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音韵学,包括今韵和古韵的研究,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今韵——所谓今韵,是指魏、晋、唐、宋时代的语音。隋代陆法言等撰《切韵》五卷,是研究“今韵”最重要的著作。宋太宗时,撰《广韵》一百卷。真宗时,命陈彭年、邱雍等校定《切韵》五卷,次年赐名《广韵》。《广韵》依平、上、去、入四声,将韵部分为二百零六个,是当时文人作诗文押韵的标准。但此书分部过于繁琐,实际用韵仅一半左右。仁宗景祐时,贾昌朝撰《礼部韵略》,比唐代减少九部,存一百零八部(王应麟:《玉海》)。金哀宗时,王文郁撰《平水韵略》,分上、下平声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共一百零六韵。与此同时,张天锡撰成《草书韵略》,分部与王文郁略同。这表明一百零六部的诗韵,可能是金代的官韵。南宋理宗时,刘渊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比仁宗景祐《韵略》少一部,比金代王文郁《平水韵略》多一部,共一百零七部。元代周德清编《中原音韵》,将入声合并于平、上、去三声,再以平声分为阴、阳二声,以合四声之目,分韵也是一百零六部。以上几种韵书的一百零六韵,成为后世通用的诗韵。
司马光撰《切韵指掌图》二卷,附《检例》一卷,把三十六个字母分清、浊,作二十图,以独韵为首,其次为开合韵,每类之中又以四等字多寡为顺序。用图表的方法研究切韵,是一个创造。
古韵——如果用《广韵》来读《易》、《诗》、《楚辞》、《老子》一类有韵的文字,就会发现“今韵”与古韵往往不能吻合。北宋末,南宋初,吴械开始对古韵作专门的研究。
吴械,字才老,建州建安人。著有《毛诗补音》、《楚辞释音》、《韵补》等(《宋史翼》卷二十四本传)。今仅存《韵补》五卷。此书从《易》、《书》、《诗》而下到宋朝一些文人如欧、苏的著作,共五十种,收集用韵和今音的不合之处,把它们综合一起(《直斋书录解题》),就《广韵》二百零六部提出古通某(如“冬”“锺”注:古通“东”)、古转声通某(如“佳”、“皆”、“咍”注:古转声通“支”)、古通某或转入某(如“江”注:古通“阳”或转入“东”)。概括他说,他的学说,可分“通”、“协”两个方面。“通”是说音本相近,古人韵缓,可以通用,如东、冬、江相通;“协”是音、韵俱非,必须转声读之,才能相协,如在佳、皆韵下注“古转声通支”。吴棫的协韵说本来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他不知道协韵就是古人的正音,而把今音合于古书,因此不能一以贯之,不免颠倒错乱,甚至出现一些臆说。不过,吴棫根据古籍古韵或者今人所用古韵,互相比较,来考定古韵的分合,为后人开辟了研究古韵的途径。朱熹的《诗集传》,大多因袭吴械的协韵说,只在“推不通”处,用己意补入。
又有郑庠撰《诗古音辨》,把二百零六部韵目,归并成阳、支、虞、先、尤、覃六部。这是中国声韵学上古韵分部的开始。郑著不传,后世学者分古韵为十部、十三部、十八部或二十一部,都是以郑庠所定六部为基础,渐趋周详。
评论 0 条 / 浏览 73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