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概况
作者:陈茂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一、两晋

  自曹丕死后,魏国的政治越来越腐败。魏明帝后宫人数众多,为了游乐,明帝调发了数以万计的农民在洛阳、许昌等地大修宫殿。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为了防止农民的反抗,他又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使得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

  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矛盾。魏自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儒雅并进”,门阀士族纷纷上升到统治集团的上层,曹操所选用的出身低微的官员,大多被排挤而失势。当时士族官僚首领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出身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的著名士族。曹操起用他做官,但对他特别防范。至曹丕以后,他的地位才逐渐上升。公元238年,司马懿灭辽东割据者公孙渊,北部中国完全统一了。公元260年,司马昭杀魏帝曹髦,司马氏集团势力愈益巩固,公元263年灭蜀汉。司马昭原定灭蜀后三年灭吴,可是公元265年他就死去。当年,其子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朝。公元280年灭吴,司马氏完成了统一的大业。

  就在灭吴的同年,晋武帝司马炎令州郡官解除兵权。兵役是东汉末年以来农民最沉重的一种负担,晋武帝毅然下诏解散州郡兵,使农民得免地方兵役,这个措施对恢复生产有很大的意义。接着,西晋统治者在北方颁发了品官占田法和荫亲属制,《晋书·食货志》载:“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以下依次递减五顷,至第九品为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

  西晋占田,无论官占或民占,都无限制。太康年间,太中大夫恬和曾要求“使王公已下,制奴婢限数及禁百姓卖田宅”,李重驳斥:“人之田宅既无定限,则奴婢不宜偏制其数”①。表明占田限额,从未实行。地主兼并,农民卖田宅之风,在西晋是盛行的。就官品占田而言,九品小吏可以占到十顷(一千亩),而一个男性农民,却只能占田七十亩。法令既然规定九品官可以占田一千亩,那末只要一当上九品官,便可放手去抢占土地。这个法令有利于品级低的官吏,是十分明显的。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根据“荫亲属”的规定,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

  西晋还规定各级官吏,“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者,得衣食客三人……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这是与官吏无亲属关系的,即非官吏族人的衣食客、佃客。

  西晋的田赋制度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平吴之初,地广人稀,由于法令规定每一个男女都可以占田,每家农户都按九品相通之法,交纳租、调,并相应地规定了固定数量的课田法,开始实行,出现了课督耕种,人安其业的情景,生产有一定发展,人口也有所增加。随着生产力的上升,“豪强兼并”在发展,世族地主在这种制度下建立起他们的天堂。而农民则“孤贫失业”,转向流亡,或投靠本宗地主。西晋的统治也由盛转衰。

  西晋是因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而导致灭亡的。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晋愍帝投降的消息传到建业,司马睿称晋王,第二年称帝(晋元帝),都建康(即建业,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史称东晋。

  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北方南渡人民集中的地区,用他们原籍的名称,建立起他们的流亡政府。当时称南渡人民为侨人,这种流亡政府便称为侨州、郡、县。侨人单立户籍,称为侨户。侨户最初享受不为国家纳租服役的待遇,后来即使纳租调,也比一般编户轻些。侨州、郡、县的设置,主要是照顾南迁世家豪族的利益,一则可以为他们多安置一批官员,二则控制大量户口而又不出租役,使他们在政治、经济方面都得到一些利益。

  东晋政权是西晋门阀士族统治的继续和发展。当时,除了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的矛盾外,在士族地主内部还有南北之分。北方侨姓士族以王、谢为高,南方士族以顾、陆、朱、张为大。颜之推在《观我生赋·自注》中说,当时“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这一百家高级士族就是东晋政权的支柱。南方士族要比北方士族低一等,他们只能做较低级的官吏,象仆射一类的高级官员他们是没有资格当的。因此,终东晋之朝,南、北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一直很激烈。在北方士族中,又有渡江早、晚之分,渡江晚的士族往往受到歧视,政治地位、社会地位都较低,所以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门阀政治发展的结果,在东晋时期形成了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家北方士族轮流执政的局面,皇帝实际上没有多大权力。《晋书·载记·姚兴上》说:

  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刑网峻急,风俗奢宕。这就造成了士族当权派和皇权之间的尖锐矛盾。为争夺政柄,统治阶级内部经常发生火拼,使东晋的政治极不稳定。

