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书目章节
明代蜀王的地下宫殿
作者:未知 (不详) 收藏

 

明代成都迎来了多事之秋,1644年张献忠第三次入蜀,在成都称帝登基,建立大西政权;明代都掌蛮是四川一个活跃的少数民族,与都掌蛮的战争几乎持续了整个大明王朝,万历年间,都掌蛮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四川少数民族众多,都掌蛮是悬崖艺术家,羌族则保持了早年的习俗;明代分封蜀王在成都,历代蜀王在成都建筑蜀王府,死后也葬在成都。 巴蜀网 f http://www.Phoer.net b

  最大的蜀王陵

成都北郊的凤凰山上,有一个神秘的地下宫殿,这个地下宫殿就是第一代蜀王世子朱悦燫的陵墓。朱悦燫墓位于凤凰山南麓,是目前已发现的四川地区明墓中最大的一座。墓室规模宏大,精美华丽,模仿蜀王府的模样建造,整个墓室宛如一座地下宫殿。墓室内部的装饰十分讲究。仿木建筑上使用大量的琉璃,精细的石雕上涂朱洒金。

墓中出土了陶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铜器等各类器物共计五百多件,其中有排列有序的仪仗陶俑最具特色。这些陶俑有文官俑、武士俑、舞乐俑、仪仗俑、侍俑等类,形象生动、制作精细、色彩艳丽,是明初时期陶制工艺的精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明之际四川及成都雕塑艺术的发展水平。

奇怪的是,朱悦燫的儿子僖王,却没有和他的父亲葬在一起,僖王葬到了成都东郊。这里在古代被人们认为是极佳的风水宝地,也是古代墓葬最多的地方之一。一些身份尊贵,地位显赫的明朝藩王,也选择了这个地方作为他们的长眠之地。因此这一带堪称风水最佳的天回山、十陵镇正觉山及青龙埂等地,便成了明代蜀王的家族墓地。尤其是正觉山、青龙埂一带,已经探明的有僖王陵、怀王陵、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黔江悼怀王墓、僖王赵妃墓、僖王继妃墓、定王次妃墓、半边坟郡王墓10座明代蜀王、蜀王妃、郡王及郡王妃的墓葬,形成了一处与北京十三陵类似的王陵墓葬群遗迹。

僖王陵的难解之谜

僖王陵位于成都东郊十陵镇正觉山南麓,是一座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地下宫殿。三道墓门高大厚重,墓室宽敞,墓壁彩绘和雕刻十分精美。第三道门后的棺座上陈放着已经损坏的楠木朱漆棺椁。棺室后壁上雕刻着精美的二龙戏珠和其它精美的图案。陵墓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彩釉兵马俑、舞乐俑等随葬品。考古学家推断这些兵马佣当初在墓中应该是排列有序的,可以想象这是何等气派庞大的一支队伍。这样精美豪华的地宫,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是难以修建完成的。僖王陵修建于宣德年间,正是明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之际,作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尤为富庶.传统的手工艺这一时期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能工巧匠很多。加之明代中叶统治上层奢靡风气盛行,巴蜀艺术中“文化绮丽”之风也相当浓厚,出现僖王陵这样华丽精美的地下王宫也不足为怪。

在历代蜀王当中,僖王算得上是一个十分奇特的人物,他是第一代蜀王朱椿世子朱悦镰的第三子,靖王朱有堉的胞弟。明永乐七年(1409年)生,永乐二十二年封为罗江郡(今四川德阳)王。明宣德六年(1431年)靖王去世后,因无子嗣,宣德七年遂由其继为蜀王。然而,他上任仅一年零九个月,就辞世而去,享年二十六岁。死后葬于成都府华阳县积善乡正觉山。

僖王朱友壎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墓葬却充满了悬疑,给人们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难解之谜。

僖王陵墓中的地面都是由巨型的石头铺成的,其中最大的有4米长、1米宽、厚1米、重达20多吨。这些巨石并不产于本地,而是来自于较远的都江堰。令人费解的是,在人们的运输工具极其落后的时代,这些巨石是如何运来的呢?

僖王陵的中殿大门上有81颗门钉,在明代,以藩王的级别,只能享受49颗门钉。但在僖王陵中,朱红色的石门上不仅有81颗门钉,石门上甚至还雕刻着超出其蜀王地位的五爪金龙图案。为何僖王陵超出了明代的藩王级别?有人认为,也许是得到了当朝皇帝的特许。

据《四川通志》记载,蜀献王朱椿、靖王朱友堉均葬于成都北郊天回山,僖王和靖王的父亲朱悦燫则葬在凤凰山。是什么原因使僖王的陵寝另觅他处,而不继续葬在天回山或凤凰山?有人认为可能是鉴于他们一家两代四口均早夭无嗣,遂怀疑那两处的风水有问题,因此另外选了成都东郊正觉山为僖王陵墓。

令人不解的是,朱椿世子朱悦燫一脉均为早亡,朱悦燫死于二十一岁,长子靖王朱有堉、次子黔江悼怀王从时间上推算也系早殁,僖王在他大哥去世一年多以后,亦步其后尘,相随而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家二代都英年早逝呢,是风水真的有问题?还是家族基因的遗传?或者是由于争权夺利的谋杀?

