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第三节
大局初定,杨坚又想起了元谐的话:“公无党援,有如立在洪水中的
一道土墙,大危也!”
杨坚的心情十分凝重。
他受命辅政是昨日下午末时,这是杨家最大的事,便让长子杨勇去唤三弟杨慧前来议事,但杨慧拒绝前来,却如下一句冷冰冰的话:
“隋国公恐怕都保不住,还想干灭族的事?”
在大喜的日子当头被淋了一瓢冷水。他怏怏地入宫,下了三道指令:一、秘不发丧;二、戒严,内宫有进无出,外城无路引不许通行;三、升堂侄杨雄为司马上大夫,协助窦荣定卫戍京师。
他出宫回府路上碰到了元谐。元谐是他少时国子监受业的老同学,已知他受诏辅政,却无片言只语相贺,但道:
“公无党援,有如立在洪水中的一道土墙,大危也!”
老同学出语一片精诚,但与三弟杨慧的话完全一致。三弟的夫人是武帝的妹子顺阳公主,他全然站在宇文氏一边实为杨坚的政敌,出语诅咒并不奇怪;而老同学元谐也这么说,不能不使杨坚震惊了。震惊的是:朋友与敌人对杨坚当前的处境,看法完全一致,都认为非常危险。
杨坚不得不三思他面临的危险。是的,潜在政敌们的势力太大,执政必有惊涛骇浪!是否待自己羽毛丰满之后再图进取?有道是退一步天宽地阔……
这时,来了杨雄。杨雄是他的堂侄,是奉命前往笼络李德林、高颎二人的。
杨雄回禀李德林说,大势他也知道一点,即蒙关照,舍命陪君子就是了;高颎说愿受驱驰,万一大事不成,颎也不辞灭族!
杨坚听了大受振奋,显然二人对形势的看法与杨三郎、元谐不同!这二人宫不大,但见识非凡,名望又高,他们的意见无疑要比三郎、元谐高明。当即言道:
“速请李、高二公相见!”
“是!”
“且慢!这两人虽然只是下大夫,但你务必以王公之礼相待;否则,请不来。”
“侄儿明白!”
杨坚望杨雄的去影,不觉叹了一声。心想:二弟已经去世,三郎老是闹对立,四弟年纪尚轻,幸好有这个侄儿,否则,连个臂助也没有了。
高颎、李德林很快就来了。寒暄了几句,即转入了正题,李德林问:
“杨公有何忧愁,可让我等分忧?”
“大忧愁!”杨坚道。当即将眼前困境摆了出来:如今天下实为六个上柱国、大总管所控。尉迟迥控制太行山以东十个州,加上他侄儿尉迟勤所控的五个州,共十五州;韦孝宽控制了徐、兖等十一州十五镇;并州总管李穆控制了河东、山西九个州。这三家实际控制原北齐全部领土。此外,雍州总管毕王宇文贤控制北周的心腹之地、关中八个州;司马消难领郧、岳等九个州;益州总管王谦领西蜀十八个州。这些人多数想入京辅政,也具有执政的威望与实力,只要有一个人发难,势必争相效尤。还有数不清的王爷更想出主朝政,尤其是天元帝(周宣帝)的五个叔父,最为可虞!局势无疑是十分严重的,稍微风吹草动,便将失控。
高颎边听边想,觉得杨坚所言全是现实,一点也不夸张,但情形还可能有更坏。他说:
“杨公所言乃是定数,是明摆的事实。但以下犯上,不免负反叛罪名。既是反叛,便违背国情民心,百姓乱怕了,所以平定叛乱不会太难。最可虑的是变数。弟承兄业,本朝有大量先例可循,北齐更有叔篡侄位前例。假如他们略作变通,不与杨公争辅政之位,而是直接扶身边的王叔爷当皇帝,既省力,又名正言顺。例如尉迟迥,他完全可以派人到百里外的襄国,将赵王宇文招迎回邺城称帝。以尉迟迥的实力,以赵王招的威望,只恐旋踵即恢复了北齐的天下,邺城的齐都宫殿尚在,简直是水到渠已成,不须五日,一个齐国或赵国又恢复起来了。而李穆则可以扶起身边的代王宇文达建立代国或晋国。最可虑的还是毕王宇文贤,倘若他与王谦连兵,那么关陇与益州打成一片,便是原先北周规模,宇文贤称帝也有道理说:武帝的帝位是乃兄明帝让给他的,如今明帝儿子长大成人了,从堂弟天元帝手中反篡回来,便如讨债一般,有何不可?这么一来,天下自然又倒回五十年,四分五裂,不可收抬了……”
杨坚听了大为不耐,禁不住涩然道:“独孤公,你怎地尽替他人设想?你到底是我的智囊,还是他们的顾问?”