  二、南朝

  东晋王朝是王、谢、庾、桓四大族势力平衡下的产物,后来王、谢、庾三族相继衰落,桓氏成了唯一的大族,骄奢淫逸,碌碌庸才的桓玄,便轻而易举地消灭了东晋王朝。桓玄刚登上帝位,刘裕便在京口纠集力量,率众攻入建康,桓玄逃回江陵。晋兵杀桓玄,灭桓氏一族。刘裕恢复晋安帝的皇帝名义,自己在政治上、武功上积极准备。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帝,建立起宋朝(南朝之始)。

  刘裕实行土断法,令北方流亡来的士民,就所居地作土著,与南方土著同等待遇。许多侨郡、侨县从此省去。这一措施有利于行政统一和节省开支。

  东晋在重要地区用大族作镇将,从而形成割据的局面。刘裕改用皇子作镇将,特别是荆州、江州两镇所统兵甲占全国的半数,更非选皇子不可,从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镇的威胁。公元422年,刘裕死去。423年,北魏攻夺宋地,司州(治洛阳)全部、青州、兖州、豫州大部被北魏夺去。公元424年,宋文帝即位,长江流域在宋文帝统治的三十年中,呈现了东晋以来未曾有的繁荣气象,南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到元嘉(宋文帝年号)时才真正开始。

  继承宋文帝的宋孝武帝是个暴君。他要进一步增强皇帝的权力,厉行刘宋原有的典签制度。每一重镇不论是王或功臣,皇帝都派自己亲信去做典签官,代镇将掌实权或分掌实权,并且监视镇将的行动。他控制镇将愈紧,疑忌心也愈重,诸王因遭疑忌先后被迫起兵作乱,宋朝廷从此陷入骨肉相残,君臣相疑的混乱之中。到宋明帝时,混乱愈益加剧,除了他自己的儿子,其余残存的诸弟(宋文帝子)和诸侄(宋孝武帝子)几乎全被杀绝,被疑忌的文武大臣,幸存者则开城投降北魏。公元472年,宋明帝死,子苍梧继位,内乱更加炽烈,一个普通的镇将南兖州刺史萧道成,在内乱中造成势力。公元479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朝。

  齐高帝(萧道成)改革宋孝武帝以来的暴政,提倡节俭。他常说,让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泥土同价。他对民众的剥削比刘宋轻些,因而稳定了齐朝的政权。他做了四年皇帝、临死时嘱咐继承者齐武帝说,刘氏如果不是骨肉相残,他族那能乘乱夺位、你必须深深记住。齐武帝遵遗嘱不杀诸弟,朝政也较清明,境内外十几年没有战争,南朝民众又得到一个休息的时期。齐明帝继位,又走上宋孝武帝、宋明帝的旧路,大杀齐高帝、齐武帝诸子,引起内乱。公元531年,雍州刺史(镇襄阳)萧衍起兵攻入建康。公元502年萧衍灭齐,建立梁朝,萧衍自称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

  宋、齐两朝用诸王作镇将,用典签监视诸王,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但骨肉相残,政权为他族所夺。梁武帝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定出两条方针:(一)恢复百家士族的权利;(二)提高诸王的权力。

  梁武帝对待亲属和士族一概不用法律,这些人犯了罪,即使犯了谋反罪,也只是哭着教育一番就算了。因此,王侯横行不法,或者白天在大街上公然杀人,或者是夜间派人出去抢掠,盗匪逃进王侯的家就没有人敢追捕。梁武帝完全知道这些情形,但讲“慈爱”,不闻不问。而对待民众却完全相反,民众犯了罪,用法极严,如该从坐,不论老幼都不得免;一人逃亡,全家人都被囚禁罚作苦工。公元546年,一个直臣贺琛上书指出梁武帝的四条恶政:第一,搜括极其残酷,民不堪命;第二,官员穷奢极欲,无限浪费;第三,权臣玩弄威福,专找别人罪过;第四,朝廷大兴土木,民众服役不得休息。梁武帝看了大怒,举出自己生活节俭作证,辨明没有那些劣迹。

  梁武帝的残暴统治,得到士族、亲属及僧徒的共同拥护,在国境内维持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表面平静,而实际是内乱已经酝酿成熟了。最后由于接纳东魏叛将侯景,造成梁国境内的大破坏。当时黄河流域也正在大破坏,南北同时大乱。西晋末年开始的灾祸,到梁武帝末年才真正达到全国普遍大乱的高峰。东晋、宋、齐三朝多少还能保持长江流域的偏安局面,而梁武帝却引进了北方的破坏势力来蹂躏江南。

