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平(1169~1251)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字太和,祖籍河北沧州,宋时徙居莱
州(今山东掖县)。生于金大定九年(1169)。幼颖悟,读书日记千余言。年十四遇马
钰,遽欲弃家入道,父不允,遂伺机潜往。后被追还,锁闭静室。无何,复遁去。逃之
再三,父始从之。初住昌邑(今属山东)之西庵。金明昌二年(1191),参邱处机于栖
霞(今属山东),遂执弟子礼。久之,尽得邱之“玄妙”。此后,又问《易》于郝大通,
受箓法于王处一。于是道名四播,远近尊礼,参道者不绝。继住潍州(今山东潍坊市)
之玉清观,主盟齐东者二十年。元太祖十四年(1219),成吉思汗自乃蛮派使臣刘仲禄
征召邱处机,闻志平为处机之上足,乃假道潍州,偕同志平去莱州昊天观见处机。对于
邱处机之绝金、宋就元聘,起了赞画的作用。第二年,随邱处机北上燕京,西觐成吉思
汗于大雪山,为处机十八随行弟子之冠。元太祖十九年,随处机返燕京,居长春宫。当
是时,全真道声名远播,四方尊礼者云合。志平曰:“我无功德,敢与享此供奉乎!”
乃退居德兴(府治今河北涿鹿)之龙阳观,寻隐烟霞观。邱处机卒时遗命志平嗣教(或
云遗命宋道安嗣教。待处机丧事终,宋以年老请志平代),是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
尹志平掌教后,元统治者之支持如故。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继续发展。太宗四年
(1232),窝阔台南征还燕京,志平迎见于顺天,帝令皇后代祀香于长春宫。太宗六年,
皇后遣使劳问,赐道经一藏。太宗七年春,去沁州(今山西沁源)主黄箓醮事。九月,
达平阳(今山西临汾),命宋德方率众编纂《大元玄都宝藏》,志平为之请旨并筹措经
费。同年,为尊显其祖师,又去陕西兴复佑德、云台二观,太平、宗圣、太一、华清四
宫,以翼祖庭。“时陕右甫定,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
皆按堵如故。”①太宗八年秋,奉旨试经云中,度千人为道士。返燕京途中,“道经太
行,山间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历赵魏齐鲁,请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
香花,望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积”。②以上所记,难免有所夸大,但表明尹志
平掌教时期,全真道的影响是很大的。姬志真《南昌观碑》云:“长春真人应召之后,
大阐门庭,室中之席不虚,户外之屦常满。及嗣教清和真人(指尹志平——引者注)作
大宗师,宠膺上命,簪裳接迹,宫观相望,虽遐方远裔,深山大泽,皆有其人。”③太
宗十年春,尹志平年届七十,将教事付李志常,而归隐于大房山之清和宫。定宗三年
(1249)春,特旨赐“清和演道玄德真人”号,又赐金冠法服。宪宗元年(1251)春逝
世。中统二年(1261),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赠“清和
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
他平生所作咏怀、遣兴、唱和、劝戒等诗词歌颂甚多,结为《葆光集》三卷。其弟
子段志坚编辑《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四卷,为其平时与弟子讲道之言论。其中多勉励弟
子忍让谦恭、苦己利人、行善远恶、积行累功之语。告诫弟子于教门兴盛之际,尤须努
力修行,不能安享其成而无所作为。他认为圣人设教,是为诱人为善,修道者唯有积行
累功,克己济人,方能得道,勿以“小善为无多益而不为,见小恶为无甚伤而不去。”
他勤于诲人,严于律己。一生不慕荣利,甘居淡泊,连当时人所共慕之掌教职位,亦持
谦让态度。当邱处机居长春宫,四方请谒不绝之时,以“我无功德”,不敢享此供奉为
辞,而退隐于僻处;当邱处机逝世,遗命其继任掌教时,则欲绝迹远遁,只因众人敦请,
始勉从之;当掌教十一年后,又以年老为辞,请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隐居修炼。这在元
代“二教”(指佛、道——引者注)设官如有司”,“道官出入,驺从甚都,前诃后殿,
行人辟易,视都刺史、郡太守无辨”④之时,尤为难得。
注:
①②③ 《道藏》第19册743页,743页,第25册42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
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 《吴文正集》卷四十七:《抚州玄都观藏室记》
------------------
评论 0 条 / 浏览 77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