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昭明太子萧统,人们自然会想到《昭明文选》,这是一部研究先秦至南北朝时代中国文学的珍贵文献资料,被人赞为“《文选》烂,秀才半”。有人称萧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人文气息的太子,但这种赞赏只是以他的《昭明文选》为前提,对他的仁厚、孝义、睿智只是做了个简单的铺陈。事实上,这位太子的死,不仅对梁朝的政权稳定造成巨大的冲击,对整个人类而言也是一大损失。
洁身而去
公元531年三月的一日,梁武帝太子萧统在后池游园中游玩。当雕着花的小船行驶到池子中央时,萧统站起来想摘一朵荷花。此时船身忽然一震,他重心不稳,掉进了池子里。随从们吓坏了,慌忙跳进水中把萧统救到了岸上。经过一阵摇晃叫喊,萧统终于醒转过来,但他很痛苦地叫了一声:“腿……”
众人一看,太子的腿鲜血淋漓。可能是被池子里的植物刺破了。众人七手八脚地把他扶回寝宫,有人想去报告给皇帝,但被太子拦住了。太子说:“父亲已经很忙碌了,何必为这一点小伤去惊动他老人家?”但许多天后,萧统腿上的伤口仍不见好,腿也肿了起来。
梁武帝见太子多日不露面,就派使者过来探问,萧统只好以偶感风寒为借口打发了使者,并勉强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不要担心。
到了四月份,萧统的病情突然恶化,躺在床上几乎不能动,整日浑浑噩噩。侍从们不忍心看到他这样,便叫一个人偷偷地去禀告梁武帝。梁武帝闻讯后,立即赶到东官。是时,太子已永远地离去了,年仅31岁。
失去爱子,梁武帝痛不欲生、老泪纵横,下诏书用天子之礼殓葬太子,加谥号为“昭明”。五月,葬于安宁陵,并下诏命司徒左长史写作哀册文。
太子之死震动朝野,梁朝上至天子,下及万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京城男女奔走宫门吊丧,人群塞满了道路,哭声震天;其他地方的人知道太子的死讯后,也都极为哀伤。
聪慧太子
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因为梁武帝近不惑之年得子,所以对他倍加宠爱,502年立其为太子。
萧统自小聪明伶俐,3岁时学习《孝经》、《论语》;5岁时已读遍五经,并且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8岁就能在寿安殿讲解《孝经》,讲起书中大义头头是道,引得大臣们称赞不已。
12岁时,萧统在宫中看到狱官办理案件,处理罪犯,便问左右官员:“这些人是做什么的?”有人回答他说:“这些人是司法的廷尉官员。”太子,道:“你把他们的文书拿过来给我看看。”翻了一遍后,他发现上面的罪犯都很可怜,就说:“我能代表你们判决这些人吗?”主管官员见他很认真的样子,就说:“当然可以。不过殿下您要知道,这些人所受的刑罚可是很重的。”
萧统点点头,便开始写起判决书来。主管官员拿到文书后,只见上列所有罪犯都签判责打50大板。主管官员很为难,不知该怎么办,就去问梁武帝。得知原委后,梁武帝大笑,说:“既然你跟太子说了他可以判决这些人,那么就按照他的判决去执行吧。”
从此以后,太子经常对案件进行审理,但主管官员认为他太过于仁慈,所以只把可以从宽发落的案子交给他。
有一次,主管官员呈上了一件建康县令审判的诬告他人诱骗人口的案子。审理案子之时,县令认为以太子之仁慈,若审理此案必会从轻发落,所以就只将诬告人打了40下屁股。但太子审理后,说:“他要是犯了罪,便应该全家妻凡同受刑罚,如今只是宽大不按罪判刑,难道可以轻罚了事吗?”下属官员问该怎么罚,太子道:“罚他去服冶铸劳役10年。”
众官员这才明白,太子虽然仁慈,但对于故意犯罪之人却很严酷。看来这位太子除了仁慈,还很有主见。
522年,昭明太子的叔叔萧儋去世。按照旧礼仪,长辈死后,东官在丧礼方面对此不能有任何亲切的表示。也就是说,昭明太子不得对叔叔的死有任何悲痛,一切文书、信件都要按照平常的样式进行。但昭明太子觉碍这种规定很不合适,于是跟太子仆刘孝绰谈论此事。
刘孝绰说:“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张镜的《东官仪记》所赐。其中有这样一条:朝廷有发哀出丧的事,东宫停止奏乐一个月以上,穿丧服的期限和上面相同。虽然丧服可以脱掉,但是肯定有悲伤的情感,书面上应称‘兼慕’,过一个月停止号哭之后,方可以奏乐,称为‘悲竟’。”
所以,刘孝绰认为,萧儋死了,东官只需自称“兼慕”,直至“悲竟”就可以了。
于是,昭明太子下令说:“《东宫仪记》在旁系亲属问题上有一些不合人情之处,我认为张镜前后矛盾,首先他说太子要停止奏乐一个月表示悲伤,最后却说东宫不能和旁系丧礼发生关系。那么,东宫是该悲伤,还是玩乐呢?”
