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竹书是稷下思孟学派教材(4)
8.《忠信之道》上承曾参而下启荀况
“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论语·里仁》载曾参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仁”,指按宗法等级差别去“爱人”。故尽心竭力事上(爱上)曰“忠”,推己及人待下(爱下)曰“恕”。此篇竹书曰:“忠,仁之实也。”既反映了曾参的观点,并且就“忠信”即“仁义”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和发挥。
稷下思孟学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此篇中首次强调了“积”。“忠积则可亲也,信积则可信也。忠信积而民弗亲信者,未之有也。”“积”后来被荀况发展为关于方法论的重要概念。《荀子·性恶》曰:“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稷下学者(包括思孟学派)的着作对荀况思想体系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尽管荀况早期在《非十二子》中对稷下各派尤其是子思、孟轲批判得很尖锐。此篇竹书显示了稷下思孟学派与荀况之间存在的思想渊源关系。
9.《君子之于教》为子思后学所作
此篇《郭店楚墓竹简》整理者所拟的题目为《成之闻之》,共分为十段。其中颇有错简,但末段结尾处有表示篇章终结的符号,可知末段位置不误。对各段试作合并调整,似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第四简至第二十简,第三十四简至第三十六简,第二十一简至第二十三简;
第二章:第二十九简至第三十简,第一简至第三简,第二十四简至第二十八简;
第三章:第三十一简至第三十三简,第三十七简至第四十简。
第一章大意是:君子教民应以身作则;第二章大意上是:君子用民要自己先有恒心、讲信用,民才从命;第三章大意是:人伦之义合于天常,君子治人伦以顺天德。今据第一章首简“君子之于教也”句,重拟篇题为《君子之于教》。原“成之闻之”一段,当归入第二章,故不作篇题;第三十一简至第三十三简一段,当置于末段之前,这两段共言同一主题,似不应割裂开来。
子思学派《中庸》、《大学》的“天命”、“诚之”、“
修身”,《礼运》的“夫礼,必本于天”,《易传》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在此篇竹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而此篇中的“圣人之性”、“中人之性”,一直影响到西汉的董仲舒。此篇第三十四简,内容与《坊记》“衽席之上,让而坐下”、“朝廷之位,让而就贱”字面相似,可能写作时间亦相近,均为子思后学的作品。
10.《尊德义》上承孔子而下启《孟子》
此篇曰:“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这明显是对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此篇又曰:“凡动民,必训(顺)民心。”这乃是《孟子·离娄上》“得其心斯得民矣”的先声。《孟子》中进一步发展为“保民而王”(见《梁惠王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尽心下》)的民本思想。
此篇竹书上承孔子,下启《孟子》,既言“知己”、“知人”、“知命”、“知道”、“知行”,又言“仁义”、“忠信”。从提法上“仁义”与“忠信”并列来看,似应早于认为“忠信”即“仁义”的《忠信之道》,盖亦子思后学所作。
- 上一篇:郭店竹书是稷下思孟学派教材(3)
- 下一篇:郭店竹书是稷下思孟学派教材(5)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