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青州佛教造像考察记(3)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三、青州现存佛教遗迹考察

    青州现存的佛教遗迹及遗物,除稷山三龛造像外,没有早于北魏占领时期的。显然,北魏占领青州,是青州佛教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参阅《青州佛教文物分布示意图》(附图二)。

    我们可以从北魏克青州东阳城的俘获物中,看到青州的实力。据《魏书》卷50《慕容白曜传》称:皇兴三年春(公元469年) “克东阳,擒沈文秀。凡获仓粟八十五万斛,米三千斛,弓九千张,箭十八万八千,刀二万二千四百,甲胄各三千二百,铜五千斤,钱十五万。城内户八千六百,口四万一千,吴蛮户三百余。始末三年,筑围攻击,日日交兵……”.其中的“吴蛮户”,应是刘宋官吏、家属及吴地的工匠。

    北魏克青州后,曾于皇兴三年五月“徙青州民于京师(平城)”(《魏书·显祖记》);而在公元528--529年间,邢杲起事失败,又有十余万户河北流民散溃于青齐地区。

    北魏历来派重臣为青州刺史,如阳平王之裔元天琚、广陵王元羽、江阳王元继、元罗、元世隽等等。元罗为青州刺史时,兄元叉专政(公元520--525年),时元罗“望倾四海,于时才名之士王元景、邢子才、李奖等咸为宾客,从游青土”〔33〕。可知青州亦人文荟萃之地。北齐将亡时,“太上皇帝”高延宗奔青州(公元577年正月),亦非偶然之事。

    1.云门山石窟

    云门山在青州市南约2公里, 海拔421公尺。在山腰南侧,今存五窟,计造像272尊。自西向东编为1--5号窟。

    1号窟方形,宽3.4公尺,深2.6公尺。 布局为一坐佛、二侍立菩萨、二力士。一佛二菩萨之面部已毁,左力士头部毁去,右力士胸部以上毁去。佛像颈部刻二条横旋纹,着U字领袈裟,左肩下垂一吊纽。二菩萨戴冠,冠中有立佛或宝瓶,有宝缯,颈系项链,自左右肩头各斜挂一串缨络。披帛于身前作二次环绕式。二力士在窟门两侧,比二菩萨低一个台阶,亦披帛绕身前二次。

    上述佛及菩萨的衣饰,明显晚于青州龙兴寺出土之北齐造像。佛左肩垂下吊纽的作法类似于山东省东平县白佛山第一窟阿弥陀佛造像(完工于开皇七至十年间)〔34〕。

    1号窟内,现存小龛23个,有造像题记12品:

    (1)“大隋开皇十年岁次庚戌三月八日,像主□楞□位(为)亡夫李三造无量寿一区供养”.

    (2)“开皇十年九月二十二日,朱洞妃妻孙造□圣□,为亡父及法界众,咸同斯□”

    (3)“大隋开皇十八季三月八日,像主比丘尼情□共位(为)身造无量寿像一区供养”.

    (4)“……十八年岁次戊午十月……子李仁、女官光□为亡……造无量寿像一躯……法界众生咸……”.

    (5)“开皇十九年五月一日……”.

    (6)“开皇十九年五月十二日,像主宋乾驼妻王怜妃侍佛时”.

    (7)“大隋仁寿二年四月十五日陈汝珍□□□敬造无量寿像一躯,奉为帝圣增□,臣僚□□,师僧父母□及法界众生……”.

    (8)“鹿潘妃为亡女王端欧造无量寿,愿法界俱同此福”.

    (9)“像主元海□□亡父□造无量寿……”.

    (10)“像□义姊敬造无量寿佛,法界同登……”.

    (11)“像主、清信女□为仙(先)亡七世,敬造无量寿佛一区供养”.

    (12)“像主陶□供养佛时……七世父母造□□寿像□□二菩萨,以此功德上资亡……七世存亡,俱蒙斯福,法界有生,同沾大□……”〔35〕。

    综上所述,可推断1号窟开凿于隋开皇元年至十年间(公元581--590年)。主尊应是无量寿佛。

    2号窟作方形,宽3.3公尺,深约1公尺,布局为一立佛、二侍立菩萨。立佛全毁,二菩萨犹存。菩萨圆面高颈,犹存齐风,然衣饰大别,类同1号窟,亦应是开皇初年所作。2号窟中,有小龛24个,均无题记。

    3-5号窟,均为长方形中等洞窟,内造倚坐弥勒佛、二菩萨、二天王及贤劫千佛。

    3号窟主尊弥勒造形,似龙门石窟双窑南洞,应造于唐高宗前期,天王手中持戟。

    4号窟,似造于武则天时代,其形像类似于山东省东平县理明窝石窟西大龛5号像,该像造于唐长安三年〔36〕。

    5号窟造于开元十九年,有造像记云:

    “青州云门山功德铭并序。丞议郎行益都县令唐□□□。夫代上□□,人间□□,茫是非之环,溺生死之海者久矣。六代祖、后魏使持节、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讳轮,作牧兹□,道被东夏。逮从祖讳季卿,部符□□大庇□人,暨纫□□贞休,□□是邦,纂□丕烈……以冥应……嗟嗟……净业……途……群生……万……大千之化镯……初翘勤最尊……嵯峨□业……浦沉瀁……罔测惟像……开元十九年岁次辛未□□□丑朔十五日辛卯毕功。京兆唐子……”.

