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时,屈原虽然受到打击和冷遇,但他为了楚国能继续自强发展,仍不辞辛劳,接受派遣去齐国联好。楚怀王死、楚顷襄王立,为了总结教训,屈原对楚怀王的失误,大胆陈述己见,以求引起新当政者的注意。但楚顷襄王“好色,不使风议”(《淮南子·主术》),把屈原赶出郢都,流放到外地。关于这一过程,《史记·屈原列传》有这样的记载: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目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身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并泄不食,为我心侧,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迁屈原于江南。”)。
上官大夫、子兰又一次勾结起来,陷害打击屈原,致使屈原远离郢都,长期流落沅湘流域,再无报国之门。公元前278年郢都沦陷、秦兵大规模南下,楚本土人民四散逃亡,流亡在江南的屈原,悲愤异常,痛感主昏臣奸,朝政腐败,国族前途黯淡无光,父老乡亲又惨遭屠杀、颠沛流离之苦,在写下了《哀郢》和《惜往日》后,于这年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今湖南湘阴以北、湘江支流)而死。《史记·屈原列传》对此亦有详细记载: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景、屈,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土。”屈原曾任此职。)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哉,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醇?何故怀瑾掘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屈原是楚国杰出的思想家、政治革新者和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楚怀、顷襄两朝,力挽狂澜,图谋改革政治、联齐抗秦,由楚国来完成一统六国大业。但由于怀、襄的腐朽统治,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终国破家亡,酿成屈原悲剧性的一生。然而屈原的不幸遭遇,不仅是屈原个人的悲剧,而且也同时是楚国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楚国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预示着楚国隳沉的命运。
屈原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在国内外极其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写下了《离骚》第二十五篇诗歌,创造了独放异彩的骚体诗----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屈原在政治、思想、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的建树与深刻影响,形成了伟大的屈原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直到今天,人们仍以端阳节吃粽子和赛龙舟来纪念他。在屈原的故乡----荆州、江陵、沙市等处,矗立着高大的屈原塑像,或正在建馆立祠,为人们参观瞻仰。他的作品和生活实践,已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他的名字已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1953年为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仰。中国人民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锐意进取和革新的思想家而感到自豪。
评论 0 条 / 浏览 74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