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清代才子纪晓岚
作者:未知 (不详) 收藏

 

清代文坛才子纪晓岚,他文情华瞻,所出妙联绝对,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浑若天成,堪称对句奇才。他处事圆达,既能体察圣心,又能智斗奸臣。虽经宦海沉浮,却能保命全身,实为隐之大者。他学究天人,前有《四库全书》之鸿篇巨制,后有《阅微草堂笔记》之醒世佳作,实为一代文豪。观其一生,文绩卓著,才名远扬,为后人所传颂。

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后迁来献县,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纪晓岚上推七世,都是读书人。父亲纪容舒(1685- 1764),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人称姚安公),为政有贤声。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时,尤长考据之学,著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至纪容舒,纪氏家道衰而复兴,更加重视读书,遗训尚有"贫莫断书香"一语。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世代书香门第。

纪晓岚有口吃的毛病。当然,纪晓岚既然能通过各层科举考试,其间有审音官通过对话、目测等检查其形体长相以及说话能力,以免上朝时影响朝仪"形象",应该不至于丑得没法见人,但无论如何,纪晓岚长相不好看,却是无疑的。长得丑,近视眼,口吃,这些生理特点,都成为纪晓岚一辈子与乾隆貌合神离、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一、少年才子

在直隶的东南隅,河间府的辖境内,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县邑,名叫献县。这里,地势坦阔,平畴千里,江流密布,河渠纵横,道路宽广,是京赣通往东南地区的门户。

纪晓岚,天资聪颖,禀赋异常,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极为敏捷。不仅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而且工诗、善赋、能文,尤长于联语对句,有"神童"之称。到了九岁这年,纪晓岚到县里参加童子试。入考场前,他正拿着一截树枝和几个相识的考生玩耍。看见担任主考的教谕来了,纪晓凤赶忙把树枝藏在袖筒里,恭恭敬敬地向教谕大人问好。教谕看着这个小顽童,心中喜欢,便想考考他。于是把纪晓岚叫到身边,出了一联,要他来对,上联是:"小童子暗藏春色。"纪晓岚听了,心想先生定是看到了自己刚才顽皮的样子,便赶快对了一句下联: "老宗师明察秋毫。"教谕听了含笑点头,没想到纪晓岚对得如此巧妙,不禁连连称赞。

后来,纪晓岚到河间府参加童生试,考官三年前刚中举,正踌躇满志,听说这个纪晓岚就是有名的小神童,便有心要考较考较他的才思。考官出了一句上联:"十岁玩童,岂有登科大志?"谁知纪晓岚不但丝毫不胆怯,而且反唇相讥,对了一句下联:"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考官听了,心中不悦,却又无奈,猛然抬头看见门上贴着的门神,一句上联便脱口而出:"门上将军,两脚未曾着地。"纪晓岚不假思索地答道:"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考官看这"神童"对得如此工整巧妙,心中叹服。

半年之后,这位考官升任河间太守。这天路过崔尔庄头的官道,看见路边有一群小孩正在玩耍,恰巧他们玩的球打进了轿子,太守身边的衙役厉声喝斥,吓得一帮小孩四散而逃。只有一个小男孩不但没跑,反而上前拦轿索球,太守仔细一看,认出他正是纪晓岚。纪晓岚此时也认出了这位太守就是他参加童生试时的主考,于是上前施礼问好。太守晃一晃手中的球说道:"好吧,我给你出一上联,你若能对得出,就把球还给你。"纪晓岚笑着答道:"请大人指教。 "太守说道:"童子六七人,惟汝狡。"纪晓岚脱口而出:"太守两千石,独公......"最后一字却迟迟不说出口。太守讶然追问:"独公怎样?"纪晓凤笑答:"太守大人如果把球还给我,就是独公廉,假如不还......""不还怎样?""那便是独公贪!"太守闻此言,哈哈大笑,心想这孩子聪慧狡器,胆大过人,将来必成大器,心中高兴,便将球还给了纪晓岚。