    这里的益都县令即唐道周。又据《莱州刺史唐贞休德政碑》〔37〕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知唐道周以上六代为:轮--永--陵--防--(从祖贞休、季卿)--□。

    5号窟的弥勒佛,头部及右手已毁去,内着偏衫,胸下束带。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倚坐于长方形台座上。双足各踏一只莲花。其形像类似于理明窝石窟西大龛4号像(开元八年)。5号窟在主尊足下左右,刻供养人夫妇,皆跪拜状。二菩萨及二天王面部残。左菩萨有项圈,缨络、帔帛,丰胸细腰,亭亭玉立。右手举莲蕾于胸前,左手下垂,持帔帛,立于圆台座上。左天王上体裸,下着裙,足踏夜叉。

    2. 驼山石窟

    驼山海拔408公尺,在青州市南偏西3公里。 今存编号窟龛共5个,另有摩崖造像一处,计有造像638尊。自北向南,编为1--5号。

    1号窟,近方形,宽、深皆约2.4公尺,高2公尺。 造像布局为一菩萨装坐佛、二弟子、四菩萨、二力士。坐佛螺髻,饰发如冠状。面相丰满,颈系七叶项圈,右臂佩宝钏,着袒右肩袈裟,禅定印,结跏趺坐。衣纹贴体,简练。侍立的二弟子,亦面相丰满,着袒右肩袈裟。迦叶居左,阿难居右。四菩萨高发髻,体形有曲线美,后左侧者上裸,斜披络腋;后右侧者上裸,披X形缨络。

    1号窟有纪年小龛3个,造像铭是:

    (1)“长安二年三月二十日戊辰,二十六日癸巳,前羽林郎任玄览奉敕于紫蒙(象?)军御,敬造观世音菩萨一躯,及亡过父母,亡男□尗及亡女玉罗,见存眷属及法界苍生,咸同私(斯)福”.

    (2)“长安二年岁□七月庚辰朔二十五日甲子,青州益(都)县佛弟子尹思真为亡过妻张氏及女侍□,见施净财,于驼山寺敬造石□像一铺。上为金轮皇帝,下及师僧父母。振众子炎埃,挽群人于耜□,忘者生净土,□乐无穷。法界苍生,咸同斯福”.

    (3)“长安三(年)十月十九日,李怀鹰为亡过母任及妹九娘,见存父仅施净财,敬造弥陀像一铺。普愿见在眷属,咸同斯福。高文纪书”.由造像形制及后期小龛题记推测,该窟造于武则天前期,即公元690--700年间。该窟主尊,应是依密教经典所造的毗卢佛。类似的毗卢佛在全国并不多见。在四川省广元市千佛崖莲花洞右壁的一尊,早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也是武则天前期所作〔38〕。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东山刘天洞的一尊,则早于天授三年(公元692年)〔39〕。应是唐高宗末年至武则天初年所作。驼山1号窟保存较好,是密教东传山东的一个物证,弥足珍贵。造像记也表明,至迟在长安二年,这里已有“驼山寺”.至迟在元代,驼山寺已改为道教的“昊天宫”.

    2号窟,近方形,平顶。宽2.8公尺,深3.3公尺,高3.28公尺。造像布局为正壁一跏趺坐佛,坐于圆形台座上。两侧壁各有一侍立菩萨。窟门有高浮雕持剑二力士。四壁遍刻小坐佛及立佛。窟门处有立式胡服供养人。

    坐佛有低平之肉髻,螺发。面相方圆,颈部略粗,施二道横旋纹。胸平,内着偏衫,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左肩下垂一吊纽。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在膝头,掌心向上。

    侍立的菩萨头戴桶状莲花宝冠,宝冠中有立佛(左)或宝瓶(右),颈系项圈,斜披缨络,帔帛绕身前二次。

    力士衣纹风化严重,但双手高举,横握宝剑之雄姿,颇为生动。

    主尊佛座上的题记有:“像主张小叉敬造”,“像主叉妻吕敬造”,“比丘尼光供养”等等。

    上述2号窟从布局到造像服饰、、造像风格均与其南邻的3号窟相似。故知此窟是在隋开皇初年所造的无量寿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

    3号窟,亦近方形,立面呈尖拱形式。窟宽5.4公尺,深6.5公尺,高7.5公尺。造像布局、造像服饰、风格略同于2号窟。稍有不同者是:主佛左肩下无“吊纽”;而右菩萨冠中有花蔓宝珠。

    3号窟内有造像题记近百品。重要的有:

    (1)“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

    (2)“像主、安乐郡沙门都僧盖”(上述两品在佛座上)。

    (3)“仪同三司、青州总管府长史赵良供养”.

