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风流文人郭沫若究竟有几位老婆?
作者:未知 (不详) 收藏

 


  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及子女在香港合影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1980 )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同居,后被抛弃,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止。再就是于立群,(1916—1976)被称为“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媒妁之约——张琼华
  1912年旧历正月十五日,20岁的郭沫若奉父母之命,和苏溪张家的姑娘琼华结婚。结婚仪式依照旧俗,他身着长袍和对襟马褂。
  提起郭沫若的婚事,说来话长。本来他在10岁以前就订了婚,可女方没过几年便夭折了。后来,县视学王畏岩先生遣人到郭家替女儿说亲,论年龄与郭沫若相当,偏偏他五哥的未婚妻刚刚亡故,王家小姐最终成了他的五嫂。郭沫若自此以后便不愿订婚
  头年的一日,郭沫若接到一封家信。信上说,母亲已给他订了婚。女家是苏溪场的张家,门当户对,母亲又亲自去看过人,说女子人品好,在读书。似乎都合郭沫若的心意,所以没经他本人同意便把婚事定了。
  旧式婚姻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郭沫若不便拒绝,只好趁这一年的年假回故乡时草草完婚。
  喝了交杯酒后,新郎和新娘才第一次对面。揭开新娘头上的脸帕时,郭沫若心里怦怦直跳,他屏住呼吸想要看个仔细,但相貌不如人意。郭沫若在极度失望中,返身走出了洞房……张琼华从入门的第一天起,就尝到了“无夫即无主”的难处。
  婚后第5天,郁郁寡欢的郭沫若便坐船去成都了。
  张琼华,这位被重重封建礼教紧紧束缚的女子,独守闺房,孝敬公婆,对郭沫若从未产生过哀怨的情绪。她虽无西施般貌,黄氏般才,但她有一颗忠厚善良的心。郭沫若居家时读过的书籍,用过的文具,写的作业本和手稿,学校发给他的毕业证书,陆续寄回来的书信……张琼华全都珍藏起来。
  异国之恋——佐藤富子
  1916年8月初的一天,郭沫若从日本冈山来到东京。他到东京来,是为不久前去世的友人陈龙骥料理后事的。他来到陈龙骥曾经住过的京桥区圣路加病院,无意中见到了一位年轻的看护。她的身高约有1米67左右,体态丰润,圆端端的脸庞上闪耀着一双灵活的眼睛,这就是佐藤富子,是年22岁。
  在这位年轻的护士面前,郭沫若不知怎的有些脸红起来。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了他的心头。他故作镇定地向富子说明想拿X光片的来意。
  两人简短对话之后,互留了通讯地址,两人开始通信。
  佐藤富子生于1895年,仙台人,她在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堂毕业后,只身一人从仙台来到东京,在京桥区圣路加病院当了看护妇。
  郭沫若一遍遍读着富子的来信,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带着苦味的甜蜜,他当即给佐藤富子回信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我在医院大门口看见您的时候立刻爱上了您。”
  几天以后,佐藤富子读罢郭沫若的来信之后,禁不住笑起来了,心想:“这是情书啊!”
  从那以后,郭沫若和佐藤富子一个星期要通上三、四封信。夏去秋来,通过纸上谈心,他们相知相爱。
  转眼到了年假,郭沫若再次来到东京,他要和佐藤富子商量一件大事:“我劝你改进女医学校,我可以把我一人的官费来做两人使用。”
  郭沫若自愿把自己的官费拿出来帮助佐藤富子进女医学校深造,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他一个月的官费起初仅有33元,并不富裕。但他认为替自己所爱的人尽些微薄之力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佐藤富子很感动,同时又有些犹豫,她想了想对郭沫若说道:“只顾自己的私图,不顾你的甘苦,这样的事情我是不忍做的……”
  郭沫若注视着佐藤富子,把他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女医学校每年3月招生,时间紧迫,病院里整天忙碌不休,没有准备的余暇。我看你同我到冈山,认真准备,好不好?”
  佐藤富子最终答应了郭沫若的要求。他们住在冈山市内一个偏僻的小巷里。时间虽然是寒冷的冬天,可他们却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郭沫若得到了佐藤富子的爱情,他给她取了个中文的名字:安娜。
  郭沫若和安娜的结合,没有得到双方家庭的认可。直到安娜生了长子以后,郭沫若的父母才宽恕了郭沫若,并承认了安娜的存在。
  忘年之交——于立群
  好像是命运的有意安排,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久,经过介绍与小他24岁的于立群相识了。
  第一次见面,于立群给郭沫若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仅仅20来岁,梳两条小辫,穿一身蓝布衣衫,面孔被阳光晒得半黑。作为一个女演员,她在戏剧电影界已经能够自立,却丝毫没有感染到几乎无人不染的时髦气息。言谈举止稳重端庄,绝无一般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
  郭沫若之所以对于立群一见如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在日本期间曾经结识了天津《大公报》驻东京的女记者于立忱,并一度与之过从甚密。1937年5月于立忱回到上海后自缢身亡。于立群是于立忱的胞妹,郭沫若从她的脸上仿佛又看到了于立忱的面影。
  这次见面,于立群把大姐思念郭沫若的诗交给他。郭沫若用微微颤抖着的手接过了亡友的遗诗,心情十分激动。他想自己对于立忱的最好纪念,莫过于此:“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从此以后,他们常常见面。
  于立群追求进步、向往光明。战争年月,北上的路途充满艰难险阻,郭沫若劝告她取海道经香港绕往武汉,由武汉设法到陕北读书。
  于立群于11月26日离开上海去香港。郭沫若第二天也乘船秘密离开上海赴香港,他没有告诉于立群。所以,当于立群在香港见到郭沫若时,真是有些出乎意外。在此期间,郭沫若和于立群由相敬而相爱。
  12月6日郭沫若与于立群等人又乘船到达广州。以郭沫若为社长、夏衍为总编辑的《救亡日报》于1938年1月1日在广州正式复刊。
  郭沫若来广州后住在新亚酒楼。 元旦这天,他突然接到来电,让他去武汉一趟,于立群本来就打算去武汉再转陕北的,为了结伴同行,她便与其他朋友分开,搬进了新亚酒楼。
  新亚酒楼,成了于立群生活中的一个新起点,而对 郭沫若来说,则意味着他在婚姻史上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于立群出生于官宦人家,后来破落了。受到家庭的熏陶,她喜爱书法,能悬肘写一手黑顿顿的正宗大颜字。于立群性格文雅娴静,住在新亚酒楼里整天只是不声不响地读书写字,和她写的颜体字一样,带些严肃的神情。有了这样一位严肃的“小妹妹”在旁边写颜字,惹得擅长书法的郭沫若兴味盎然,自然地充当起老师,陪着她一连写了几天大颜字。
  笔能达意,墨能通情。郭沫若和于立群跨过了年龄和经历的差距,两个人的感情像墨汁一样浓得化不开了。

分享到:
上一篇:郭沫若文学成就之高 却又为何有无耻文人的称号?
下一篇:抽雪茄嚼牛肉的和尚苏曼殊 出入青楼却守身如玉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35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