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青州佛教造像考察记(2)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1.关于青州“七级寺 ”

    《水经注》卷26淄水条,记载了北魏时青州的水系、汉广县城、曹嶷筑广固城及东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东阳城。文云:“阳水东,迳故七级寺禅房南。水北则长庑遍驾,逈阁承阿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钵闲设。所谓修修释子、眇眇禅栖者也。阳水又东,迳东阳城东南。义熙中,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阳水之阳,即谓城之东阳城。”

    又据《魏书》卷67《崔光传》可知,崔光的父亲崔灵运,曾任刘宋青州长广郡太守,率军抵抗过北魏慕容白曜,失败后率子徙代京,时崔光才17岁(即公元467年)。崔光(公元451--523年)曾在公元519 年谏阻灵太后胡充华登洛阳永宁寺九级浮图,追忆青州七级寺遭遇火灾一事云:“去皇兴中(公元467--471年),青州七级,亦号崇壮,夜为上火所焚……变起仓卒,预备不虞。”

    由上述两项史料可知,七级寺包括七级大塔及禅房等建筑。七级大塔在皇兴年间被天火所焚,而禅房等建筑仍存。那么,七级寺创建于何时呢?我们知道,在东晋十六国时代,五胡中信佛的国王往往在京城筑七级大塔,以示崇佛。例如,后秦主姚兴(公元394--416年在位)都长安,“起浮图于永贵里,立波若台于中宫,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24〕。而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平城,拓跋珪下诏崇佛,“起永宁寺,构七级浮图,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又别构讲堂、禅堂〔25〕。

    因此,我们推测青州“七级寺”规制宏伟,应是南燕主慕容德所造,时间在公元400-409年之际。七级寺的遗址,据称在青州酒厂一带。1994年12月,在青州酒厂工地出土北魏彩绘佛三尊石造像一件,其地“原似为一建筑规模较大的寺院遗址”〔26〕。从而可知,七级寺位于广固城内东部,在东阳城西侧。

    2.碑刻资料中所见的青州南阳寺 (龙兴寺)、广固南寺、张河间尼寺、成买寺。

    关于南阳寺(龙兴寺)之沿革,主要是元代益都人于钦《齐乘》卷 4古迹条依据《宋碑》碑阴金代人铭刻:“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但呼‘佛堂'.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赐额’南阳寺‘.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为’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名’大云‘.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始号’龙兴‘”.“龙兴寺,府城西北隅 修身坊”,“寺东淘米涧”.元末,毁于兵。明初,拓地建齐藩,而寺址遂堙。各家论述,大体详备〔27〕。今存于青州市偶园的《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武平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娄定远)亦证实了佛堂改名为南阳寺的 历史(插图一)。

    可资补充者是“南阳寺”改称“道藏寺”在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之前。《续高僧传》卷26《僧世传》云:僧世,“青州人,负帙问道,无择险夷。观其游旅,略周方岳……时《地论》是长,偏爱喉舌,丰词叠难,名闻齐鲁。开皇入京,住兴善寺。长游讲会,必存论决。仁寿下敕,召送舍利于莱州之弘藏寺。四年,又敕送密州茂胜寺。行达青州,停道藏寺。夜放赤光,从房而出,直指东南……既至治所,两夜放光……因具图表,帝大悦也。后还京不久,寻卒”.

    北齐时,青州有“广固南寺”,见于《宋敬业等造塔颂》。文云:“是乃佛弟子宋敬业、崔海宝、郭小德、张燕子等,洞识苦空……因兹胜地,建无上之功。大齐天保九年岁次戊寅三月甲午朔六日癸亥,仰为广固南寺大众等,敬造宝塔一躯。万仞名山峭崿歭其北,清冽绿池遄流逗其前。神仙之宫,讵得方其丽;涌出钻天,可以比其晖。乘斯福□,仰资七世,拟入闲门,龙登初会。祓润现存,超□□位。帝祚长延,法界蒙泽……”〔28〕。

    依此文所述,推测广固南寺应在广固城内南厢。“万仞名山峭崿歭其北”,即指固广城北之尧山;“清冽绿池遄流逗其前”,指广固城东南面之广渊。“南寺”者,恐系俗称而非正名。惜此“宝塔”,已不知其存毁矣。

    张河间寺,见青州龙兴寺出土东魏天平三年佛三尊石造像铭。文云:“大魏天平三年六月三日,张河间寺尼智明为亡父母、亡兄弟、亡姊敬造尊像一躯。愿令亡者托生净土,见在蒙福,又为一切咸同斯庆”.此张河间寺,显然为一尼僧,亦不详其所在。青州高阳郡有张白奴尼寺〔29〕,广饶出土造像记称有“青州永宁寺”、“皆公寺”,亦不详其所在〔30〕。

    青州高阳郡新城县有“成买寺”,见《新城成买寺造像记》,文云:“大魏正光五年岁次甲晨八月己卯朔十一日己丑,青州高阳郡新城县成买寺主道充,率化刹邑道侣、法义兄弟姊妹一百人,敬造弥勒尊像一躯。一切群人,咸同福庆”〔31〕。“寺主”是彼时寺院“三纲”(寺主、首座、维那)之一。该造像记下题名之首,是“□福寺比丘慧兴”.此或即“胜福寺”,今称广福寺,在青州市南劈头山东麓。

    又据诸城出土的大齐天保三年四月八日(公元552年)造像记称,有僧官济本,系“青胶二州沙门都”,即“沙门都维那”的省称。他曾“伥德二京,光莅两蕃”,应是一代高僧,惜僧史失载。北齐的“二京”指国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及下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而济本曾传法的“两蕃”,则不详其所指。似是周边的两个小国,其游方年代应在东魏时代〔32〕。

