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智慧(雁边秋声)(3)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另外,柳宗元的寓言小品也相当出色,比如,他的《三戒》、《黔之驴》、《临江之麋》等,富有强烈的讽刺色彩,读来也让人兴趣盎然。

    唐代的散文大家也是星光灿烂,还有元结、白居易、 杜牧李商隐等等。元结(字 次山)的《右溪记》,篇幅不大,也是很有特色的山水散文:“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涧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遗民退士之所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着。”--右溪在现在的湖南道县城西。元结在唐代宗时任过道州刺士。这篇散文十分了得,它开启了柳宗元的山水散文,应该说是柳宗元的美学 启蒙之一。清末的古文家吴汝纶评价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值得说的,还有白居易的散文,在唐代也应有自己的地位,他写的记叙生活情趣的散文,可能是不经意为之吧,写的非常漂亮,比如《养竹记》、《草堂记》和《太湖石记》。还有 杜牧的散文和 李商隐的散文,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美学风格,例如《阿房宫赋》,例如《 李贺小传》。唐代的散文,就文体而言,没有新的创造,思想的风采也和先秦诸子的散文不能放在一个层次上。

    第五章 重“道‘的散文及含着禅意的散文

    宋代是一个很适合知识分子生活的时代。宋代也是中国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出现了各个领域里的大师人物。在思想理论界,有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陆象山等彪炳千秋的思想家;在文学领域,除了词的完善与极大的发展之外,散文也是十分兴旺发达,特别是所谓”古文“,在北宋有很显着的发展。”唐宋八大家“就占了六位的宋人,全都生活于北宋中期,可见一时之盛。就北宋古文家提倡古文的理论立足点而言,主要也是在发挥它在政治和伦理方面的功能,这与唐代古文家的态度大致相同。在文体上, 欧阳修、苏轼等人眼光要宽广些,取法的范围也较大,他们对骈文并不那么深恶痛绝,相反还颇有喜好,所以他们的散文兼收骈文之长。在语言风格上,他们特别强调切意的重要,虽也关心修辞,讲究章法、节奏,但都要符合”达意“的要求,顺适情志而不突兀险怪。由此形成的特点,是素淡而不质拙,明畅而不滑俗,平易浅切而不失文采,句式骈散相兼而富于变化,语脉流贯。这种风格无疑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因此散体文的优势至此得到真正的确立。《宋史?文苑传》说:”国初,杨亿、刘筠,均袭唐人声律之体;刘开、穆修,志欲变古而力弗逮;庐陵 欧阳修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古矣。南渡文气不及东都,岂不足以观世变欤?“这段话,寥寥数语,可以说是对两宋散文的精确总结。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的开山人物,他使沉寂了百余年的文坛再次恢复了生机,使古文的写作,有了新的活力。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的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他还开创了中国诗歌评论的一个新的形式,即”诗话“.他的《六一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有人统计,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成果斐然。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等。他状物写景及叙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婉。《释秘演诗集序》、《醉翁亭记》、《泷冈阡表》等是这方面的佳作。欧阳修的赋也极具特色。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变唐以来赋的”律体“为”散体“,在赋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

    欧阳修又是个博通古今的大学者。他与宋祁一起重编《唐书》,还自着《五代史》,后人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欧阳修继承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但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散文内容充实,迂徐流畅;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又严密,语句轻快圆融而不滞涩。

    苏轼的出现,是宋代文学的永远的骄傲。他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绘画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很高的艺术程度。这里只说他的散文美学智慧。远的不说,中华书局在1986年出版了《苏轼文集》,共六册,字数180多万。这是非常惊人的散文创作成就。

    苏轼的思想是儒、道、释三者并用,表现在散文创作上,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又认为欧阳修 ”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六一居士集叙》),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答虔倅俞括》)其次,苏轼心目中的 ”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例如”日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他的自我评价与读者的感受是相吻合的,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佑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例如《日喻》中的两段比喻: ”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此文论证了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依赖片面的见闻,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事物规律的道理,说理十分透辟,但它的说理是借助生动的事例,或者说是通过形象来展现的,所以它给读者的印象不但深刻,而且生动鲜明,既能使人得到知性的认识,又能带来审美的愉悦。 又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方面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另一方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应胸有成竹的规律,也是夹叙夹议的范例。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智慧(雁边秋声)(2)
下一篇: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智慧(雁边秋声)(4)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25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