时光飞逝,纪晓岚在后来的童试、县试、府试、科试中连战连捷,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中解元。但乾隆十五年,纪晓岚的生母张氏去世,纪晓岚因服母丧,错过了两次参加会试的机会。直到三十一岁时,纪晓岚才等到了机会。他连闯三关高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二、初入翰林

纪晓岚得入翰林,自然春风得意,他虽不善交际,但也常到几位前辈府上行走,在他们的指导下,学问日长,阅历渐深,很快地适应了官场生涯。但纪晓岚自幼喜欢恃才逞强,虽已进人官场,这一性格仍未改变。

有一次,纪晓岚和刘墉等几位文友聚会,刘塘提出要集诗对句,各位文友一致赞同,几联对出以后,人们慢慢地失去了兴致。因为这种应酬之作,早已是这帮才子的老生常谈,可以说个个都是行家里手,毫不耗费心力。这时刘墉想起了一件事,对大家说道:"大栅栏的一家剃头店掌柜,前日到我府上请题匾额,我为他写了整容堂三字,却一时没有想出上好的对联,烦劳诸位兄台代撰。各位意下如何?"刘墉话声刚落,纪晓岚便答道:"石庵兄,我有一现成联语,写出就可应付了。"说完他就吟出了这副对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大家听了,齐声叫好,只是嫌他对得太快。这时,又一个人说道:"我也有一联,虽不如纪兄之联工巧,但作为剃头店的门联来用,却也使得。"此联便是:"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大家也很欣赏这副联语,正要请刘墉写出。纪晓岚却又道出一联:"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众人虽觉此联甚妙,但嫌纪晓岚只顾自己逞才,不管他人颜面,心中都有些不悦。不过纪晓岚脱口对句的事情也一时传为佳话。

三、结怨和珅

乾隆帝晚年,宠信大贪官和珅,一时间,和珅位高权重,几乎一手遮天。而朝廷内外大小官吏,也大多趋炎附势,逢迎奉承,奔走门下。纪晓岚此时也是朝中大员,但他始终保持清廉正直的品格,坚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并且不时借机讽刺和坤。

和坤新造了一座府邸,在花园中建了一座凉亭,要在亭上镶一亭额。纪晓岚是文章圣手,他便求纪为之题写。纪晓岚虽不愿轻易得罪这个势利小人,但又看不惯其所作所为,见和坤这次有求于自己,便想暗中嘲弄他一下,让这位目中无人的权贵,不要太张狂了。于是纪晓岚谦和地接待了和坤,又郑重其事地为和珅题写了两个大字:"竹苞。"这"竹苞"二字,本是《诗经》中的词语,其原句是"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人们常以"竹苞松茂"颂扬华屋落成,家族兴旺。现在纪晓岚只写" 竹苞"二字,和珅以为文简意丰,别有韵味,心想纪晓岚的学识确有过人之处,又看纪晓岚平日很少给人题字,今日却对自己恭恭敬敬,心中自然有儿分得意,便兴致勃勃地拿回府去,制成金匾,端端正正地挂在亭上,并且常常向别人炫耀。

一天,乾隆想起和坤新盖的府邸,便来到和府参观。到了和府花园,乾隆看见亭上的匾额,便问和坤:"这匾额是何人所书?"和坤告知后,乾隆哈哈大笑,一说道:"是啊,也只有纪晓岚才能写出这个词儿来......"和坤见皇上笑得古怪,不解其意。在场的刘墉对和珅笑道:"依鄙人之见,这是纪春帆(纪晓岚别号春帆)在和你开玩笑!"和珅问:"他和我开的什么玩笑?"刘墉笑道:"你把‘ 竹苞'二字拆开来看,岂不是‘个个草包'吗?"和珅这才恍然大悟,心中又羞又恼,虽然当众不便发作,但心中恨得咬牙切齿,暗暗下定决心要报此仇。自从这一回,纪晓岚便与和坤这个专会巴结奉承的权臣,结下了仇怨。

