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解放初期,文艺界曾高高飘扬一面红旗,它就是当年影响极大的天津市红风京剧团。然而以往却一直罕见介绍它的文字。笔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走访了当年担任该团领导和主演的李铁英、陈云超、鲍云鹏、袁文君、李芝纲等多位老艺术家,搜集相关材料。今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红风”伴随共和国成立和成长走过的一段光辉历程,很有意义。
天津红风京剧团是在解放前以李铁英为领衔的剧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早年即活跃于天津,1947年重返津门,演于谦德庄宝兴戏院,场场爆满。南市大舞台经理诸葛安慕名前来,邀李铁英等移师到地处繁华闹市、能容三千多人的大舞台演出。大舞台有李元春、小盛春、彭英杰、刘麟童、鲍云鹏、郑敏恒、张世麟各路武生云集,正缺一位文武兼备的头面人物挑班挂帅。李铁英进大舞台后,又进来陈云超、陈云祥兄弟等,阵容更加强大,演职员最多时竟有二百余人,后来精简还留有140人之多。
1948年底,天津处于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全城解放指日可待。1948年12月,为进城而成立的接管筹备班子中,已有文艺领导班底。1949年1月15日,天津市解放军管制委员会正式宣布天津解放,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文艺处处长陈荒煤、副处长周巍峙陆续到任,开始开展解放后新天津的文教工作。当时天津具体负责文艺的阿英、赵魁英、何迟要求成立新剧团,作为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指导下的文工团。他们选中并指导李铁英成立起新艺剧社,后来更名为红风京剧团,结束了班主私有制,建立起演员民主共管的“共和制”新型剧团,建制70人。这是天津市第一个接受中国共产党指导的剧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出版于北京的《戏剧电影报》1992年第34期发表的汪洗文《忆天津南市大舞台》称:“1949年3月,我被派到南市大舞台京剧团担任戏改干部(即辅导员)……李铁英被公推为团长……他为人谦虚、和蔼、直爽,对解放区新来的干部非常尊重,思想解放,带头排演新戏。”1949年4月,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召开“梨园界座谈会” ,筹建“改革旧剧委员会”,举办“改革平(京)剧座谈会”。陆续成立起“天津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天津市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天津市文艺工会” 、“天津市戏曲改进委员会”等组织。李铁英领导的红风京剧团紧跟时代步伐,与新诞生的共和国同呼吸,积极投身到社会和戏剧的伟大变革中去。1950年,李铁英成为天津京剧演员中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被选为人民代表、市文艺工会主席、市文联委员,成为当时演员的一个先进标杆,是旧社会艺人世界观发生脱胎换骨转变的典范。
红风京剧团是天津第一个上演解放区新编京剧的剧团,也是天津解放初期最积极最活跃最大量排演新戏的剧团,对促进天津当时的社会和民心的安定,繁荣文化市场功不可没。天津解放后的第15天,新艺剧社就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马上恢复演出。2月21日该团就很快排演出了《三打祝家庄》,又于3月1日演出了新编戏《黄巢》、《逼上梁山》和《闯王进京》。老艺术家赵松樵还在该团与李铁英合演了翁偶虹新编的《将相和》,他们是天津市最先上演此剧的演员。该团又陆续排演了新戏《文天祥》、《水泊梁山》、《还我台湾》、《北霸天》、《爱国棉》、《白毛女》、《婚姻法》、《枪毙袁文会》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在天津解放初期的中心工作。
天津红风京剧团“以强硬的武戏班底著称,角色行当齐整,文武昆乱不挡,故在所演之处的华北、东北等地均享有盛誉。”(《京剧入晋考述》)该团的主要演员除有李铁英、陈云超、鲍云鹏、李芝纲、陈凤鑫等外,还曾有闻占屏、陈钟鸣、彭英杰、小盛春、李元春、李韵秋、袁文君、刘云秋、刘麟童、刘宫扬、郑敏恒、陆安华、王富华、贺喜华等,再加上分别邀来帮忙的老帅赵松樵、白玉昆、刘汉臣,当时真是“红风”劲吹,锐不可当,人称大舞台是天津武戏的大本营。
1955年10月,红风京剧团开始赴外地巡回演出,经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到了太原。该团以丰富的剧目、精湛的演艺、强大的演员阵容,博得山西省各界的一致称赞。作为戏曲大省的山西,还真没有一个像这样的本省京剧团。时任太原市主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长刘舒侠(后升任山西省委宣传部长)代表市政府找李铁英团长谈话,恳请该团留下来,成立国营剧团。作为党员团长的李铁英无法拒绝,决定以身作则,带领全团放弃天津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支援山西。山西省太原市和天津市两地政府经过多次协商,达成共识。1956年7月,天津市红风京剧团正式整团划归山西省,成立太原市京剧团。该团于1968年升格为山西省京剧团,1992年扩建为山西省京剧院,随着我们共和国的发展和强大,它也不断成长和壮大。当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由天津走出而支援外地的那些热血青年艺术家,现在有不少已经离开人世,李铁英先生已作古将近20年,健在的如陈云超等也年近九旬,天津老观众至今仍很怀念他们。他们为天津解放初期文化建设,为京剧的传播与发展,奉献了青春年华,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评论 0 条 / 浏览 71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