  梁武帝为贪得土地,招纳侯景,结果失去了广大土地。陈霸先是在梁末大乱中,一个保护南方汉族政权最有功的人。公元549年,陈霸先在广州起兵讨侯景,排除了当地割据者的阻碍。公元557年,灭梁称帝(陈武帝)建立起陈朝。

  陈武帝,陈文帝,陈宣帝统治陈国共二十五年,虽然与敌国经常进行战争,国内的叛乱也不断发生,但梁末遭受大破坏的南朝境内,经济和文化逐渐恢复起来。陈宣帝的儿子陈后主(陈叔宝),就在这个恢复起来的物质基础上,过着极其腐朽丑恶的生活。公元587年隋发兵51万渡江南下。公元589年,隋将贺若弼、韩擒虎攻入建康,俘获陈后主,陈亡。

  三、北朝

  东汉时期,匈奴衰落,鲜卑族逐渐兴起。自东汉至魏,鲜卑大人檀石槐、轲比能征服了许多游牧部落,相继组成巨大的军事行政联合体。西接乌孙国,东到辽河流域,东西一万二千里,南北七千里的塞外匈奴旧地,全被鲜卑族占领。鲜卑族连年侵犯幽、并二州边境,成为汉魏北边新起的大敌。鲜卑长期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上,以畜牧射猎为业,生活简单朴野,刻木为记,没有文字。檀石槐以后,开始进行世袭制度,各部大人不再推选。轲比能利用中原降人造兵器甲盾,向他们学文字兵法。檀石槐、轲比能两部,魏晋间隐没不显,继起的强部有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慕容拓跋两部在东晋时期,先后参预中原争夺战,慕容部接受汉文化,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在辽河流域建立燕国,占领中原五、六十年。拓跋部比匈奴、羯、慕容鲜卑、氏、羌都落后,基本保留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但凭借它的高度野蛮性(残酷的屠杀和贪婪的掠夺)终于战胜了大小的割据者,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混乱局面。

  公元386年,拓跋珪接受诸部大人的拥戴,即代王位。拓跋珪用张衮为长史,许谦为右司马,政治指导者仍属汉族士人。同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表示不再受晋的封号。拓跋珪的首要措施是务农息民,取得后燕的援助,借以抵御内部诸部大人的不稳定性。公元387年,拓跋珪在军事上定出一条有效的办法,就是颁赐群臣将士各有差等(每次战胜后,按战功分赏虏获物),鼓励士兵勇敢善战。从此,拓跋部成为坚强的好战集团。公元396年,拓跋珪率大军四十余万攻后燕,夺得并州,398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大河以北诸州郡全为魏有,公元399年,改号称皇帝(魏道武帝)。

  在政治制度方面,由于北魏占领了汉族居住的大片土地,要统治汉族,首先得接受封建制度。魏道武帝在取得并州后,开始成立正规的政治机构,自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各官一般都用文人(汉族士人)。汉族士大夫来军门求见,不论老小,一慨引入谈话,尽量录用。公元399年,在平城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增生员共三千人。命郡县大索书籍,送平城。北魏用大量汉族士人作文官,皇帝依靠这些汉族文官的支持,才建立起封建政治制度的统治机构。这个机构所统治的人,自然主要是汉族劳动民众。

  在经济方面,农业的重要性不断增进,鲜卑族的贵族逐渐转化为地主,畜牧业逐渐转到次要地位。公元395年,后燕慕容宝攻魏,收魏穄田百余万斛,说明魏国本土已有相当规模的农业。公元400年,魏道武帝亲耕籍田,为百姓作表率。由于农业比畜牧业利厚,所以贵族在有农业条件的土地上,兴农求利,不愿继续保持畜牧业。耕田者大多数是从中原迁来的,他们耕种小块土地,每年给皇帝缴纳租赋;还有一部分是为贵族豪强种地的佃户和隶户。

  魏道武帝建立起由鲜卑人、汉人组成的大国以后,大批任用汉官,为魏国制定各种制度。他提倡农业,解散游牧部落,这些措施为稳定北魏统治起了重大作用。但另一方面,汉族与鲜卑之间的矛盾,鲜卑贵族与魏皇帝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迫使他陷于精神失常、发狂,公元409年被他儿子拓跋绍杀死。

