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六十九
作者:张爱玲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加州的这种生活,对她来说,非常合意。生活简约,并不意味着寒酸,而是长达20年漂泊经历养成的习惯。

  赖雅去世后,沉重的家庭负担没有了,“皇冠”为她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稿费,使她能够安享宁静。

  她在60年代初那么渴望的“转运”,就在此时悄悄地降临了。

  在台湾,她40年代的作品已赢得了至尊地位,使她名声日隆。她在港台两地发表文章,可以拿到很高的报酬,就像今日我们这里的“一线作家”了。

  到1972年,她已获得了完全可靠的经济保障,结束了自离开上海以来的颠沛生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她的归隐,不是简单的自闭,也不是失意之后的蛰伏,而是在再度蹿红时的主动放弃,因为她只渴望自由!

  我们总算可以替她长舒一口气了。当年出走香港,固然使她躲过了“反右”、“文革”之类的灾难,但资本社会中凶猛如虎的“游戏规则”,也曾让她苦不堪言!

  多年的左冲右突,可以说一无成就;但是,她40年代在上海的那次“超新星”式的爆发,给她提供了一笔远期的收益,使她能够免于晚年的困厄。

  她的家族留下的“特殊遗产”,使她在文学上独树一帜、历久弥新,这也令她受益不小。

  在加州,只喜山中无客来,她也甚少出门和打电话,与外界的联系就是通信。她与宋淇之间多年前的不快早已冰释,与宋淇夫妇的通信,是她最主要的一个倾诉渠道。

  但就在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以后,却有一次破例,长时间地接待了一位访客。

  这位幸运者,就是前面曾提到过的“超级张迷”水晶。

  水晶原名杨沂,是江苏南通人,生于1935年,15岁去台湾,在台大外文系毕业后,做过各种行业,还到南洋去教过书、当过翻译。32岁时又到美国读比较文学硕士,学成后在加州大学任教。

  他在台大读书时,就崇拜张爱玲,可以大段背诵张爱玲的小说。他的好友王祯和在台湾接待过张爱玲,这让他羡慕不止,老是打听张爱玲来访的情况,可又不敢去见她。

  水晶到美国后,于1970年9月获得了一个机会,到伯克莱大学进修一年,恰和张爱玲撞到了一起。

  这才是天赐机缘!他满心欢喜,一到伯克莱,马上就上门求见。

  哪知道,他的探访,要比“三顾茅庐”耗时得多了,整整9个月后,才如愿以偿。

  第一次到门口摁了门铃,过了好久,才从送话器里传出一个声音,迟缓而且模糊:“Hello?”

  张爱玲大概当他是跑街的送货员了。

  水晶一紧张,竟然也用英语作答,自我介绍了一番。

  张爱玲说,不能见,因为感冒了,躺在床上,然后说了一声抱歉,就把送话器挂断了。

  水晶后来又尝试挂电话,却是次次无人接听。一次周末,凌晨两点钟,他想试试看,一打,竟然打通了。

  这次,张爱玲与他多说了几句。水晶先是说了在花莲那时候如何仰慕而又不敢近前的往事,之后又提出约见之请。

  张爱玲还是答以不舒服,正躺在床上,婉言谢绝了。但是却要了水晶的住址和电话,说若是方便见的话,会先给他写张“便条”,然后请他打电话来联系。

  水晶巴巴地等了一个月,音信皆无,才知道张爱玲确实是不想见,也只好作罢。

  直到转过年的暑假,水晶在伯克莱进修期满,准备回到东岸去。临走前,把自己写的《试论〈倾城之恋〉的神话终结结构》影印了一份寄给张爱玲,算是留念。

  至于见张爱玲的念头,早就断了。


分享到:
上一篇: 六十八
下一篇: 七十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75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