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商周年表疏证(6)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由《十五年(走昔)曹鼎》确定了周共王在位至少十五年,《二十七年卫簋》虽然和共王时期的《五祀卫鼎》、《九年卫鼎》一同出土,均系裘卫所作,但被认为历日与前两器不和,所以归属到周穆王时代。根据周穆王元年在公元前976年、在位五十五年,得到周共王元年在公元前922年,下距周懿王元年公元前899年凡23年,是周共王在位之年。

    现在,就剩下周成王和周康王了。根据《小盂鼎》铭文周康王至少在位二十五年,虽然所有史籍都记载周康王在位二十六年,但是,断代工程还是确定了周康王在位二十五年。主要原因是根据《汉书律历志》引古文《尚书毕命》“唯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被认为是`BC1009年六月丙寅朔,初五日庚午。这样周康王元年被确定在公元前1020年,上距断代工程所确定的成王元年22年,是成王在位之年。但是初五日才见新月初出却与实际相差过大,《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也承认“认识朔以前,当以朏为月首,朏指新月初见,一般在初二、初三”.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所有的史书,包括《今本竹书纪年》在内,在对于周成王(37年)和周康王(26年)的年数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古本竹书纪年》,自周受命,至于穆王,凡百年。夏商周断代工程这样的结论显然有悖于此,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从周灭商(公元前1046年)至周穆王元年(公元前976年),只有七十年,如果受命是指周文王受命为西伯而不是周武王灭商继承大统的话,也只有八十年。那么,如果我们对周初的年代全部使用古书的记录呢?周文王受命九年(因为《古本竹书纪年》整理者杜佑、束皙时代受刘歆《三统历》、皇甫谧《帝王世纪》影响的结果)、武王四年克商、克商后六年卒(含克商之年,根据《史记周本纪》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武王定位元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成王三十七年、康王二十六年、昭王十九年,一共刚好一百年。断代工程的结论完全背离了这一大的方向,连比较接近的数字也没得到。

    我们无法接受夏商周年表中周初的年代,至少在周成王、周康王在位的年数简直是随意修改。

    那么,比较合理的武王、成王、康王在位的年数是多少呢?我们可以从对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寿数上进行估算。

    《初学记》卷七引《古本竹书纪年》周昭王在位十九年,《资治通鉴外纪》引《帝王世纪》周昭王寿三十五岁,则周昭王即位元年年十七岁;《史记周本纪》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即位春秋已五十,如果这样从周穆王元年上推四十九年,当周成王之时,此时周昭王尚未出生,知道周昭王的年龄被低估。

    如果根据《史记周本纪》周穆王即位年五十,则死时寿一百零五岁,这么高的年龄实数罕见。孔安国云周穆王即位年过四十,这恐怕比《史记》更可靠一些。《尚书吕刑》周穆王自称年已“耄耋”,看来他寿九十多岁还是可能的。

    如果周穆王即位年龄在四十岁以上,那么周昭王就应该至少寿六十岁。现在我们再来看周成王,成书于东汉的《 孔子家语》、蜀汉谯周《五经然否论》、《资治通鉴外纪》并云周成王十三岁即位,东汉许慎《五经异议》以为周成王十四岁即位,从《尚书》、《逸周书》、《史记》诸书周武王死后成王尚未成年、周公摄政,七年之后还政成王来看,这一个年龄应该是可靠的,即是由二十岁成王成年开始亲政上推七年得出。

    《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资治通鉴外纪》并云周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寿五十七岁,这一年龄应该于史实较近。如果根据断代工程夏商周年表周成王在位二十二年,那么周成王死的时候三十五岁,则周成王死、康王即位之年康王年三十一岁,岂非周成王三、四岁就要生周康王耶?由是知这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一大严重错误。根据诸书周成王在位(通周公摄政)三十七年,这样,周成王死时年五十,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否则,就要否定周康王的寿数,以周康王生于成王二十一岁(成王二十岁始亲政)计算,根据夏商周年表,其即位年十五岁,寿四十岁。周昭王以康王二十岁生,二十岁即位,则寿三十九岁,如此,周昭王死、周穆王即位之年岂能有四十岁,反倒比其父还要大一岁的道理?所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在这一年代上一定有严重错误。