  拓跋嗣即魏明元帝后,他采取拓跋部四部大人与酋长共同管事的惯例,命崔宏等八大臣共听朝政,号称八公。又使燕凤、封懿等共议政事。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都有人参预朝政,魏国紧张局面得以缓和。

  公元423年,魏明元帝死,魏太武帝继位。他是魏国杰出的皇帝。他依靠崔浩的谋略和鲜卑人的慓悍,连年出征,终于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魏太武帝的继位者魏文成帝在位时,是魏国衰弱时期的开始,这时对外战争基本结束,国内汉族劳动民众和鲜卑统治者间的矛盾升到第一位。魏文成帝屡次下诏,斥责地方官侵害百姓、串通大商贾,重利盘剥民财,共同分赃。他规定,贪赃十匹布以上者处死刑。但是,鲜卑拓跋部从来就是一个以掳掠为职业的落后集团。军事上靠掳掠来鼓动军心,政治上也同样靠掳掠来使用百官。史称“魏百官,不给禄,少能以廉白自立者”,确是当时的实在情形。地方官直接统治民众,普遍地贪污纳贿,民众深受其害。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这一年,青州、平陵(山东历城县东)相继聚众起事,此后民变连年发生,遍地蜂起。公元473年,魏国定出一条法令:县令能平一县劫盗的,兼治两县,能平两县的,兼治三县,三年升为郡守;郡守能平两郡至三郡的,三年升为州刺史。这自然是一种空想。民众反贪污的浪潮并没有因此而平息,迫使魏国不得不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

  公元484年,魏孝文帝决心实行俸禄制,规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石九斗,作为百官的俸禄。班禄之后,官吏得赃一匹,即处死刑。当时地方官刺史以下各官,犯赃发觉,被杀40余人。在行均田制后,又规定地方官得收公田租,刺史15顷,大守10顷,县官6顷。魏孝文帝采取了这些措施,多少缓和了阶级矛盾。

  魏孝文帝死后,魏国进入内乱时期。此后贪污之风又盛行。贵族士族求官的人太多,吏部尚书不敢选拔招怨。公元519年以后,官吏的选取只好按求官人的年资依次序补官,不再论人才高下。因官吏大增,只得削减百官俸禄。这种措施,实则是正式恢复贪污的政治。后来,索性按纳货多少出卖官职,这样,只有贪污的人,才得做州郡长官。郡县小吏一职也得出钱购买,自然,小吏也全是贪污了。人民穷困,人心浮动,到魏孝明帝时,他们推翻鲜卑统治的要求就更加迫切了。

  公元534年,魏孝武帝受晋州(山西临汾县)刺史高欢的胁迫,逃出洛阳,投奔宇文泰。高欢立元善见为魏帝(魏孝静帝)。从此魏分为东西两国。

  公元547年高欢死,这时他已造成了灭东魏立北齐的条件。公元550年,高洋灭东魏,自立为齐皇帝(齐文宣帝)。

  齐文宣帝严禁贪污,开始制齐律,分民产为上、中、下三等,富户税钱,贫户出力。魏孝明帝以来,豪家、大族、公主、勋贵,纷纷建立州郡,甚至连一百家的小城,也称为一州;三、四村的小区,也立一郡。州刺史、郡守、县令为数甚多。公元556年齐文宣帝下诏省去3个州,153个郡,589个县。这些政治措施有助于齐国内部的稳定。齐文宣帝还选一批健斗的鲜卑人充宿卫军,号称“百保鲜卑”,又选勇武的汉人充边防军,号称勇士。并发民180万人筑长城。这些军事上的战守措施,有助于齐国边境的安宁。

  公元576年,周武帝率军向晋阳进军。公元577年周武帝(字文邕)灭齐。

  周武帝灭齐后,令山东诸州举贤才,上县6人,中县5人,下县4人,到朝廷共论政治得失。又令山东诸州保送通一经以上的儒生到朝廷。这些人自然是山东诸州的士人,他们做了官,字文政权中,山东士族的成分就增加了。

  公元581年,杨坚称帝,灭周国,建立起隋朝。

分享到:
上一篇:三国 第三节 地方官制
下一篇:晋南北朝 第二节 中央官制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1254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