四、谪戍天山

果然时隔不久,纪晓岚同和坤的关系便紧张起来,和珅几次进谗言,参奏纪晓岚。但纪晓岚也是乾隆的爱臣,乾隆见和珅讲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劝慰和珅一番后了事。

和珅的阴谋不能得逞,哪里会善罢干休。终于,在乾隆三十三年夏天,和珅找到了报复的机会。这年春天,尤拔世当了两淮盐政,到任后风闻盐商积弊,也想趁机捞一把,气恼之下向朝廷奏报前一任盐政普福借盐引贪污索贿。乾隆大惊,因为两淮盐引一项,已有二十多年没有上报备案了,其中说不清会有多少蒙混侵蚀的积弊。乾隆于是密派江苏巡抚彰宝,会同尤拔世进行清查。两淮盐引案就这样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这是乾隆朝著名的大案之一,其株连之众,史所罕见。

彰宝、尤拔世接到皇上谕旨,立刻加紧盘查,不久即查出多起大案。纪晓岚的亲戚原任运使卢见曾,也牵连在内。早在案发之初,和珅即得知此案牵连到卢见曾,心中暗自得意,便派人秘密监视纪晓岚的动静。此时纪晓岚也是左右为难,最终想出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撮食盐、一撮茶叶,装进一个空信封里,用浆糊把口封好,里外没有写一个字。然后差人连夜送到卢家。卢家细想之下,明白了信封的用意:"盐案亏空查(茶)封。"于是急忙补齐借用的公款,并将剩馀的资财,转移到别处。查抄的人来时,己经是半月之后了。和珅不肯善罢干休,便三番五次地向乾隆状告纪晓岚泄露查盐机密。

乾隆也觉此事有些蹊跷,便亲自查问纪晓岚。纪晓岚见自己否认也无益,索性坦承其事。乾隆虽有些不悦,但又钦佩纪晓岚才智过人,于是将他从轻谪戌乌鲁木齐。和坤本以为,这次能将纪晓岚置于死地,没想到他竟然能死里逃生。不过这次报复得手了,也使他暗吐了一气。

五、奉旨修书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十二月,乾隆帝下旨赦免并召还在乌鲁木齐戍边的纪晓岚。次年正月,乾隆下诏令其编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在时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的大力举荐下,纪晓岚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与陆锡熊、孙士毅一道,负责全书的编纂审核工作。《四库全书》的编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间的一个盛举,对于纪晓岚来说,更是他一生的主要成就。

纪昀总纂的《四库全书》和一手删定的《总目》问世以来,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赞誉。阮元说:"高宗纯皇帝命辑《四库全书》,公(纪昀)总其成,凡六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罔不抉奥提纲,溯源彻委。所撰定《总目提要》多至万馀种,考古必求诸是,持论务得其平允。"江藩指出:"《四库全书提要》、《简明目录》皆出公手,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词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词明理正,识力在王仲宝、阮孝绪之上,可谓通儒也。"有目共睹的学术价值还使得这部大著的文化影响历久不绝。晚清张之洞对读书士人谈到:"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对该书有精深研究的馀嘉锡说:" 《提要》之作前所未有,可为读书之门径,学者舍此,无由问津。"

纪昀在四库馆修书十年,"自始至终,无一息之间",其辛劳不言而喻,却也是人生收获颇丰的十年。他既为恰逢"王事适我"的历史机遇而欣慰,又为"期于世事有补"愿望的实现而自豪。正如他在《自题校勘四库书砚》诗中所云:"检校牙签十馀万,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曾读人间未见书"只是一个表象,纪昀和他的同仁们为中国学术文化树立的一座丰碑才是看不见的永恒!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遇。接着升为左都御史。《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