“独孤”是高颎的赐姓,高家父子与独孤信极为亲密,于是独孤信即认高颎为子侄辈,常呼之为“独孤颎”。由于关系非同一般。杨坚对他的分析又愈听愈揪心,便抢白他几句。
高颎尴尬地笑了笑,沉默了下来。
当时生恐五个叔王爷在京争权,杨坚为天元帝出了个点子,将五人遣送全国各地封邑去,所谓各就其国,那时他为自己这一着妙招得意了好几天,想不到如今看来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些王爷一旦有了地盘,再与拥兵十数州的大总管一结合,就会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是的,这就是变数,不能预料其中的千变万化就一定要吃亏了。
“当时实不该遣五王就国,如今是花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回京了!”杨坚叹道。
李德林终于发言:“高昭玄所言极是,”他说的昭玄是高颎的字,却不看高颎,而是直面杨坚,“他把可能发生的事摆出来,免得一旦事发措手不及。这实在是最危险的局面!而杨公当年设计将五王分遣各地就国,也好得很,若非如此,如今就很难轮到杨公执政了。眼前的事是他们要变,我们必须以变制变,找个理由将五个叔王爷调回京师,控制起来,不让他们回到藩国,到那时尉迟迥辈若要起兵,便无王可以拥戴了,那就是叛乱,就是分裂,不得人心,很快就可以平息下去……”
高颎兴奋道:“将五个王爷调回京师的想法很妙。眼前就有一个很大的理由:天元帝新丧,请他们哭灵发丧,这理由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不买账的,非得乖乖回京不可!”
杨坚激动地说:“好!便是要他们回来奔丧,国丧,不敢不来……”他的声音突然小了,哑了,想了一阵又道:“不好,不能让他们知道先帝宾天的消息;倘若他们知道这一消息,说不定马上就有人自立为帝……”
李德林说:“正是,不可将国丧消息外传,否则,何必秘不发丧?”他一顿,又遭,“我们还有一个现成的理由,那就是千金公主远嫁突厥!”
“很好!”杨坚又兴奋了,“首先赵王把非口京不可,宝贝女儿远嫁,岂有不回送亲之理?赵王招素为诸弟所依赖,他这带头雁一回来,四个弟弟自然也跟回来了!”
他嘴里说,双眼则望着李德林,心里骂一句他妈的,这书生果然厉害,这是什么计?是关门抓贼,还是一网打尽?便三言两语,胜过百万雄师!但是斗智又远胜于斗勇,若论斗智,成算又增加了许多!这一同撒下,捞了不少大鱼……
高颎忽道:“国丧何等大事,这秘密不日就会泄露。应趁消息尚未外传之前,派人持诏前去召回五王。”
“明日草诏,需盖上皇帝亲亲宝玺,还得过颜之仪的手。此人眼光敏锐,可能识破我等的用心,万一透露出去,大事去矣!”李德林忧虑地说。
杨坚笑道:“此有何难?到时将他手中的符玺收过来就是了!”
高颎又道:“五王务必全数召回,一人也漏网不得。为此,钦使务必选择老成者方可。”
李德林摇摇头:“不成!那五王历经风浪,精明得很,如果过于郑重其事,派大臣前往,反而引起猜疑……”
高颎即时反诘:“难道派嘴上没毛的年轻后生去反而稳妥?”
李德林注意到高颎的不悦神色,一愣,依然道:“是要派嘴上没毛的人前往宣诏,唯其如此,才能麻痹五王,使他们掉以轻心,上当。当然,不是一般的年轻人都行,一定得选那精明、干练、善能随机应变者方可,尤其要武艺超群!万一哪个王爷生了疑心,想中途开溜,那就只好强行保护他们进京了。”
高颎皱起了眉头:“只恐要找这样的青年钦差,须得百中挑一,难上加难了!”
李德林笑道:“是更难了!为了办好这件大事,便是大海捞针也值得!”
杨坚默默地听着,脑中却不断过滤那青年钦差的人选。第一个在他脑中闪现的便是长孙晟,不久以前,杨家祸出不测,幸亏这个司卫上士献了一个苦肉计,让他妻子独孤氏在天台宫前跪了一天,终于感动了天元帝,他杨家才转危为安。接着又想起了崔彭,此人与长孙晟年纪相当,刚毅,有武略,工骑射,现为门正上士,也是名声未显的下级军官,也很合适。之后他又想起了李浑、杜庆信,这两人都有辩才,又是李穆、韦世康的亲人,使用他们更有举一反三的功效……
第二天上朝,杨坚向颜之仪索取符玺。
颜之仪心中一震,符玺怎可轻易授人?瞪着杨坚,厉声言道:
“此乃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岂能随便索取!”