    如果周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周康王在位二十六年,我们再来估计一下。周成王十三岁即位,寿五十岁。周成王二十岁生周康王,周康王三十一岁即位,寿五十七岁。根据周礼天子十四岁行冠礼视为成人,所以实际上在周公完善周礼以后,周康王生昭王、昭王生穆王的年岁都应该早于二十岁。所以我们可以用十八岁这个年龄估算,如果周康王十八岁的时候生周昭王,则周昭王即位年四十,在位十九年,寿五十九岁。如果周昭王十八岁生周穆王,则周穆王即位年四十二岁,正与孔安国之说相符合。如果生子的年龄还可以在小一点年龄的话,周穆王甚至即位的时候的年龄也可以符合《史记周本纪》所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出土任何穆王时期有三十四年以上纪年的青铜器,而且也没有整个西周时期四十年以上纪年的青铜器,如果周穆王真的在位五十五年,那么在西周最鼎盛的周穆王时期长达二十一年里,绝对不应该没有任何线索。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周穆王只在位三十五年,而不是《史记》中的五十五年。笔者将另文根据铭文历日推求周穆王以及西周中期诸王的年代。

    [五]盘庚、小辛、小乙

    武丁以上,至于盘庚迁殷,其间有盘庚、小辛、小乙三代。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七百七十三年”不同版本有异:明嘉靖四年汪谅刻本、碧群楼藏明嘉靖王延喆刊本及清武英殿刻本皆作“七百七十三年”,武昌书局翻王延喆刻本、日本泷川本改作“二百七十三年”,自武王克商之年前1046年,上推二百七十三年(含克商之年),得盘庚迁殷之年为公元前1318年。金陵书局本根据《今本竹书纪年》改作“二百五十三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即本于此。考虑到武丁以上之盘庚迁殷的年数不宜过长,这种所法还是可以接受的。

    (1)据《太平御览》引《史记》、《皇极经世》诸书,盘庚在位二十八年、小辛在位二十一年,小乙在位二十八年,三代总年数为七十七年。以武丁元年在前1259年上推,得盘庚元年在前1336年,盘庚十九年迁殷。

    (2)小乙在位年数取《通鉴外纪》在位二十一年,盘庚、小辛在位年数皆同上文所引,则三代总年数为七十年,以武丁元年在前1259年上推,得盘庚元年在前1329年,盘庚十二年迁殷。

    按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兄弟四人,《史记殷本纪》以为系南庚之子,根据卜辞系祖丁之子。《太平御览》引《史记》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在位年数分别为三十二、二十九、十七、二十八、二十一、二十八,这样祖丁、南庚堂兄弟(祖丁之父祖辛与南庚之父羌甲均系祖乙之子)一共在位六十一年,而下一代四人一共在位九十四年,两代六王一共一百五十五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据《今本竹书纪年》祖丁在位九年,南庚在位六年,阳甲在位四年,盘庚在位二十八年,小辛在位三年,小乙在位十年,两代六王一共六十年,这还是比较合理的。

    根据断代工程之夏商周年表盘庚(迁殷后)、小辛、小乙从公元前1300~前1251,一共50年,这实际上是李学勤先生在《读〈甲骨文日月食研究与武丁、殷商的可能年代〉》一文中估算的。

    从武丁、祖庚、祖甲两代三王一共一百零三年分析武丁即位时候年龄一定比较小,武丁之父小乙是阳甲兄弟四人中年纪最小、最后即位的,从武丁即位时候年龄比较小推测,小乙去世的时候年龄不能太大,显然《太平御览》引《史记》的阳甲兄弟四人九十四年将导致小乙至少九十五岁,于史实不能相符合。若据断代工程之结论,阳甲兄弟四人一共要六十八年(迁殷后50年,迁殷前盘庚14年,阳甲4年左右)以上,小乙去世时年龄在七十岁,则武丁即位之时年龄要在四、五十岁,亦与史实不能相符,知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又一大严重错误。而《今本竹书纪年》的阳甲兄弟四人四十五年却非常合适,这样小乙去世时大约四十六岁,而武丁即位时的年龄约在二十岁左右。

    自商亡之年公元前1046年上推253年,得盘庚迁殷之年在公元前1298年(断代工程取约数为前1300年),下距我们得出的武丁元年前1259年凡三十九年。根据《今本竹书纪年》,盘庚在位二十八年、小辛在位三年、小乙在位十年,于是得到盘庚元年在公元前1300年,而迁殷在盘庚三年。

    再来看一下C14测年数据,殷墟一期相当于盘庚至武丁早期,三家庄80ASJM1人骨ZK5586的C14测年数据为BP3030±35,树轮曲线校正结果为BC1320-1260(76%),或者BC1370-1340(24%),白家坟东南M199人骨ZK5501的C14测年数据为BP

    2920±35,树轮曲线校正结果为BC1261-1239年,盘庚迁殷的年代正在此范围之内。

分享到:
上一篇: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商周年表疏证(5)
下一篇: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商周年表疏证(7)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1038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