在编修过程中,纪晓岚还闹出了不少笑话。有一次,乾隆驾临圆明园,巡视《四库全书》的编纂情况。纪晓岚正一边吸烟,一边不停地忙碌,一锅烟刚吸到一半,忽然听得"万岁爷驾到"的喊声,匆忙之间忘了磕去烟锅里的火,随手将烟袋插人靴筒里,跪倒在地,给万岁爷请安。站起向皇上回话时,觉得脚躁上火,热辣辣地疼,原来是吸燃一半的烟火,将他的袜子烧着了,但皇上正说着话,又不好打断,他只好咬牙忍着,疼得站立不稳,腿直打颤。正要跪倒禀明,乾隆看他举动失常,满脸是焦灼难耐的表情,奇怪地问道:"纪爱卿,你是怎么了?""臣......臣靴子里,走......走水(失火)啦!"纪晓岚强忍着钻心剧痛答道。

"啊?"乾隆一听急忙挥手道:"快点出去!"纪晓凤跑到殿外,顾不得有失体面,坐在台阶上,一下子扒掉鞋袜,一股黑烟立刻冒起。看看脚上的皮肉,已经烧焦了一大块。乾隆和殿内的人,出来看时,纪晓岚的烟锅还插在靴筒里,与靴子一同冒着烟,人们一时都笑弯了腰。

纪晓岚出身富贵,足登显宦,文绩卓卓,政绩平平。但他为人正直,也确实为百姓办过一些好事。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夏,京城一带大旱,次年又逢春旱,可谓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百姓饥渴号呼,难民沿路乞讨。纪晓岚得知并亲见此景,于是上疏请求放粮贩灾,言辞十分恳切。乾隆批准了奏议,放粮赈灾。纪晓岚还亲自监督放粮的官吏,以防他们中饱私囊。纪晓岚政绩平平,这种赈灾的义举,成了他仕途上的一个亮点。

六、阅微之著

嘉庆五年八月,纪晓岚的笔记体散文专集《阅微草堂笔记》有五种二十四卷编订刊行,由门人盛时彦作序。

《阅微草堂笔记》共五种,二十四卷,其中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 (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1800),由其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本书内容丰富,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无不涉及,知识性很强,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读来饶有兴味。许多篇章,有宣传因果报应,醒世劝善的重要内容。在艺术上,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有些故事称得上是意味隽永的小品。

纪晓岚历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等要职,总是一心秉承圣意,专心事主,因而无甚政绩可言。但他毕竟还有不甘寂寞的一面,《阅微草堂笔记》便是在这种心态下写就的。其中的作品是纪晓岚追忆往日见闻的杂记之作,采访范围极广,上自官亲师友,下至皂隶士兵。内容极其丰富,地方风情、宦海变幻、典章名物、医卜星相、轶闻逸事、狐精鬼怪几乎无所不包。全书共四十万字,收故事一千二百馀则。

此外,评诗文,谈考证,记掌故,叙风习,也有不少较为通达的见解和可供参考的材料。不失为一部有很大教育意义、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书籍。当时每脱一稿,即在社会上广为传抄,同曹雪芹之《红楼梦》、蒲松龄之《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经久不衰,至今仍拥有广大读者。人们对纪晓岚笔记散文的艺术风格,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问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嘉庆十年二月十日,纪晓岚受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二月十四日,纪晓岚昏睡一天后,醒来精神异常振奋,儿子、儿媳赶忙送来了莲子羹。喝了一小半,纪晓岚摇头示意不喝了,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想了一个对子(对对子是当时的社会时尚,也是施行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你们对对吧!"接着就吟出一句:"莲(怜)子心中苦"。儿子、儿媳哪有心思对对联?只得佯装思考。纪晓岚此时又用更低的声音说道:"何不对:梨(离)儿腹内酸......"说罢,闭上了双眼。

一代文豪,就在这种忘乎个人生死、专注沐浴文境、时刻教诲儿辈的时空中,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

纪晓岚一生"处世贵宽,论人欲恕",是十分平允的。纪晓岚晚年,曾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副对联,是他毕生的真实写照。

(事据《清史稿》《清官传》等)

分享到:
上一篇:大话春秋 中国历史上十大“臭名昭著”太监(上)
下一篇:纪晓岚的奇遇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597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