杨坚听罢,火冒三丈,自己刚刚执政就有人公然抗拒,往后怎能令行禁止?也厉声斥责道:
“你是御正大夫,掌管符玺,那是不差;今孤免去你御正大夫之职,要你交出符玺,还不行吗?”
颜之仪依然不屈,抗拒道:“免我御正大夫之职,需得天子明诏!”
杨坚更火了:“明诏马上就下,非但免职,还要诛戮!来啊,夺下符玺,拉出去砍了!”
禁卫即时夺过符玺,将颜之仪架了出去。
这时,李德林已写好宣召五王的诏书,递给杨坚过目,然后盖上皇帝亲亲宝玺,五份诏书瞬间备好。
待杨坚气消,李德林才低声询问:“相公果真要杀颜之仪?”
“难道不该杀?”杨坚又火了。
李德林平静而言:“依眼前的情形,自然该杀;倘若虑及长远,那就……”
“那就如何?”
李德林微微一笑,便低声说:“相公将来治国难道不需忠臣?颜之仪、元岩都有点迂,凡忠臣都有点迂。”
杨坚心想,我若有国还愁没有自己的忠臣?新朝应有新朝的忠臣,还用上一朝代的忠臣吗?他沉吟半晌,颇有不以为然之色。
李德林似是明白杨坚的想法,又遭:“自三国、魏晋、南北朝以来,何以不见精忠之臣?何以大乱不已?诚因汉末党锢之祸尔。党锢之祸,忠臣诛戮殆尽,绝种了。往后世情大变,强者肆无忌惮,弱者苟且偷安,机诈百出,再也生不出忠臣来。一个新朝的皇帝不是想有忠臣就有忠臣的。”
杨坚沉吟了半晌,乃道:“以先生之见,颜之仪该当如何发。落?”
李德林说:“像元岩、颜之仪这种人,应当如收藏良种一般,好生保护起来。”
“那,先将他看管起来,待五王入京之后,放他到西边没有战事的地方当个郡守如何?”
李德林微微地点头。
这时,长孙晟、崔彭、李浑、杜庆信等五个青年军校匆匆上殿,杨坚将他们引到一边,低声交代了一阵,便分发宣召五王的诏书,眼望五人的去影,心中顿生不安:他们能完成使命否?万一有几个不听召唤,如之奈何?就算五王全都奉召回京,外头还有六个手握重兵的上柱国、大总管,他们一旦动乱起来,我又如何斗得过他们?这时,不免又想起老同学元谐那句话:
“公无党援,有如立在洪水中的一道土墙,大危也!”
于闭目冥想之际,恍惚间四面八方的兵马有如浪卷潮涌而来……
李德林见他面有重忧,便小声安慰道:“主公莫忧,我们是斗智不斗力,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
便在这时,杨坚的长子十六岁的杨勇匆匆来到正阳宫,报说:三婶(周武帝妹妹顺阳公主)已派出五骑向她的五个兄弟通报国丧,五兄弟即是宇文招等五个王爷。又说二婶尉迟氏也派人向她的伯父尉迟迥通报国丧。
情况突变,秘不发丧的计划打乱了。怎么办?只好公开发丧!
天元帝大行后十二日,为天元发丧。然后,小皇帝人居天台宫,尊天元嫡母阿史那为太皇太后,尊天元生母李氏为太帝太后,杨丽华为皇太后,生母朱满月为帝太后。陈后、元后、尉迟后则无封号,凉在一旁。小皇帝的原配司马氏依然为皇后。谥乃父天元帝为宣皇帝。
封拜二叔汉王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
封拜杨坚为假黄铖左大丞相,总知中外兵马事。
封三叔秦王贽为上柱国。
拜郑译为柱国大将军、相府长史,治内史上大夫事,拜刘昉为上大将军、相府司马。以高颎为相府司禄,以李德林为相府椽属。
又以小皇帝原来的皇宫正阳宫为丞相府。
然后,大赦天下,停东京洛阳宫的修建。
这回的封拜,自然都是高颎、李德林设计出来的。宇文氏尚有十六个王爷,能征惯战、文武兼备的大有人在,为何专挑宇文赞、宇文贽两个少年出来挂职,自然是个幌子,他们不过是两片绿叶,陪衬杨坚这朵大红花而已。
郑译原先是要当大司马的,刘昉是要当小冢宰的,宣布时不知何故却变了,不免有失落之感。他们自然不知道是李德林私下向杨坚进了言,说:这两人私心太重,又无真才实学,虽有接引之功,也不可大用,用必后悔。
散朝之后,群臣出了天台宫,却见庭中庄严地列着左丞相的仪卫,那分明是要送杨坚去丞相府的。
百官懵在当场,有一件天大的事大家还不明白;从今以后大家是在天台宫上朝,还是去丞相府应差?走错了一步,非但误了自己的前程,只恐连身家性命也丢了!
