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周幽王死(周幽王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他又废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以褒姒生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父申侯联合犬戎和吕、[曾阝]等国,引兵攻镐京。幽王兵败,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下,西周亡。),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由于镐京残破和犬戎的威胁,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在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等卫护下,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史称东周。东周包括春秋(公元前770椙?/FONT>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椙?/FONT>221年)两个时期。前者为奴隶制瓦解时期,后者为封建制确立时期。
春秋时期因与孔子所撰《春秋》年代相当,故以此书得名。但有关史籍所记春秋时期的上下年限,与《春秋》年代并不一致。《春秋》一书始自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终至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史记·六国年表》记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记起始年与《史记》同,终点则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为了叙述方便,我们采取流行说法,即把春秋时期定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周王室从此更加衰微,辖地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豫西一隅之地。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名存实亡,王室经济日绌,各诸侯国不再朝聘贡奉,周天子不得不转向诸侯“告饥”、“求金”,奴隶制政治、经济已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
与此同时,各地邦国林立,除地处黄河中下游的“虞、夏、商、周之胤”的华夏诸国,仍为当时经济中心之外,地处黄河上游和长江流域众多邦国也日益发展强大起来。所谓夷戎狄蛮的各周边民族在华夏先进经济、文化影响下,或内迁或向中原各地发展势力,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亻喜]公四年》。)之势,时而对中原各国构成严重威胁。
《史记·周本纪》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邦国强大起来了,他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挟天子以令天下”(《战国策·秦策一》。)展开了争当“霸主”的角逐,以获得昔日周天子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恩格斯说:“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01页。)从此,中国历史正如孔子所指出的,原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进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出现了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空前复杂尖锐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时期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
春秋初,见于史书记载的,中国境内约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在黄河中下游的,主要有周、郑、卫、齐、鲁、宋、杞、陈、蔡、曹、滕等国;在黄河上游的,主要有秦、晋、虞、虢、梁、[艹/内]等国;在长江流域和江汉地区的,主要有巴、楚、随、申、息、邓、郧、绞、州、蓼、吴等国。夷、戎、狄、蛮等众多民族则杂处错居其间。《国语·郑语》说:“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庄)、襄于是取周土,晋文侯于是定天子,齐庄、[亻喜]于是乎小伯,楚[虫分]冒于是乎启濮。”楚国经周代的发展,春秋时期就脱颖而出,登上与中原大国争霸的舞台。
评论 0 条 / 浏览 84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