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七十九
作者:张爱玲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可是,张爱玲的答复总是“迟复为歉”,待冯先生得到通知时,人已经离开洛城了。后来,冯亦代提到此事,感到万分惋惜。

  魏绍昌对吴语小说、越剧和评弹都很有研究,他考虑了一下,认为自己和张爱玲可说的话很多,想来她也会乐于听的,何况他们在上海还有过一面之缘。于是,写了一封信说明来意,并写上了他在洛城的联络电话。

  信虽发了,但魏绍昌知道她性情孤僻,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果然等了几天,杳无消息,他也就离开洛杉矶了。

  半年以后,魏绍昌已回到上海。洛城的友人来电话告诉他:在他离开洛城一个多月之后,有一位自称姓张的老太太来过电话,问:“魏先生在吗?”朋友告知早已走了,她又说了一句:“我刚看到信呀!”电话便挂断了。

  魏先生后来回忆说:“我知道后,曾激动了一阵,张爱玲对上海毕竟还是有感情的!”见《两记张爱玲》。

  魏绍昌大概不会想到,这是张爱玲生前与大陆方面来人的最后一次联系。

  张爱玲几年来心里就有急迫感,她在给司马新的信里说:“剩下的时日已经有限……想做的事来不及做……”

  她又有了小时候“穿上新鞋也赶不及”的焦虑。

  进入90年代,她有几个计划,都在“急管哀弦”地进行着。

  首先是编订《张爱玲全集》,准备收入已发表的全部著作。

  此前,“皇冠”虽然已经出版了张爱玲的作品十余种,但没出《全集》毕竟是遗憾。这次编者和作者双方都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进度相当之快。从1991年着手,一年以后就陆续出版。《全集》里的每篇文章都是张爱玲亲自校订,稿件在台北和洛城飞来飞去,耗费了双方不少的精力。

  第二,是编一本图文并茂的《对照记》。

  这一本,编写得也相当快,1992年秋,稿件就寄到了台北。出版社对残损照片进行了精心修补,在1993年11月的《皇冠》杂志上先行登出。而后在1994年6月,作为《张爱玲全集》第15卷出版。

  《对照记》一出,张迷们争相购买,又是一番洛阳纸贵的盛况,一年半内,就印刷了7次。

  该书收入老照片50余幅,从张爱玲的童年时起,到她40多岁止,50岁以后的一张也没有。其中有一幅,很值得一说。

  那是1944年拍摄的一张,她原本穿着薄呢旗袍,但怕单色旗袍不上相,便又披了件浴衣在身上。

  这幅照片后来“出镜率”很高——她颔首低回的样子,很有些惊艳。假如不是她自己说出来,谁能想到,照片上的服饰竟是临时凑合的!

  书里还收入了李菊耦、张佩纶、黄素琼、张茂渊、炎樱等人的照片,但没有胡兰成和赖雅的。张爱玲在文字说明里声称:“惟一的取舍标准是怕不怕丢失。”这当然不能解释不收两位丈夫照片的原因。

  也许没有什么更复杂的原因。她只是——不愿意让人家指指点点。

  第三项计划,是重写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小团圆》。

  何以名之“小团圆”?这书名大概也含有张爱玲一贯的反讽吧。

  中国人讲究凡事的结局要“大团圆”,一生要功成名就,子孙满堂。可是,张爱玲揣度自己的一生,莫说“成功”,就连一般人的“圆满”也没达到。她无头衔、无功名、无房产、无子嗣、无金婚之福,一辈子都是“无产者”。

  但是,这样的人生结局,如果不叫“团圆”又叫什么呢?于是,只能名之为“小团圆”。

  《小团圆》的这一稿原定1993年内写完,在1994年2月“皇冠”40周年庆典时,与《对照记》合为一集出版。可是,后来因她身体不佳的原因,一再延期。此外,张爱玲还考虑,两书合为一集,书太厚,书价也会太高,于是要求先出《对照记》。

  这一延宕,竟然就再也没写完!


分享到:
上一篇: 七十八
下一篇: 八十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552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