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作用--兼谈这种作用的世界意义(3)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二、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者的关系看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思想及宗教发展的一个非常时期。最突出的一点,便是中国思想家(包括宗教思想家)开始对宗教与中国文化主干--以伦理为特色的儒家思想及中国哲学相互关系的自觉探讨。

    这样一个问题之所以成为当时不同的中国思想家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不纯粹是因为各种不同学理自然发展所使然。它更多是与现实密切关联、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实际社会历史问题。汉代儒学政治化、神学化(宗教化)使原本儒家思想所具有的道德理想意味,日益变为与事物无常变异及人心随意猜测、人情变幻的喜好等偶然迹象纠缠一起,对统治者意愿变相迎合、任意解释的附庸。后人指责这不仅有违孔孟儒学,而且使儒学变为迷信:“汉儒专以灾异、谶纬、与夫风角、鸟占之类为内学。如徐儒之徒多能此,反以义理之学为外学。且如《钟离意传》所载修 孔子庙事,说夫子若会射覆然,甚怪。”(17)

    以批判和改造汉儒政治理论为己任的魏晋玄士,对问题的症结作出裁定。开玄学之风的王弼有这样的看法:孔子以后的儒士,不懂“夫立言垂教,将以通性”,“寄旨传辞,将以正邪”,反而在阐释上“弊至于湮”,“势至于繁”;(18)又因与阴阳五行、人事灾异等具体形迹纠缠,不免“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至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19)那种沉迷于这种繁、伪之说的儒士,“夫素朴之道不着,而好欲之美不隐,虽极圣明以察之,竭智虑以攻之,巧愈思精,伪愈多变,攻之弥甚,避之弥勤。则乃智愚相欺,六亲相疑,朴散真离,事有其奸。盖舍本而攻末,虽极圣智,愈致斯灾”.(20)

    孔子、 孟子创建的儒家思想此时的表现,尚且如此不如人意。同时期的宗教,情况又如何呢?汉未出现的道教,因其粗陋、不完善而与迷信、习俗没有多大分别;(21)大概在此时同时传入的佛教,由于道教最初造成人对宗教的印象,而不得不淡化其艰深的学理,以“道术”作为自己传播、教化、宣传的手段。汤用彤、任继愈两位专治佛教历史的大师,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对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有这样的分析。汤用彤先生指出:“最初佛教势力之推广,不能不谓其为一种祭祀方术,而恰投一时风尚也”,“盖在当时国中人士,对于释教无甚深之了解,而羼以神仙道术之言。”(22)任继愈先生也在其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说:“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为了在中国站住脚,先要与中国本土的宗教迷信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中国人也用看待道教的眼光来看待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所以能被接受,首先不一定是他们那一套’安般守意‘的禅法及般若学,看来他们的方术更能吸引一部分群众。”(23)

    这种种,一方面将中国的思想和宗教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呈现在自觉肩负道德、宗教使命的中国知识分子及一些宗教信徒面前,另一方面迫使他们不仅要在实践上为解决这一难题作出身体力行的尝试,而且需要从学理上创造更深刻、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的思想资源。这时的玄学兴起,及伴之而来、并日益发展的佛学,都可以看作是知识分子及宗教内部人士从学理上对这一难题解决而作的自觉努力。

    其时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已传入中国的佛教及在本土出现不久的道教,都必须正视由于汉儒的实际努力,儒家思想在中国政治及民间的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客观事实。由于儒家思想从本质上说仍是有关道德、伦理的一套理论,因而,它在塑造中国文化及政治,及至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时,所主要发挥的是道德、伦理说教,和制定一系列道德、伦理规范等的作用。同样,也是这样一种作用及事实,使佛教和早期道教最先碰到自己所主张的、有道德意味的宗教戒律与建立在儒家日常伦理上的道德规范的矛盾和冲突问题。

    其中,在三教之间展开的一场争论,可看作是从总体上对这种矛盾和冲突事实的概括,及企图从根本上对矛盾解决的自觉努力。这场争论虽然是学理上的辩论,但所围绕的四个问题都与中国宗教和中国伦理之间的矛盾事实有关。如夷夏之辩(其余的三个问题分别是:白黑论;神灭论;危国论)就是从儒家礼仪和佛教宗教行为各自差异、互不相容的矛盾(沙门是否该跪拜拜王者等)开始的。这个争论还波及到佛教与中国民情国情是否相容的辩论。其他的争论,起因都与佛教和道教从信仰、行为上与儒家思想塑造的中国政治及民间信仰、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不相容的事实有关(白黑论涉及伦理、道德的期盼,如福乐、因果报应等等,是实在的还是空玄的;神灭论则关涉形神不灭是否有可能实际证实的问题;危国论则关心佛教的实际存在是否有助王化、劝佐礼教)。(24)

    中国宗教与中国儒家思想这种通过事实表现出来的冲突和矛盾,首先迫使外来的佛教面临能否在中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迫使道教面临如何在中国社会生活、文化和政治中发挥更为深远的作用问题。在反复较量和学理辩论的过程中,中国宗教内部的思想家都一致认为三教共融是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最好出路。相继三教争论而来的关于三教关系的本末内外论;均善均圣论及殊途同归论,便是中国宗教与儒家思想互为融通的结果。关于这三论的主要思想,中国精研宗教理论的吕大吉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描述:

分享到:
上一篇: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作用--兼谈这种作用的世界意义(2)
下一篇: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作用--兼谈这种作用的世界意义(4)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32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