张镜是南朝宋人,所撰《东宫仪记》是后世东宫必学的礼仪教科书。昭明太子能对这样一本权威教科书提出疑问,是十分难得的。
仁义太子
520年左右,梁军北伐,京城米价因此暴涨。昭明太子下令节衣缩食,每当大雨雪过后,他都要派心腹官员到里巷去仔细查看,若见流离失所的人,就拿出米来救济他们。昭明太子还将东官的绢帛拿出来,让侍从做了上千件衣裤送给衣不蔽体的穷苦人,并吩咐不要让这些人知道是太子的赠与。如果有人死在大路上,太子就命人将其好好安葬。
有一次,太子看见宫中侍卫手里拿着荆条,便询问道:“你们拿着这东西做什么?”
侍卫回答说:“用来驱逐宫外的闲人。”
太子摇了摇头,说:“驱逐人可以用嘴巴,何必用这种东西呢?”
侍卫又回答:“殿下,这是历来的规矩。”
太子回到宫中想了一晚。第二天,他找到侍卫,说:“其实你们可以换成小木板子。毕竟用它是驱逐闲人,而不是杀人。”
昭明太子吃饭时,若发现碗里有苍蝇之类的小虫子,他就偷偷地把它们挑出来,不让人知道,因为他不想为此而让厨师知道自己失职而担惊受怕。
当时宫中流行赌博,梁武帝为了制止这种行为,立下严酷刑法,一旦捉到赌博之人,就处以极刑。昭明太子知道后对武帝说:“这些人虽然赌博,但他们用的是自己的钱,并没有侵犯公家财物,刑罚如此严酷,似乎与人情不符。”梁武帝表示赞同,并让他修改惩罚限度。太子下令:老百姓赌博判徒刑3年,士人赌博免官。他还将以前判处死刑的都改为无期徒刑,自此以下都减刑一半。
520年,梁武帝为扩大佛教的影响,亲自登台宣传佛家教义。昭明太子也深受影响,不仅通读了佛教经典,还在宫内建立慧义殿作为集会之所,招引一些著名僧人谈佛论禅。
因受儒家思想影响,太子特别喜欢与有才学的人交往,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学士都聚集在他身边。他常常和这些文人学士一起讨论典籍,著书写文章。到522年时,萧统整理的诗文的数量已经不少,于是他便命刘孝绰将之编纂成集,此集即是对后来的文人们影响巨大的《昭明文选》。
一群文人聚在一起,自然会发生矛盾,但萧统很善于处理身边文人学士中的矛盾。有一次,作为廷尉正的刘孝绰携妾住入官府,但却把自己的老母亲留在了老宅子里。当时的御史中丞到洽因此事上奏弹劾刘孝绰。刘孝绰的弟弟得知哥哥被人弹劾,就大笔一挥,写了一封信,信里列举了到洽令人不满的十件事,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到洽的鄙视。同时他又另写了一本折子呈奏给太子萧统,但萧统接到之后看也不看,就叫人把信烧毁了。刘氏兄弟和到洽见太子如此,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对文人如此宽容,但对贵族萧统却常常让其难堪。萧统喜爱山水,于是就在玄圃中建造亭馆,与身边属员和文人学士游宴其中。有一次,他于后池泛舟,番禹侯大谈此间当奏女乐,太子不答,却吟咏左思的《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搞得番禹侯面红耳赤,不声不响地下船走了。
史书记载,萧统在东宫20年。从来没有畜养过任何歌舞伎人。梁武帝曾赐给他一支太乐女伎,但不久就被他送了回去。
墓地事件
昭明太子的聪慧睿智、文采风流和仁义道德,让梁武帝认定他就是最合适、最优秀的继承人。所以,他的死才让梁武帝无所适从,悲痛不已。但很奇怪的是,梁武帝虽然对萧统十分器重爱惜,但太子死后,他并没有立其儿子为接班人。
梁武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有人认为直接原因就是昭明太子与梁武帝之间的那场“墓地事件”。
526年十一月,昭明太子的母亲丁贵妃去世,他派人买到了一块好墓地,以安葬母亲。此时,一个卖地的人找到了梁武帝身边的太监俞三副,对他说有一块地很想卖,如果能高价卖给太子,俞太监可得其中的三分之一钱。俞太监心动了,便跟梁武帝说:“太子现在要安葬贵妃的那块地不是不好,但有一块地比这块更好。”
梁武帝问道:“墓地有好坏之分吗?”
