忧思须扫净”.“前一改明确了佛教的立场,后一改则削去全真教特有的说法。”[25]作品第三十六回悟空所吟“前弦之后后弦前”一诗,和马丹阳原作相比,将末句“煅成温养自烹煎”改为“志心功果即西天”,原作明显表现了道教思想,改动之后却正表现了佛教的内容。此外,第五十三回篇首所引张伯端《西江月》“德行修逾八百”,上片末句“始合神仙本愿”被改为“始合西天本愿”,亦与上述所引相同,都是由道而入释。假若《西游记》作者真是道教徒,《西游记》真是一部道书,又怎么会如此随意地修改前代道教大师的作品并加以佛教化呢?

    《西游记》对道士并没有多少好感,其中不少妖怪,都是以道士的身份出现的,如熊罴怪、黄袍怪、金银二角、红孩儿、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独角兕、如意真仙、罗刹女、牛魔王、多目怪、白鹿精、地涌夫人、九灵元圣、玉兔精等等。甚至一些佛教的精灵,也以道士的面目出现于人间,如青狮精、灵感大王、赛太岁等。这些道士或蛊惑国王,或夺人国柄,或杀人害命,或为霸一方,或淫荡成性,基本上没有一个正面人物。红孩儿独霸一方,周围的山神土地都被他盘剥得“披一片,挂一片,裩无裆,裤无口”.通天河的灵感大王,每年要吃一对童男童女,否则就要降祸生灾。比丘国白鹿精蛊惑国王,要用一千多名儿童心肝治病。狮驼国的妖怪竟吃尽了“满城大小男女”.地涌夫人在镇海寺住了三天,就吃了六个小和尚。

    《西游记》中有些思想观念固然是道教的,但也有一些思想观念却和道教思想格格不入,或者竟然是反道教的。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太上老君和玉皇大帝的关系问题。道教向来以太上老君或者三清为其神仙世界的最高神。李养正主编的《道教手册》就说:“奉太上老君为无世不存之至尊天神,这是道教信徒最根本的信条。谁否认这一条,就不是道教徒。”[26]所以,几乎在所有道教典籍中,玉皇大帝都只不过是道教的四御之一,而四御只不过是太上老君或三清的臣属和辅佐,地位要在太上老君和三清之下。道教重要典籍《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玉皇经》)记载了玉皇大帝的出身:严妙乐国的净德国王无子,于是遍祷真至,后净德王的妻子宝月光王后梦见太上老君亲自送子与他,才生下了小王子。小王子修行了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又经亿劫,始证玉帝。可见,比起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不知要低上多少辈份。但是,正像人间的任何教团都不可能超越皇权一样,在中国世俗人的观念里,天界佛国的任何神道仙佛,也都不可能超越玉皇大帝。因此,在民间信仰里,人们并不承认太上老君或三清的至尊,而把玉皇大帝认作万神之王。《西游记》显然正是按照民俗信仰来安排天界佛国众神秩序的。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只不过是一个炼丹的老道,居于兜率宫中,每日谈道炼丹。见了玉皇大帝,他要口称“陛下”,还要向上“朝礼”.他炼制九转金丹,是要“伺候陛下做丹元大会”.他想要把被捉的孙悟空放在自己的八卦炉中烧炼,还要先向上“启奏”,得到玉皇大帝的允可才“领旨去讫”.观音菩萨朝见,要先“与玉帝礼毕”,才“与老君、王母相见”.如果《西游记》真是道教徒所写的一部道书,无论如何是不应该也不会如此处理太上老君和玉皇大帝的关系的。

    鉴于佛教有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道教徒感到一个太上老君毕竟势单力薄,于是便有了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出现了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三位道教最高尊神。在道教内部,任何教徒对三清莫不礼敬有加。因此,对三清的态度,也是检验道教徒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在《西游记》第44回,作者竟让八戒将三清圣像扔进了“五谷轮回之所”,还煞有介事地让八戒来了一番祷祝:“三清三清,我说你听:远方到此,惯灭妖精,欲享供奉,无处安宁。借你坐位,略略少停。你等坐久,也且暂下毛坑。你平日家受用无穷,做个清净道士;今日里不免享些秽物,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对三清竟如此嬉笑怒骂,肆意作践,真可谓是亵渎神灵、大逆不道。过去只知道刘一明等道士认定《西游记》是讲道之作,却未见到他们所用的版本,不知道他们如何面对《西游记》中此类描写。后来得见《西游记证道书》等有关版本,才知道他们将悟空所说的“五谷轮回之所”改为了“大池”,把抛在臭水里改为“抛在水里”,同时,八戒那些带有调侃与不敬的祷祝 词句也都全被删去。这些改动告诉我们,原作的描写的确对道教大有不敬,让一般道教徒都感到尴尬而不得不加以删节。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西游记》中的确存在着不少不利于道教或者说反道教的内容,这些内容说明,《西游记》决不可能是道教信徒所写的讲道之书。我们虽然不能无视《西游记》的道教内容,但也不能无视其中反道教的成份,仅仅抓住一点,天马行空般地牵强附会,从而脱离《西游记》的文学性质,而把它看成是一部道书。

分享到:
上一篇:仙界道门的荣幸与尴尬──《西游记》道教思想论略(2)
下一篇:仙界道门的荣幸与尴尬──《西游记》道教思想论略(4)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860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