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赞皇县一位老人身上真实地发生了与电影《集结号》一样的故事,这位老人叫常孟兰。48年来,他一直在求证那声集结号到底有没有吹响———
■老兵48年感人肺腑的追寻
不久前,署名为sjzcity的网友在石家庄论坛上发布了《集结号背后的真实故事》的帖子,讲述了一个叫常孟兰的老人的故事:1948年11月19日,常孟兰带领7名战士奉命执行阻击任务掩护全团撤退,同时他也接到了一个特殊命令———不管有多难,在听到号令之前不准撤退。战斗打得异常惨烈,但是直到战争结束,他也没听到号声吹响。虽然完成了既定的任务,但常孟兰和部队失散了。常孟兰认为,做事必须有始有终,那场阻击战的战况还没有向部队复命,就等于阻击战还没有结束。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当面向部队首长汇报战况。为了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也为了失散的弟兄,他开始了48年感人肺腑的追寻。
这个故事真实吗?在2007年12月27日央视《东方时空》播出的题为“为了那声军号!《集结号》谷子地人物原型”的节目中讲述了同样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常孟兰———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北竹村人。1945年,他参加了八路军。1947年,常孟兰任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排长。三年前去世,享年80岁。常孟兰在1999年接受《东方时空》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连长叫何有海,他说带你排一个班,掩护全军的安全转移,听吹长号一声撤离,他就是这样下的命令。”
作为军人,常孟兰知道那一声长号意味着什么。但战斗从黄昏打到太阳落山,长号依然没有吹响。突围之后,与战友们失去了联系的常孟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北省赞皇县。“为什么我没有听到号角?到底是没吹号还是没听见?”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常孟兰的脑中。常孟兰花了48年的时间寻找,跑了三趟东北,去了北京,还去过无数个部队。1996年,在石家庄陆军学院的帮助下,常孟兰终于和自己的部队取得了联系。
■号角是否吹响成永远的谜
2008年1月1日,记者来到石家庄市赞皇县,找到了常孟兰老人的大儿子常贵文和二儿子常贵斌。
记者:“常老生前很惦记着部队吗?”
常贵文:“非常惦记,他经常给我们讲他当时打仗的事。”
记者:“你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找部队呢?”
常贵斌:“我父亲说过,他要向部队汇报他们当时的情况。他还想弄清楚,当时到底有没有吹号,他要对自己更要对那些牺牲的战友有一个交代。”
1984年,常孟兰到离家几百米远的石家庄陆军学院驻训点义务干起了杂活。“1996年,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副院长王定庆少将的帮助下,父亲终于知道了沈阳军区某集团军便是他当年所在的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驻在辽宁本溪的一个地炮团前身就是父亲所在的三十团。当时父亲已经70岁了,在得到消息的第二天,他就一个人去了本溪。”常贵斌说。
“我记得当时家里条件不好,父亲把工资全拿出来,又向邻居借了钱,凑足了火车票钱。回来后父亲说,由于天冷,他差点冻死在路上。”常贵斌流着泪说。
常贵斌说:“父亲找到部队后,部队承认了他的身份。父亲的战友大部分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其中包括他当年的团长和连长。这样,我父亲也就无法弄清当时的军号有没有吹响了。后来,我父亲经常到华北烈士陵园扫墓,因为他的团长就葬在那里。”老人找了一辈子部队,最终如愿,两个儿子都说:“父亲去世时没什么遗憾!”
评论 0 条 / 浏览 100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