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961年这段非常时期,被官方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据父辈讲,事实上那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并无大的水旱灾害,本来的是风调雨顺的丰收年,只因为毛泽东不顾实际情况提出什么“大跃进”和各地方诸候的左倾错误思想,导致全国超过4,000万人被饿死。我父亲说,当时人们为了活下去,抓到什么吃什么,不少东西甚至连猪狗都不吃。官方为了掩盖真相,将这些乱七八遭的东西美其名曰“代食品”。
当时的所谓代食品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农作物类代食品,它包括各种非灾难年份人们不曾食用的农作物的秸秆、根、叶及壳类,如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等的叶、秆、根及玉米皮、玉米芯、稻谷壳等,以及薯类作物的叶、茎、根等;第二类为野生代食品,是指野生植物的秸秆、根、叶、皮、果实等,如榆树叶、树皮、橡子、芭蕉芋、蘑芋、石蒜、土茯苓、大百合、野苋菜、洋槐叶、沙枣、鸭跖草之类;第三类为小球藻、红萍等浮游植物;第四类指合成类代食品,如“人造肉精”、“人造肉”、叶蛋白等,它们相对于前三类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因此也被称作精细代食品。但是这类代食品主要供城市居民食用,一般农民根本见不到,也吃不起。
第一类代食品主要是利用麦秸、油菜秸秆、谷壳、豆秆、豆壳、玉米根、玉米秆、玉米包皮、玉米芯、高粱秆等制作淀粉。据说这种淀粉掺和一些面粉和米粉,可以制成馒头、花卷、烙饼和面条,至于是否好吃,恐怕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在各种农作物中,玉米被称为“全身都是宝”,不仅从玉米粒上脱下来的玉米皮被用来制作代食品,而且玉米叶、秆、根,甚至玉米棒的包皮及芯凡是可以利用的都用来制作代食品。《人民日报》甚至在 1960年春的相关报道中不断提升玉米的地位,把它从“饲料之王”,提到“杂粮首要地位”,一直到“主粮地位”。
在正常年份,甘薯只是人们的休闲食品,在少数生活比较困难的农村,可能作为一部分粮食补充,茎和叶一般都用作饲料。但是在三年大饥荒时期,甘薯的茎和叶也被作为食品推广。《人民日报》也称甘薯全身是宝:薯叶摘下来洗净晾干,就可当菜,或是掺饭吃;薯叶尖、叶柄放在开水中一烫,加盐腌一天,即可做干菜。
第二类所谓野生代食品,其实就是上山挖野菜。对城里人来说,偶尔吃一回野菜可能没什么,现代的都市白领甚至把野菜当成绿色食品,但是当时很多人都是靠野菜充饥啊! 1959年秋,国务院甚至发布了《关于深入发动群众广泛采集和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的指示》,号召各地开展一个“小秋收”运动,上山采集野生植物资源。一些地方甚至建立了领导机构,组织“小秋收”专业队,分期上山,野生植物熟一批收一批。
在上述各类代食品中,小球藻被认为是营养价值最高的代食品。小球藻原是一种水面浮生植物,1960年上半年,上海等地最早将其用于猪饲料的食用。由于粮食短缺,小球藻从猪饲料的辅助食物一下跨入人类食物领域。小球藻生长的关键要素是采集小球藻培养液,各地稀释小球藻培养液的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方法是:用人畜粪尿。机关、学校、工厂、街道普遍建起了培养小球藻的水池,城市居民更是利用家中的瓶罐,培养小球藻。许多家庭让孩子每天在餐前喝一两勺小球藻水液,相信小球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实际上,这只是粮食极度匮乏的年代中人们的一种预期心理,与科学原理毫不相干。
虽然官方将这些猪狗都不吃的东西称为代食品,但是并不能掩盖这些东西口感粗糙、味道奇怪的本质。正如有人记载的困难时期赴农村参加整社的工作组成员吃由蕃茄秆、茄子秆、包谷秆、红苕藤混合在一起推磨成粉做成的代食品馍馍后的感受:
“听说发馍馍,三人笑开颜;
人均三四个,生活大改善;
渴望多少日,饱餐将实现。
馍馍端上桌,三人互谦让;
拿在手中看,有似马粪状;
送进嘴里尝,怪味满口腔。
一口咬过后,二口嘴难张;
狠心咬三口,呕吐倒胃肠;
感谢造物主,有此大犒赏。”
另外由于人们饥不择食,在对一些东西的性质不太了解的情况下,没有经过试验就食用,因而中毒现象此起彼伏。1960年6月陕西洋县谢村公社有五个管区先后发生食用枇杷籽致18人中毒的现象;洛南县有个食堂1960年因食用蓖麻叶以致58人中毒;商洛专区从1960年12月在短短20天的时间里,连续发生六起代食品中毒的事故,共294人中毒。
这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作为后人,我们只有正视历史、并重历史事实,才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愿如此让人心痛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评论 0 条 / 浏览 288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