    3.僧传中所见的青州孙泰寺、白苟寺、大业寺

    《高僧传》卷 4所记的竺潜、道宝,虽称其为“琅琊人”,然此二僧皆祖籍琅琊而生于洛阳者也。据《晋书》卷98《王敦传》及卷65《王导传》可知其世系如下:

    丞相王敦(公元266--324年)

    治书侍御史王基{

    僧竺潜 (公元268--347年)

    光禄大夫王览{          丞相王导(公元267--330年)

    镇军司马王裁{          僧道宝(生卒不祥)

    《高僧传》卷12所记的僧人普明,“姓张,临淄人。少出家,禀性清纯……以忏诵为业,诵《法华》、《维摩》二经……又善神咒……以宋孝建中卒,春秋八十有五”.则其生卒至晚是公元372--456年之间。

    《 高僧传》卷8所记僧人宝亮,“本姓徐氏,其先东莞胄族,晋败,避地于东莱玄县。亮年十二出家 (公元455年),师青州道明法师。明亦义学之僧,名高当世。亮就业专精,一闻无失。及具戒之后,便欲观方弘化……年二十一(464年)至京师,居中兴寺。袁粲一见而异之……以天监八年十月四日卒于灵味寺,春秋六十有六,葬钟山之南”(公元444--509年)。

    《高僧传》卷6记僧远(公元414年--484年)云:僧远“姓皇,勃海重合人。其先北地皇甫氏,避难海隅……远幼而乐道……年十八,方获入道。时有沙门道凭,高才秀德,声盖海岱。远从受学,通明数论,贯大小乘。宋大明中,渡江住彭城寺,升明中,于小丹阳牛落山立精舍,名曰’龙渊‘.

    远年三十一(公元444年),始于青州孙泰寺南面讲说,言论清畅,风容秀整。坐者四百余人,莫不悦服。琅琊王僧达,才贵当世,籍远风素,延止众造寺……以齐永明二年正月,卒于定林上寺,春秋七十有一”.据此可知,青州城有“孙泰寺”,而琅琊郡(今山东临沂西)有“众造寺”.

    刘宋时,青州有白苟寺。事见齐人陆杲编辑之《系观世音灵验记》中。文云:“宋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青州白苟寺道人释惠缘,忽病聋盲……誓心归观世音,诵此(经)一千遍。诵数载满,耳目不觉豁然自差”.

    东魏至隋代,青州名僧有真玉、道猷等人。《续高僧传》卷6《真玉传》云:

    真玉,“姓董氏,青州益都人。生而无目,其母哀之。及年至七岁,教弹琵琶,以为穷乏之计……后乡邑大集,盛行斋讲。母携玉赴会,一闻欣领曰:’若恒予听,终作法师,不忧匮馁矣!‘母闻之,欲成斯大业也,乃弃其家务,专将赴讲,无问风雨艰关,必期相续。玉包略词旨,气摄当锋。年将壮室,振名海岱……其天保年中(公元550--559年),文宣皇帝盛弘讲席,海内髦彦,咸聚天平。于时,义学星罗,跨轹相架。玉独标称首,登座谈叙,罔不归宗。尽谛穷神,焕然开发。耆年前达,稽首崇仰。遂使道俗奔随,酌衢尊而不竭矣。一曾往复者,别经十年……当徒学士,几百千人。……常令侍者读经,玉必跪坐合掌而听。忽闻东方有莲花佛国,庄严世界,与彼不殊。乃深惟曰:’诸佛净土,岂限方隅。人并西奔,一无东慕。用此执心,难成回向‘.便愿生莲花佛国……卧疾于邺城北王家……少时而终”.这篇 传记反映了东魏时佛教在青州民间普及的情形,“乡邑大集,盛行斋讲”.而此种“斋讲”通俗易懂,又伴以乐器演奏,很受民众欢迎。“斋讲”是连续举行的,常以一部经典为中心而举行。斋讲的举办者,当是邑社头面人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北齐文宣帝的提倡,更将此种斋讲推向高潮。民众佛教文化水平的提高,正是青州佛教造像水平提高的基础。

    北齐时,青州有“大业寺”.事见《续高僧传》卷12《慧海传》。文云:慧海,“姓张氏,清河武城人。少年入道,师事邺都广国寺冏法师,听《涅盘》、《楞伽》,始通再遍,便能复述,上首加赏。又经五稔,学徒推服。更从青州大业寺道猷法师,受《摩诃衍》、《毗昙》等。然猷慧解无碍,开智难思。海以脱颖之才,当斯荣寄。以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来仪涛浦,创居安乐(江都安乐寺),修葺伽兰,庄严佛事,建造重阁……常以净土为期,专精致感。忽有齐州僧道铨,賫画无量寿像来云:’是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乘空往彼安乐世界,图写尊仪。‘既冥会素情,深怀礼忏。乃睹神光炤烁,庆所希幸。于是模写恳苦,愿生彼土,没齿为念。以大业五年五月五日……至五日夜,歘然而起,依常面西,礼竟跏坐,至晓方逝,春秋六十有九”(公元541--609年)。依此传可知,无量寿佛并五十菩萨像,似亦首先兴起于青齐之地,而传于南方者也。又据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云:“隋文开教,有沙门明宪,从高齐道长法师所得此一本(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说其本起,与传符焉”.两说相同之处,无量寿佛并五十菩萨像皆兴起于北齐也。

分享到:
上一篇:20世纪中国道教学研究(4)
下一篇:青州佛教造像考察记(3)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1165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