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我只是很小一部分,不能说是你自己的作用,领导讲了就是领导的,跟你无关,因为你的工作就是这个。”
“领导看演出,记者基本不能看演出!”
因为演出一开始,灯光就熄了,记者还怎么写稿呢———那时可没有笔记本电脑。于是就拿着一个节目单,呆在有灯的地方,“根据节目单想,这可能是一个什么节目?是歌舞?还是京剧折子戏?唱的又是哪一段?”笔在纸上飞快地走着:“比如青年演员一定是‘生龙活虎的’,而名家又一定是……”
呵呵。朱幼棣自己笑了。
灯亮了,演出结束。你进场,看领导有没有“和演员一一握手”,甚至有没有发表讲话。如果有,你必须跟上去,一边听,一边把讲话补充到早已留好的空白处。
“必须几分钟搞定,在领导走之前把稿子交给他。”
所以,基本上,有笔记本电脑恐怕也没用。
1982年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朱幼棣进了新华社国内部。因为稿子写得好,“很快就提了”。1983年,他被选拔到陕西分社锻炼一年,接着成为走上南极大陆的中国记者第一人,1985年他当上了国内工业编辑室副主编。后来成为“常备名单记者”———进入这一名单,意味着你能够采访中央政治局领导了。很快,1987年,他又成为“常委名单记者”,进出中南海不需要证件,“报一下名字就可以”。
“我比较可以说得过去的是,这么多年我没有发过一次更正。”朱幼棣说。事实上,曾有领导的秘书,当着众记者的面,对他说:朱幼棣啊,你一来我们就放心啦!与共和国同龄的朱幼棣解释,这是因为他分寸把握得好。不过,他的一些同行,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将近20年前,有记者写了“改革开放的趋势不可阻挡”———这句话今天读来无比正确,结果导致他所在的报社很长一段时间被排除在重大会议之外。因为每一篇报道都有具体的场合和内容,是不是还有“弦外之音”,谁是改革开放的阻挡者?而朱幼棣亲眼所见,他的另一位同行,因为字写得不好,“看起来费劲”,被领导办公室的一个电话直接喝回:以后不要派这个记者来采访了。“很难很难。”即便是回忆,也可以看见朱幼棣额上的细小汗珠,“我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都是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没有写很左的或者很右的东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幼棣白天跟领导跑,写新闻稿,晚上在家写书。写环保,写文化,写历史,甚至还写过一本《珠宝王国探秘》,这是他的兴趣,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跑中央跑了10年,我就想离政治远一点。我也不大善于和人家交往,媒体也好,官场也好,除了搞好本职工作外,也没有更大的政治抱负。”
2001年,他任国务院研究院社会发展司司长。对于这个新“饭碗”,朱幼棣解释说,我们研究室主要就是给国务院领导起草讲话,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这是最主要的。“有些人去了趟中南海回来就吹,中央首长只是要听听你的意见,报告中一句话不用你的也是可能的,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地位和分量,个人力量还是很渺小的,是集体的努力。”“我们研究也是,你不能保证每篇(报告)都有效果,你写十个有一个有效果就行。有时候我们送给领导看的东西,就像做广告一样,你不停地送,最后领导就会觉得‘味道好极啦’!”
从1980年代起到现在,历经四位总理,朱幼棣其实故事很多,用他表弟的话讲,他是座“新闻富矿”,我们问他,改革开放30年,有没有撰写回忆文章的打
算,他笑着摇头。写书倒会继续,也许下一本书的名字会叫“一个人的旅程”,“还是关于文化历史的。”“也和政治无关。”
评论 0 条 / 浏览 50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