俞太监急忙道:“当然有,您夫人的墓地或多或少都与您有一点关系啊。”
梁武帝大惊,说:“好,你让太子换墓地。”
最后,昭明太子把母亲安葬在俞太监买回来的墓地里。过了不久,有个江湖术士看了那块墓地后对太子说:“这块墓地折您的寿啊。”
昭明太子也大惊,问道:“那我该如何是好?”
术士说:“无妨,可以设法延长寿命。”
按照术士的交代,昭明太子将蜡制成的鹅和各种物件埋在了墓地旁边。本来这件事也就过去了,况且太子只是为自己祈福罢了,并无谋害他人之意。但是,因为有人从中作梗,这件事后来居然成了昭明太子临死时都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恨事。
太监鲍邈之和魏雅都很受昭明太子的喜爱,但后来太子疏远了鲍邈之而对魏雅亲近,鲍太监就把太子为自己祈福之事告诉了梁武帝。梁武帝虽然心下怀疑,但还是派了几个人去墓地挖掘。挖出了东西后,梁武帝大怒,准备将此事一查到底。有位大臣觉得此事只是小人从中挑拨,遂劝谏说:“太子平时所为没有一点不孝之处,如果查下去,将对太子很不利。”梁武帝想到太子平时的表现,觉得有理,便不再继续追究,只下令将那个术士捉来杀掉。
因为此事,太子总觉得对不起父皇,临死时还跟侍从说起此事。他以为只是在为自己祈福,想不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在诅咒父亲了。
当初母亲死后,昭明太子从丧处徒步走回东宫,直到母亲人殓,滴水未进。每次一想到母亲,他就会哭得昏天黑地。后来,梁武帝给他带信说:“哀伤不应毁灭天性。如果一个人经受不住死去的人给自己带来的感情,那就等于不孝。我还在世,你却如此,你对母亲有孝心,难道对我就没有了吗?”昭明太子这才忍住悲伤,但丧礼过后,仍整整瘦了一圈。当太子以瘦弱之身入朝时,大臣们无不为之感动落泪。
这样一个崇尚孝道仁义的太子在“墓地事件”上做出了对父亲不孝的举动,在他有生之年,如何肯原谅自己?
自在园中落水后,太子的伤情无非是身体上的。身为太子,他有御医服侍,不至于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死掉。或许“墓地事件”之后,昭明太子始终充满了自责,郁郁寡欢,才导致病情恶化,以致不治。
但也有史家认为,梁武帝既然素知太子为人,当时亦不予追究,那么“墓地事件”就不足以成为他更换继承人的直接原因。事实上,最主要的原因是昭明太子的儿子那时太小,为江山社稷着想的梁武帝认为小孩子执政极易发生大权旁落之弊政,不足以担当大任。
其实不管梁武帝更换继承人的原因如何,昭明太子之死,无论是对梁朝还是对历史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太子死后
萧统死后,梁武帝召萧统时任南徐州刺史的儿子萧欢入京,“欲立以为嗣”。但一个月后,梁武帝又将这个孙子“遣还镇”,而立萧纲(昭明太子之弟)为嗣。
事实证明,萧统死后,无论立谁都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史书记载:“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赴宫门,号泣满路。”现在看来,这种气氛确实是有点不寻常,但因为萧统太优秀、太仁义、太有才华了,崇敬爱戴他的人无数,人们根本无法接受其后任何一个人被立为储君。
活在萧统仁德之名的压力下,萧纲尴尬不已,更让他恼火的是,在外人看来,自己继承太子之位似乎是从萧统的儿子萧欢手中抢来的,有很多人因此对他极为不满。
尽管梁武帝为立萧纲为皇太子之事找了个“天下未安,择嗣须重贤德,故效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朝野仍然“多以为不顺”。《南史·梁武帝诸子传》中记载:“帝既废嫡立庶,海内口尊口沓。”曾为晋安王萧纲主簿的周弘正也特地上奏萧纲,劝他谦让,甚至后来乱臣侯景叛乱的口号就是:“次当支庶,宜归正嫡。”
萧纲虽被确立为太子,但他作为储君的合法性问题并未就此了结,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议和矛盾。精力充沛的梁武帝共有8个儿子,但除了昭明太子萧统和三子萧纲还算仁义有才能外,其他几位都不成器。萧纲成为太子,引起了昭明太子诸子和萧纲其他兄弟的不满。最后,在这种矛盾交织的情况下,爆发了各派力量之间的大争斗以及叛乱。
可见,萧统的死其实就是梁朝灭亡的先兆。如果他不死,后来的历史格局可能会被改写。
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仁义太子,在青史上所留下来的美名却仅仅是编撰了《昭明文选》,从他的仁义、政治才能上来讲是不是一种悲哀?昭明太子在天有灵,又会不会叹惋呢?
评论 0 条 / 浏览 70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