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中的历史文化优先意识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6)
儒学“历史文化优先”意识引申的现代意义,还可以从宗教感的角度加以体察。人在宇宙间,是依据文化积累来创造有别于物质演化的历史,每一个人都应该分享这种由文化而来的骄傲,并且承担人之为“人”的责任。这种宗教感可以通过与基督教的比较而显示其独特性。基督教的宗教感是从人的孤弱无助中引发的孩童对父亲的感情。[10] 科技发展助长了人的骄傲,冲淡了这种感情。但人类面临的问题那样多,人性那样脆弱,这种祈望宇宙之父的感情是会长久持续下去的。儒学是反过来,是对以往人类已经积累的文化精神怀有绝对的敬意。天如此高,地如此厚,在天地中能成为一个堂堂的人,与天地相参,其中的内在根据是如此令人敬畏(朱熹语大意)。有这种宗教感,人就有在茫茫宇宙中凭文化精神自立并参赞自然演化的自尊意识。科技发展正以愈来愈奇幻的物质力量把人类生命向感觉一维拉过去,这种趋向的极端结果,就是人的精神最终被物质世界的因果力量吞噬,人的历史被物的世界消灭。儒学以历史文化之道作为人生选择的价值引导,其宗教意义便在于为对抗这种趋势提供一个信仰的基础。
当然,儒学道德的这种简朴理由应当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来普及,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儒学是先通过君子庶人之别,继而通过君子参与政治权力来普及教化的理念,结果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弄得本末倒置,人文教化的理想反而用来替维护专制政治服务。“五四”时的思想家批评儒学是替权势者说话,就是因为这个历史实践中的本末倒置。所以儒学将来若想重新普及为社会的基础性道德,一定不能走政治道路,而要走民间道路。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现代人的生活在向感觉世界转移,这是指现代社会的一般发展趋向,实际的情况相当复杂。以美国而论,我在东部波士顿地区住过一年,感到那里基督教的影响相当大。也许当地人的宗教感与几十年前比已有所削弱(这是当地老年教徒对我说的),但看来仍有深厚的基础。我看不出来基督教文化在那里有衰亡的现象。倒是我生活的中国都市(南京),虽然只是处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普通市民的“感觉化”倾向却远比波士顿强烈。他们对灵魂生活的漠然,清楚地表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已经完全不能发生关于生活意义的任何影响了。固然在现代中国,各种特殊权力的泛滥得不到扼制,从而利益不能公正分配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要谈紧迫需要,我赞成先行普及自由和法制这个系列的道德语词。但这并不是说,人们日常生活丧失灵魂的向度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问题。文化质量这个系列的道德语词,至少可以先纳入学术界的视野。西方有基督教,有希腊文化和欧洲近代古典文化,在他们的工商社会里形成强大支撑。中国知识分子如果只知追求自由民主,而不知培育自己的人文文化理念,将来一定无法使中国在精神上自立。
批注:
1.《史记·礼书》
2.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曾谈到古代文化的继承不同于理智的分析,而是一种“共通感”的领悟。见《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1992年一版),页23-39.儒家道德的传承颇能印证此一理论。
3.郦寄是汉初人,与吕禄?密友。太尉周勃平诸吕之乱时,扣郦寄父为人质,令郦寄诓骗吕禄把所将北军交还周勃,还就赵守藩国(吕禄为赵王)。吕禄信任郦寄,结果被擒杀。
4.此鲁迅语。鲁迅深恨官方文化的巧?和“吃人”本质,但仍认为在“为帝王作家谱的正史中”“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陈寅恪所谓“君为李煜,必期之以刘秀”便是一种“拼命硬干”.
5.埃森斯塔特主编,《轴心文明的起源与多样性》(纽约,纽约州立大学,1986年一版)页304、305.
6.完整地说,儒家对人在万物之中的地位是从两面看。一方面人是万物中之一物,另一方面人可以体察贯通万物的精神,为万物之灵。为“物”的一面使人自谦、自足、感恩;为“万物之灵”的一面则使人自强、自尊、承担使命。宋明理学家语录中对这两面的关系常有精辟议论。本文主要侧重“万物之灵”这一面。
7.原文是: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礼;乐循礼,然后谓之君子。
8.儒学道德基于“人禽之别”,其中实际上即有对人性中动物性的严厉警惕。
9.最近在互联网上看到英国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W. Hawking)预言,因为人类的行为,地球将在一千年以内变得过热而完全无法居住。
10.这个比喻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好像是瑞士基督教思想家汉斯·昆(Hans Kung)的《论基督徒》,但现在在这本书上翻查不到,故不敢肯定。
- 上一篇:儒学中的历史文化优先意识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5)
- 下一篇:秩序与创新--从文化治疗学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学的现代义涵(2)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