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著太始,礼居成物——论礼仪制度的起源(6)
子夏囿于贵族阶级之眼光,故崇古乐而非新乐,孔子则不然。孔子虽深受贵族文化的熏陶(实际上,贵族文化原本与民间文化同一渊源),但却一直怀有深厚的民间情怀。夫子原本就出身民间,“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故对那些放荡姿肆、纵情声色的民间庆典,不仅不象一班贵族知识分子和他的那些小器的弟子那样,视为非礼,反而亲与其事、心领神会。典籍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如《论语·乡党》记“乡人傩,(孔子)朝服立于阼阶。”《论语·先进》记曾点言志,愿于暮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而叹曰“吾与点也”。《礼记·杂记下》记蜡时“举国若狂”,子贡怪之,孔子说之“一张一弛”之理。而下面的记载,则更是直接将孔子的仁学思想渊源落实于民间庆典: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上,喟然而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也,丘未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是谓小康。”
这表明,孔子正是从蜡这种民间庆典中体会到上古之遗风,即那种超越于宗法、血缘关系之外的“天下为公”的普遍同情,那天下同庆、万民一家的民间庆典才是孔子心目中真正的“大道之行”[14],夫子津津乐道于先王之世,其所好者正是先王之道,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可谓能续夫子之志也。与先王之道相反,是三代之礼中所体现的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天下为家”的“亲亲之情”,在宗法礼仪中,原始舞蹈中的一派天趣、一片温情业已枯涸,只剩下一副压抑生命的僵硬躯壳,对此,孔子只有无奈地抱怨:“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综上所述,可见孔子的仁学思想并非夫子独心孤诣之所造,而是有着深厚的人类学渊源的。子曰“礼失求诸野”,同样,要真正理解孔子思想之真义,也需求诸野,即求诸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传统。孔子固然有其贵族主义的偏见,但尚未脱尽平民主义的情怀。由此入手,我们也许能为儒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研究展开一番新天地,即其民间之维。
综上所述,我们揭示了“仁”的真正精神底蕴,藉此,原始舞蹈与礼仪制度之间的精神血脉也就沟通了,后者不仅在表现形式上,而且在精神实质上,都是由前者直接演变而来,《礼记·乐记》云:“乐着太始,礼居成物,”即可如此理解。礼源于原始舞蹈,但最终却转化为舞蹈精神的反面,这正是人类文化的历史命运之所在。
本文只是从表现形式上和精神实质上对原始舞蹈与礼仪制度之间的源流关系进行了初步疏通,但是,礼仪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化途径,其手段是多方面的,因此,它与原始舞蹈的联系也是多方面的,譬如说,礼仪制度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祭神,并藉此而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而神源于原始舞蹈[15];再如,礼仪制度是通过教育实现其社会化功能的,即所谓礼教,而礼教是通过乐教方式得以实施的,乐教也直接源于原始舞蹈:原始舞蹈的动作,并非仅仅是冲动来临之际的即兴发挥,而总是对一定的劳动动作的摹仿,先民的实践技艺和经验藉舞蹈得以保存和传授,舞蹈因此成为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手段,最初的教育是身教而非言传。千头万绪,说来话长,只有留待他文详表。
注释:
1、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一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一版,第291页。
2、本文所引甲骨文皆据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所引金文皆据容庚编着《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一版)。惟两书分与为二,实则两字同源,故本文不作区分。
3、拙文《鼓之舞之以尽神》,《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4期。
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第339页。
5、谓礼字初文象征鼓,康殷先生亦主此说,参见所着《文字源流浅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第一版,第463页),康殷先生融贯文化学与文字学,故其训释
古文字多有卓见,惜哉由于学界门户之见,其成果未得到应有重视。
6、我们尚可从流行于中原一带的锣鼓舞领略此种舞蹈之神韵:舞者系鼓于身,且鼓且舞,击鼓同时就是起舞,鼓几乎化作舞者身体的一部分,击鼓而舞几乎又回归于“鼓腹而熙”。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年版。
9、刘宗迪:《鼓之舞之以尽神》,《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4期。
10、实际上,有的论者就因为孟子之“仁”而误解了孔子之“仁”,从而对孔子的仁学作出了宗法主义的解释,如李泽厚,见所着《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7页)。
11、刘宗迪:《鼓之舞之以尽神》,《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4期。
12、任半塘:《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3、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关于孔子是否主“大同”理想,学界历有论争,对此问题,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P219)一书有所发明。
15、刘宗迪:《鼓之舞之以尽神》,《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4期。
- 上一篇:乐著太始,礼居成物——论礼仪制度的起源(5)
- 下一篇:释“离”、“离离”、“离骚”(2)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