 恩爱的蜀王夫妻

在这些巍峨肃穆的王陵背后,还透露了蜀王和王妃情感生活的信息。

据记载,和王死后,他的继妃徐氏十分伤心,长时间不吃不喝。人是铁,饭是钢,不吃不喝就是铁打的金刚也受不了。因此,这位继妃没过几天也就香消玉陨,追随和王于九泉之下了。她的执着感情感动了京城的皇帝,因而被谥“静节”。据史料记载,和王葬在双流籍田铺,因墓葬尚未发掘,不知他们的后人是否将他们夫妻合葬在一起,以满足这位继妃的夙愿?

虽然徐氏的愿望是否实现不得而知,但在蜀王夫妻中还是有人如愿以偿,实现了生共寝、死同葬的美好愿望。

昭王陵就是一座昭王和他的正妃的夫妻合葬墓。昭王陵位于今成都东北郊洪河镇白鹤村附近,整座墓室是按蜀王府的地面宫殿木结构建筑修建的。从大门而入,依次为前庭、前殿、中庭。因为是合葬墓的关系,中庭后面分为左右正殿、后庭、后殿及棺室。左右棺室中央就是昭王和王妃的须弥座棺台──两位恩爱夫妻的长眠之处。最为奇妙的是,在两个棺床间还有一道隔墙,墙的中间有一门,据说这是为了方便夫妻两人在阴间的联系。整个墓葬内到处都是浮雕壁画,红墙绿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男女主人生前享尽了富贵荣华,死后葬在此间,应该是死得其所了。史料记载,蜀昭王死于正德三年(1508年)。王妃死于正德十四年,前后相隔十三年。王妃的灵柩显然是后来移入墓中的。但从墓的建筑结构来看,在造墓之初,就事先作好了将来夫妻同葬的安排打算,可见这对夫妻生前相处和睦,感情深厚。

另外两座夫妻合葬墓则分别是成王陵和怀王陵。在成王陵的考古调查中,考古专家不仅发现了云龙纹滴水,还发现了凤纹滴水,龙、凤纹滴水并存表明这座陵墓为夫妻合葬墓。由于这两座陵墓尚未作正式的考古发掘,墓内的具体情况还不得而知。

除了以上三座合葬墓而外,其他墓葬里的蜀王和王妃就显得不是那么亲密无间了,更多的体现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如僖王陵极其豪华奢侈,他的王妃和继妃并未能与他同享死后的待遇,而是以他的陵墓为中心,分别相距三百和八百余米处另筑墓葬伴随在左右。

神秘现身的墓碑

1985年,一个老人回家时路过一条小河沟,突然发现河沟上有一块石板,这块石板上有字迹。老人把石板搬回了家。后来考古学家鉴定时发现,这块石板是考古学家一直在苦苦寻找的明蜀惠王朱申凿的墓碑!碑上文字清晰可见,与史料记载几乎完全相同。碑文上记载,蜀惠王朱申凿生于1459年6月19日,12岁时被明朝皇帝封为通江王。13岁即被封为蜀王。1493年,在当了21年的蜀王后因病去世,享年35岁。当朝皇帝惊闻他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停止上朝三天,太皇、太后以及在北京的亲王们专门祭奠。1495年正月初一,惠王下葬于“芳山(原碑上缺两字)之原……”遗憾的是缺失了“芳山”后面两个很关键的文字。

关于这块墓碑,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末张献忠打入四川后,对明蜀王的陵墓进行了大肆破坏。其中几个农民军看到墓室里面还有一块玉石碑,大喜之下,准备把它运到城里去卖钱。可是石碑又大又重,没走多远就搬不动了,他们又害怕掉队被杀,只好把它丢弃在路边。据《华阳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的1924年,这块碑石又被移入成都通俗教育馆,后来不知何故,再次流失在民间。几百年光阴过去了,这块极有文物价值的石碑经历了不知多少坎坷和辗转,最终再现世间。

那么,这块墓碑记载埋葬蜀惠王的“芳山”在那里?根据考古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在成都洪河镇有一处俗称廖家湾皇坟的墓葬,可能就是明蜀惠王的陵墓。

无处葬身的蜀王

2004年6月,又一座明代藩王墓在三圣乡被发现,这个明代王陵规模与僖王陵大致相当,该墓长30多米,外宽8米多,墓门距地面2米左右。圆弧形的墓拱通体为砖石结构,砖头为长方形大火砖,墓室拱顶也全部用这种大火砖砌成,整个墓室显得气势非凡。由于在距离该墓约二公里远的地段曾经发掘出明定王次妃墓,因此,人们认为这两座墓可能有一定的联系,曾推测该墓可能是明定王的陵寝。

然而据史书记载,定王朱友垓死后葬于仁寿县东溪山,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呢?答案很快就揭晓了。几天以后,墓志铭出土了,人们迫切地想知道墓主究竟是谁,急匆匆地阅读着上面的文字。当看完墓志铭后大家不禁莞尔一笑,原来这座陵墓的墓主并非定王,而是定王的儿子怀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蜀王和王妃们死后都享受到了这种豪华的地下宫殿,如末代蜀王朱至澍。当张献忠的农民军打进成都后,这位蜀王无处可逃,又害怕被俘后受到凌辱。绝望之下,带着正妃和次妃投井自尽,死后甚至连个埋骨之处都没有。结局可谓悲惨凄凉,这也许正是末代帝王及其宗室们的共同遭遇吧。

分享到:
上一篇:张仪"献计"秦王 运用"金蝉脱壳"之计逃离秦国
下一篇:梁山108将是怎么死的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675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