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茅山宗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
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
“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
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
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
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
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
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
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敕封茅山长生之
林,禁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
所宗”①之誉。
    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
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治病。绍圣四年(10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
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
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死后,徽宗追赠为
“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②茅山宗从
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
    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
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
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
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
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
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
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
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
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上清大
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
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的弘扬
而渐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
华阳宫附近有陶弘景炼丹遗址,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炼丹药,唐玄宗、宋徽宗亦对茅
山道士炼丹极感兴趣。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有吟咏茅山炼丹遗址的诗篇近二百首。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
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
规范化的宗教仪轨。不少道士长于撰述,直到宋元时期。还有杜道坚、张雨以玄理诗文
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收有《上清大洞宝经篇目》百部,《上清
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
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道书目四十部。该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
冠。
    在中国道教史上。茅山宗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的主流,而且
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大贡献,组织制度也较健全。因而它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
一道之前,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合并以后,又能以小宗单独承传
直至近代。    
  注:
    ①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中华书局,1982年
    ② 《道藏》第5册66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
  

分享到:
上一篇:楼观道
下一篇:龙虎宗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1071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