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科圣:张衡
作者:未知 (不详) 收藏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三月一日,放置于京城洛阳、张衡刚刚发明的地动仪,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铜球落到蟾蜍嘴里,测知洛阳以西方向发生了地震。几天以后信使飞马来报,陇西(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发生地震,金城、陇西“二郡山岸崩!”

《后汉书·五行志》:【陷地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那么,地动仪真的能测知地震吗?其工作原理又是怎样的呢?

张衡(78 —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张堪」自小被人称为圣童,且一生为官清廉,民间有歌谣传唱:【张君为政,乐不可支。】由于张衡的父亲很早便去世了,于是在张衡幼年的时候家境已经衰落,甚至还要靠亲友们的救济度日。

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张衡受聘于南阳郡太守鲍德门下当主簿,掌管文书工作,其间他致力于探讨天文、阴阳、历算等学问。

卸任主簿后,张衡回到家乡。这期间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多次辟他为幕僚,但张衡始终不就。但根据张衡一生的出入进退来看,有一点可以肯定:决不是张衡不想做官。

事实上安帝尚幼,邓骘以大将军兼舅舅的身份辅政,大权在握。而东汉后期,人们对这种架空皇权的现象十分不满,张衡在《陈事疏》中就曾劝顺帝要掌握【刑德八柄】,做到【威自上出】,这可能就是张衡不肯应邓骘之辟的原因。

在家的三年中,张衡逐字逐句地琢磨《太玄经》义,为研究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铺垫了基础,他在文学、绘画等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因此被时人誉为“南阳通人”。

张衡的名气越来越大,永初五年(111年),安帝诏拜张衡为郎中,三年之后迁为尚书侍郎,一年后再迁为太史令,在九卿之一太常手下掌管“天时、星历”。张衡本【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先前的积累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除了太史令的日常工作外,【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

安帝建光元年(121 年),张衡转为公车司马令,这是卫尉的属官,实际地位比太史令高。但 5 年之后,即顺帝永建元年(126 年)又转为太史令。当时人都认为这【非进取之势也】

张衡的学习不受仕途的局限,天文、地理、气象、历算等无所不学,尤其爱好文学。在游学期间结识的好友「崔瑗」曾评价他说:『没有他不学的学问,没有他不请教的老师,为一物不知以为耻,听到有教益的话他就非常高兴。』

最后,张衡决定【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朝隐”是张衡在怀才不遇时,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处世策略:进,可以以此为阶升官加爵,实现兼济天下之志;退,可以修身养性,独善其身;持中,可以借职务之便继续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是在新的形势下,糅合儒、道两家人生哲学的产物,较之退隐自然要优越得多。张衡更加孜孜不倦、将势就势,利用“太史令”之职继续进行天文学研究。

东汉时期,中原一带经常发生地震,据史书记载,从公元 92 年到 139 年,京城洛阳等地先后发生过 20 次地震,其中 6 次是破坏性较大的地震。

张衡目睹地震后的惨状,痛心不已,在完成太史令的本职工作之余,他还收集各地的地震情况,记录各地震情,并立志研制出能够预测地震的仪器,解救黎民于水火。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反复的试验,张衡终于于阳嘉元年(132 年),制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

仪器的内部中央立着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道中安有“牙机”。仪体外部周围铸有八条龙,头朝下,尾朝上,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

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仰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地动仪内部的“都柱”就发生倾斜,触动牙机,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出很大的声响。

“地动仪”研制出来以后,张衡将其安置在都城洛阳,起初满朝文武,都不相信这台地动仪能够测出地震的方向,并对张衡处处诘难非议,直至和顺三年,准确测出了陇西约里氏6.5级的地震后,朝野上下才“众服其妙”。

一些科技史著作声称,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制造于 1856 年,早了 1700 多年!

但是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史书中对它的记录,仅见于西晋「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张衡传》中短短的 196 个字,于是,张衡的地动仪成了千古不解的谜团,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动仪,是考古学家「王振铎」多年考证研究后,于 1951 年制作的仿制品。

那么,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真的可以预测地震吗?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

首先,候风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它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起作用,只不过能比驿卒更早地通知京城的人,古人于是就认为它能够预测地震。

其次,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候风地动仪是不太可能做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会发出两种波:一种是纵波(又称 P 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另一种叫横波(S 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纵波的速度比横波快,因此最先到达地面,形成地震波中的初波。据初波的震动方向就可以知道震源方向。但初波非常微弱,因为它只是从震源直直地,向着地震波接收处地面传播而来的 P 波,而这部分 P 波,携带的能量只占地震波全部能量的一小部分。

如果候风地动仪,能敏感到对“第一哨”初波就做出响应,那么有许多别的和地震无关的震动,比如在它附近跺脚,便能引起它的反应,从而让人误把许多不是地震的震动,也当成是地震。

但如果要让候风地动仪保持一定的“迟钝”性,它又有可能无法“感觉”到地震的初波,直到之后的各种波陆续传来时才被“惊醒”,可是这些迟来的波的震动方向,已经完全不能代表震源的方向了。

更何况,记录一次地震必须有三个要素: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级(地震强度)。

候风地动仪只能记录震中方向。几台地动仪“联网”也可测出震中位置,但它却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预测地震。

据学者考证,张衡在当时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同时他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也有所了解!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张衡的这一伟大发明确属难能可贵,也足以奠定了他“科圣”的历史地位!

这期间他曾多次上书:做《应间》的同时,即上《顺帝封事》,永建五年(130 年)上《陈事疏》;阳嘉元年上《论贡举疏》、《请禁绝图谶疏》,二年上《京师地震对策》、《论举考廉疏》。

这些策疏大都言辞犀利,用语直率,有时甚至直接批评皇帝。大概是张衡这些切直无掩的疏谏,终于使顺帝,发现了这个多年滞留史官的张衡颇具政治才能,于是将他提升为侍中,其职能是【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即做皇帝的高级顾问。

永和元年(136 年),张衡出任河间相。这时的河间王是章帝的孙子「刘政」,他骄奢无束,不遵典宪,且河南又多豪强共为不轨,是个很难治理的地方。张衡所以被委任此相,可能是朝中权贵怕他留朝于己不利,企图借此置张衡于死地。

但是张衡已体认到惩办豪强上符天理、中遵典宪、下合人情,定会得到上天的福佑。因而他把这最后的从政理民,当作实现政治理想的大好时机,【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三年后他请求致仕但未获恩准,被:“征拜尚书”,当年, 62 岁的张衡寿终于任上。

一代奇才张衡,除了追求科学致力福泽百姓,对於仕途也秉守原则,莫怪呼能在科学上能有如此造诣,发明了连後世都惊叹的工艺杰作地动仪!

分享到:
上一篇:何谓“春秋五霸”?
下一篇:中华历史人物传奇--张衡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50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