场上三五成群,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议,有如群鼠搬家。
这时,杨坚的卫队长、司武上士卢贲出列,朝公卿走去,挥手将大家聚拢之后,朗声说:
“走!欲求富贵的人,都跟我去东宫!”
东宫便是丞相府。那是武帝为太子宇文赟修建的太子宫,不料宫殿刚刚落成,武帝便撒手西归;宇文赟接上帝位,自然不住东宫,而直接住上了皇宫(后改称天台),将东宫让给他的儿子宇文阐居住;不到一年,宣帝传位(不传权)给太子宇文阐,便把东宫改名为正阳宫,让小皇帝起居;又不到一年,宣皇帝也撒手西归,小皇帝宇文阐便匆匆入主天台官,将正阳宫空了出来,恰好成为杨坚的丞相府。
世事就是这般难测,便极权如帝皇,连一座宫殿的用场都把握不住,何言掌管一个泱泱大国!
卢贲的话便如无形的鞭子,百官如群鸭般乖乖地上路,跟随卫队出了内宫城的东门——崇阳门,朝东宫——丞相府进发。
李德林正惊讶卢贲出语何以这般粗俗,但见百官乖乖上路的模样,便暗叹:原来粗言野语对乱世的公卿似乎更管用;倘若文绉绉地表达,引经据典地论证,说不定这群鸭子反而迟疑不进了。
正阳宫的卫士将来人拦住,臣子怎可进驻帝宫,这不是反了吗?
他们不懂历史,殊不知早有无数先例在;但卢贲自然也不会给他讲历史,他只是将宫卫臭骂了一顿威胁了几下,很灵,宫卫作鸟兽散。
杨坚终于坐在正殿的座床上。
于是,百官的贺语、颂声、谀辞有如潮涌。
但杨坚神情虽然平静,心中却非常明白:这座床一旦坐下去要么灭族,要么就当皇帝,此外别无选择;而灭族与做皇帝的筹算各占其半。
当天下午,丞相府举行一个不大不小的会议。
与会的都是中青年将领军校,他们是经过特别筛选的。
其中有:宇文述、虞庆则、韩擒虎、贺若弼、元胄、元宇、元谐。元孝矩、长孙炽、长孙洪、长孙平、史万岁、卢责、王谊、窦荣定、王世积、杨素、杨雄、李询、李彻等数十人。
杨坚的眼光缓缓地移动着,在每个人的脸上都逗留一会,真诚地点头微笑,很亲切,似是与久违的故友重逢,流露无尽的惊喜。然后说:
“都来了吧?”
立在他两旁的高颎、李德林微笑地点点头,没有声音出口,似乎生怕话一出口便会破坏堂上无比和谐的气氛。
杨坚的微笑消于无形,重现的是满脸庄严肃穆,开口说道:
“自汉末黄巾之乱起始,三国鼎立,魏晋交替,十六国血战,南北朝对峙,大乱特乱已经四百年了!这是灾难重重的四百年,饥寒交迫的四百年,家破人亡的四百年,白骨蔽野的四百年!非但百姓涂炭,便公卿贵族也血流成河难免朝夕之祸。遥想我辈列祖列宗,谁家不饱受乱离之苦,哪一族不遭伤亡之痛……”
说到这里,杨坚脸挂泪花,显示一种揪心的痛苦。他激动地站了起来,继续言道:
“这种痛苦的局面应当结束!这是千家万户的呼声,也是天意!我朝武皇帝上体天心,下察民意,赖将士效命,不足两年,一举平齐,统一了北方,为统_九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收复江南、统一中国的任务便摆在诸位面前。诸位都还年轻,尚无赫赫之名,但胸怀韬略文武双全,实为我朝军旅之精华!你们将是收复江南、统一中国的中坚和主力,四百年动乱的历史将在你们手中结束!你们的功绩将盖过谢安、祖逖和刘越石,你们的声名将万古永存!三国以来,将相多如牛毛,有几个能统一中国?所以,出将人相何足道哉,大丈夫要立不世之功,成了不朽之名!结束四百年战争,统一中国,迎来一个太平盛世,就是立了不世之功,成了不朽之名!今日特请各位至此,便是想问问大家:有无这种雄心壮志……”
杨坚至此一顿,虽然场上无人回答,但几乎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兴奋而又奇异的光彩。杨坚的目光扫过一遍,深知这奇异的光彩比任何豪言壮语都要实在,都更辉煌!他平静一下激动的心情,又继续言道:
“……各位的眼神已作出最好的回答,你们便是顺着天意民心,出来结束四百年战乱的人,统一中国的人!孤愿为汝等屯积粮草,备车造船,让汝等去创建英雄业绩。只是这得经过一段时间,这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何以要多至数年?这个世界上可能还有几个不愿国家统一的人,喜欢分裂的人。他们不打千家万户的大算盘,专打个人得失的小算盘,可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挑起战端,向国家要这要那,把武帝同列位浴血奋战赢来的统一大局,推回四分五裂的绝境。为此,我们不得不做艰苦的工作,不惜一切代价先将后方稳定下来,再图进取。以各位卓越的见识,这道理自然看得比我透彻。倘若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定是全国共诛之,列位更是不会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我今日想同各位说的,便是这些,不知各位意下如何,有何见教?”
