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乐著太始,礼居成物——论礼仪制度的起源(5)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三

    但我们不应据孟子对“仁”的宗法主义解释来理解孔子之“仁”[10],实际上,孔子标榜“仁”,其目的恰恰是为了消弭当时因为宗法制度的极端化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激化。孔子云:“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表明其所谓“仁”,是超越血缘纽带先于宗法关系的普遍同情(泛爱),这一理想在其“有教无类”的 教育实践中得以具体贯彻,不过孔子所能作的仅此而已,他的悲天悯人的仁者心肠在历史面前终归徒劳。但是,不管怎样,其仁学思想却道出了礼仪制度的原初意蕴。孔子身置宗法等级森严的“末世”,礼仪制度的精神源头久堙,他之所以仍能体会其真义,不过是因为,原始舞蹈的神韵仍以民间庆典的形式流传着。

    原始舞蹈本是人类的共同庆典,但是自从人类分化为两个绝然对立的阶级,它也被这两个阶级按两个不同的方向改造着。一方面,它蜕变为巩固贵族集团的共同权力并维系其内部宗法关系的礼仪制度,诸如祭祖、祀天、朝觐等等,平民大众无权参与,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另一方面,在民间,原始舞蹈演变为一系列具有巫术功能的节日庆典,如傩、雩、蜡、乡饮、乡射等等,它们因为不受贵族宗法的约束,因而较之官方礼仪更本色地保持了原始舞蹈的本来面目。它们虽然针对不同节令的农事需要,而发展出一系列禳除祈福的巫术伎俩,如立春因劝耕教稼而祭社祈谷、春分因浴蚕劝桑而祓除驱傩、夏至为谷求雨而大雩、以及冬至因庆祝丰收而大蜡息民等等,但歌舞狂欢、宴饮聚会仍是各种节庆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连上述各种巫术活动本身也是藉舞蹈的形式而进行的,巫术原本就源于原始舞蹈[11]。

    民间节日庆典虽然也有尚齿敬老、尊尊亲亲之意,但其基调却是会饮狂欢、游观嬉戏之情。在民间庆典中,不同氏族、不同地位、不同阶级、不同性别的人们欢聚一堂,纵情声色,畅歌狂舞,欢乐的激情消解了宗法制度和世俗伦理所设置的人与人之间的藩篱,分裂为不同阶级不同集团的人们又重新融合为一个其乐融融、温情脉脉的浑然整体,人们似乎又回到了“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的太平盛世。民间庆典不仅消弭了世俗道德所规定的阶级和地位的差别,而且甚至故意与世俗道德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官方礼仪大唱对台戏,将被世俗道德颠倒的世界重新颠倒过来,于是,那在世俗道德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国诸神、人间先王、先世圣贤、当世天子以至地方官吏,在民间庆典中都被无情地嘲弄和多情地表演着,神被从天国拉到尘世,崇高的变得粗俗,庄严肃穆冠冕堂皇的在人们的欢笑声中变得嬉皮笑脸没个正经,这种为民间庆典所独具的“颠倒性”就形成了民间庆典的强烈的喜剧特色,实际上,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一系列喜剧形式正是由民间庆典分化演变而来,如参军戏、弄加(假)官、弄孔子、弄婆罗门、合生戏等等[12],即是由民间庆典的滑稽表演发展而来,它们虽然形式各异,但无一不是以戏弄神明、谤佛骂道、斯文扫地为旨趣。民间庆典这种欢乐和“粗俗”之风,在后世的元宵、傩蜡以及庙会中仍然清晰可辨,西方的狂欢节更是这种民间庆典精神的典型体现,俄国学者巴赫金在论述狂欢节精神时即明确指出了民间庆典与官方仪式的对立性,他说:“与官方节日相对立,狂欢节仿佛是庆祝暂时摆脱占统治地位的真理和现有的制度,庆祝暂时取消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在狂欢节期间,取消一切等级关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官方节日中,等级差别突出地显示出来:人们参加官方节日必须按照自己的称号、官阶、功勋穿戴齐全,按照级别就位。节日神化了不平等。与此相反,在狂欢节上,人们一律平等。在这里,在狂欢节的广场上,支配一切的是人们之间不拘形迹地自由接触的特殊形式。在日常的、亦即非狂欢节的生活中,这些人被不可逾越的等级、财产、职位、家庭和年龄的壁垒所分隔。”[13]如果说,官方礼仪注重“别”,民间庆典则注重“合”,原始舞蹈的仁爱精神在礼仪制度中流失,却藉民间庆典得以保存,子曰:“礼失求诸野”,此之谓也。也正是民间庆典的这种抹平差别、化解矛盾、团结民众的功能,才使这种显然是与封建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异端现象,虽屡遭官方的禁止和儒生的诋毁,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民间庆典与原始舞蹈一脉相连,其中依然回荡着原始舞蹈的那种狂热激情和普遍同情,而与宗法礼仪的严肃、冷漠和呆板形成鲜明的对照,《礼记·乐记》中子夏对古乐(即礼仪乐舞)与新乐(即民间歌舞)的对比,就体现了这一点。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受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一派庄严肃穆、雍和典雅之气;而新乐则“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糅杂子女,不知父子”,则是一片纵情狂欢、普天同庆之风。

分享到:
上一篇:乐著太始,礼居成物——论礼仪制度的起源(4)
下一篇:乐著太始,礼居成物——论礼仪制度的起源(6)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31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