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正月初七,整个大清王朝的臣民们还沉浸在一片过年的喜庆气氛中,24岁的顺治皇帝却因天花突然去世。此时此刻,紫禁城冷清肃杀的氛围难以掩饰大小臣民们心中的慌乱与不祥的预感。风华正茂的顺治皇帝怎么突然就死了?皇子们都还年幼,他留下的这个皇位究竟由谁来继承?
三个月之后,康熙登上皇帝宝座。康熙仅仅只是顺治皇帝八个儿子中的普通一员,更何况他并非皇长子,究竟是怎样特殊的历史机缘让这样一个普通的皇子成为日后威名显赫的康熙大帝呢?而年仅8岁的他,又何以君临天下,承担起一个王朝的重任?
八岁即位
因诸子年幼,顺治临死之前和孝庄太后多次商量了皇位的继承问题,其中共有四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皇帝意见:兄终弟及。
为什么顺治的皇位不让儿子继承,而让兄弟继承呢?顺治6岁即位时,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后来多尔衮专政,皇权旁落,孤儿寡母处境凄惨。这个教训对顺治来说太深刻了。当时他的几个儿子年龄都很小,如果由其中一个来继承王位必须要有亲王辅政,如此一来,他原来的悲剧就要重演,所以顺治主张选择兄弟或者本家兄弟来继承皇位。
第二,太后意见:玄烨继位。
受到汉族思想影响的孝庄太后希望父死子继,首先她认为如果顺治的兄弟或者其他本家兄弟来即位,那么顺治的儿子顶多只能做到亲王、郡王,以后还要递降,就很难再有做皇帝的机会了。当然孝庄的难言之隐还在于顺治的几个弟兄都不是自己所生,他们一旦即位,自己的太后之位自然不保,再要掌控、干预朝政就很困难了。
第三,宗室意见:当立皇子。
皇位非皇子继承,如此一来在宗室里面很难摆平,非但会滋生很多问题,矛盾严重时甚至会骨肉相残,在皇子中间择人继承,问题就相对简单一点。
第四,洋人意见:父死子继。
顺治征求了耶稣会士汤若望的意见,他也主张在顺治的儿子当中选择一位,同时他也认同皇太后的意见,力主由玄烨来继承皇位。
经过反复商量、酝酿,顺治最终决定由皇三子玄烨来继承皇位,并专门在遗诏里面写明:“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废,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年八岁,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
康熙共弟兄8个,顺治死时还剩下6个,为什么偏偏选择玄烨来继承皇位呢?
第一,玄烨年龄比较大。
第二,如遗诏所说,他岐嶷颖慧。
第三,他出过天花,为了避免政局动荡的悲剧再次重演,出过天花是选择继承人的一个重要条件。《汤若望传》对此记载道:“是因为这位年龄较幼的皇子在髫龄时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
所以,在历经了很多其他同龄孩子不曾有过的磨难之后,少年玄烨终于在种种历史机缘之中,登上了大清王朝的皇帝宝座。只是他仅仅8岁,小小年纪的皇帝如何撑得起大清江山?他又该如何处理军机大事?
四臣辅政
少年天子必然要有辅政大臣,中国历史上辅政有五种形式:外戚势力、太监势力、宗室势力、太后势力和朝臣辅政。
清朝从开始到最后,外戚很重要但始终没有掌握朝政;鉴于明朝太监专政的教训,清朝规定太监不许干政;顺治时期宗室专权,教训很深刻,清朝前期后妃更没有机会干政。最终,顺治帝和孝庄太后决定成立四人辅政小组,四人辅政可以充分发挥多人的才智,并且避免了个人专权、独掌朝纲的局面。
既然决定由四个大臣来辅政,那么这四个人的人选就变得尤为重要,事关朝廷命运的这四个人将会是谁?他们究竟何以在众多的大臣中脱颖而出
成为辅政大臣?
考虑辅政大臣的时候,皇室里有三股力量:皇权、宗权和旗权(八旗贵族的权利)。只有削弱宗权重用旗权,适当平衡和压抑宗室的权力,才能巩固皇权。经过多方平衡,最终选出的四个人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索尼是满洲正黄旗人,五朝元老、能文能武、忠于皇室、英勇善战,并且在顺治即位过程中为保帝位立下了汗马功劳;遏必隆是满洲镶黄旗人,也为顺治皇帝的继位立了社稷之功,鳌拜是镶黄旗人,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后裔,四朝元老,作战勇敢,曾极力维护皇太极和顺治的地位;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他的父亲是努尔哈赤的额驸苏纳海,他在顺治时做到议政大臣,在中原作战时曾六战六捷,理所当然就被选为上三旗之一正白旗的代表。
四人之中首辅是索尼。四位辅政大臣的共同点在于:第一,他们都属于上三旗,康熙初年领侍卫内大臣都是从上三旗出,第二,都是皇亲国戚,第三,都是异姓军功贵族(当时为了支撑巩固清初的政权需要重用非爱新觉罗军功贵族);第四,都资历深,位高权重。
当四个辅政大臣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军国大事的时候,年幼的康熙皇帝究竟在做什么?在他这一段独特的少年时光中,是什么让他日渐成长为一代君王?
学习立志
四个辅政大臣集体办公,遇到有分歧的事情才需要联合署名奏报皇帝和太后,最后以皇帝的名义决断并下发执行。所以康熙从8岁即位,到14岁开始亲政,中间这6年时间里,他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立志。
在此期间,康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立下“惟愿天下义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的志向,后来他又将这一志向进一步阐述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但康熙初年四辅政大臣之间还是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为了实现“家给人足,安生乐业”的太平之治理,在14岁亲政之后,少年皇帝便果断地智擒鳌拜。
评论 0 条 / 浏览 74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