    (4)“仪同妻、郡君张供养佛”(上述两品在主佛身躯左侧)。

    (5)“益都县令唐照明一心供养时”.此外的“像主”还有各姓俗人及比丘、比丘尼等近百人〔40〕。

    阎文儒先生己考证此“平桑公”就是韦操,《隋书》卷47《韦世康传》附见之。操,字元节,仕周,致位上开府、光州刺史。隋高祖为丞相时,以讨平尉迟迥之功(公元580年),进位柱国封平桑郡公,历青、荆二州总管,卒于官。则窟开凿于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以前〔41〕。李裕群则进一步考证此窟在开皇元年至三年之间〔42〕。

    很显然,该窟是以平桑公韦操、安乐郡沙门都僧盖为主的佛教邑社造像。“大像主”(一佛、二菩萨、二力士)即五大像的功德主是韦操及妻张氏;其他壁面的造像,亦各有像主。例如龙门石窟宾阳南洞,大像主是唐魏王李泰,但窟门力士的像主却是“汝州刺史、驸马都尉、渝国公刘玄意敬造金刚力士”.魏王李泰造阿弥陀像等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而刘玄意造二力士像却在永徽元年(公元650年)〔43〕。由此可知,该3号窟定为隋开皇初年所造并无不妥。

    2、3号窟佛有螺髻,菩萨双肩垂下长长的饰带等作法,则是受到了南方的影响(插图二)。

    4号窟,亦近方形,宽2公尺,深2.3公尺,高2.2公尺。造像布局为一倚坐弥勒佛、二弟子、二菩萨侍立,窟门为二力士。青州的倚坐佛像,一件见于大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的“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淄王像碑”之碑额雕刻;另一件见于龙兴寺出土的无首佛像〔44〕,亦造于北齐。此无首佛像,披U字领袈裟,腰间不束带,衣纹用双阴线刻表现。下垂之双腿,膝盖分开距离较大而脚部距离较小。4号窟的倚坐佛像,头残,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胸间束带。袈裟的一角,自右肩垂下,绕过腹际,搭于左腕下垂。袈裟底部覆盖双足部分脚面。其形象类似于龙门石窟宾阳南洞内“洛州河南县思顺坊老幼等造弥勒像”大龛,时间是贞观二十二年四月八日(公元648年)〔45〕。由此推断,4号窟造于初唐贞观年间。

    顺便指出,在东魏、北齐时代,山东省没有交脚弥勒石造像。河南省安阳市宝山灵泉寺“大留圣窟”,由着名高僧道凭造于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其所造的弥勒佛已是结跏趺坐式〔46〕。河北省正定出土有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的永固寺尼造汉白玉半跏趺坐的弥勒像〔47〕、北齐河清元年(公元562年)的建忠寺比丘尼造汉白玉双弥勒半跏趺坐像(背面是双思惟像)〔48〕。而在西魏、北周地区,则仍保留有北魏以来的交脚弥勒像。例如山西省垣曲县宋村重兴寺遗址发现的西魏大统十四年(公元548年)造像座右侧面上就雕有交脚弥勒菩萨像〔49〕,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出土的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王令猥造像碑”正面一龛造倚坐之弥勒佛,而右侧面上仍雕有树下说法的交脚弥勒菩萨像〔50〕。

    窟门右力士,粗眉大目,大口大耳,作警卫状,甚为生动。但身体刻画较呆滞,腰部虽系绳索,但未显示出腰胯间的曲线变化。5号窟系一大龛,宽1.53公尺,深1.5公尺,高1.25公尺。造像布局为一坐佛、二侍立菩萨。但三像风化严重,依风格,似可定为隋代后期之作。

    我国信徒倾心“西方净土”,历史悠久。着名者有庐山慧远(公元334--416年)之结莲社。北齐时“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青州刺史、司空公、宁都县开国公、高城县开国公、昌国侯、临淮王”娄定远,于公元573年在青州南阳寺敬造“无量寿像一区,高三丈九尺,并造观世音、势至二大士而夹侍焉”〔51〕。此举在青齐地区必有重大影响。云门山、驼山的三窟隋代无量寿佛,在全国大型石窟中也是较早之作,从而成为唐初大造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的原型。而南朝流行的立式无量寿佛(如成都市西安路出土的梁天监三年无量寿佛立像等),在唐初则衰微不彰。这与齐州僧道铨声称获得了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图写的尊仪不无关系。

分享到:
上一篇:青州佛教造像考察记(2)
下一篇:青州佛教造像考察记(4)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79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