这时,一个年近不惑的深沉汉子出列言道:“丞相高瞻远瞩,所言非但合乎天意民心,而且说到我等的心里,我等决不有负丞相之望!”。
他是大将军李询,是开国元勋李贤的四儿,以其族望,寥寥数句,却是一语千钧。他话声一落,场上人无不点头称是。
待人群散后,杨坚笑问左右:“我今日所言如何?”
李德林道:“甚好!”
高颎也道:“甚好!”
杨坚道:“好在哪里?”
高颎笑言:“你把这群实际带兵的人都笼络过来了!”
李德林却说:“此后便是有人起兵捍卫周室,也不免要负上制造分裂,破坏统一天下大局的罪名!便就在天下人面前输了理。”
与此同时,独孤伽罗则挨家挨户走亲戚串门去了。此刻她正带着四儿杨秀到元孝矩家。
元孝矩是北魏汝阴王元天赐的孙子,今为司宪大夫,早在魏末周初之时,见宇文泰有移鼎之心,便暗中联络皇族血气青年,谋诛宇文泰;但此事被乃兄孝规知道,以为是螳臂挡车,严加制止。虽发难不成,孝矩犹耿耿于怀,引为终生遗憾。这事原本十分秘密,却被杨坚知道了,他断然派人说亲,为长子杨勇娶孝矩女为媳。双方家长均知对方用意,心照不宣,这门姻亲一说即合。
新结的姻亲,两亲家母一见面就蜜里调油,甜蜜得不得了。两人边嗑瓜子,边闲聊。元夫人忽然神秘兮兮一笑,说:
“有一个传说,不知亲家母想不想听?”
“你的故事一定好听!”独孤伽罗鼓励道。
元夫人停嗑了瓜子,笑嘻嘻说:“这可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魏文帝自知身孤力单,江山将被宇文氏夺去,突然想起借助外援维持统治,派人到桑然,求娶柔然公主为妻……”
独孤伽罗明知故问:“柔然可汗是否答应?”
“柔然可汗答得干脆:只要魏天子废去原来的皇后,孤即答应嫁女。于是,魏文帝废去了皇后乙弗氏,迎柔然公主为皇后。想不到那柔然女奇妒无比,乙弗氏已经在麦积崖落发为尼,犹不放过,硬逼文帝将乙弗氏赐死。乙弗氏是怀胎削发为尼的。自杀时哀痛欲绝,她对身中未出世的太子哭诉说:儿啊儿,你本是太子,是要当皇帝的,是娘误了你。你若有灵,当赴有能力保你为皇帝的家中投胎去!这时,废后身边有个得道的神尼。她亲眼看见废后的遗体上升起了一片祥云,冉冉飘去。神尼不即不离地追随那一片祥云,直到冯诩般若寺上空,那祥云忽然闪耀着万道金光,于是,一个新的婴儿诞生了。那神尼正好赶去为那婴儿接生……”
独孤伽罗感慨道:“原来这个婴儿是魏室的天子!”
“你说……”元夫人望着独孤伽罗许久,才意味深长发问:“这传说是真的吗?”
独孤伽罗自然明白这“传说”的来源,这正是她亲自将杨坚出世的传说告诉儿媳元氏的,正要通过元氏的口,将传说悄悄地在北魏的皇族中传开,以便取得先朝皇族对杨坚的支持。
“我想……这传说千真万确!”独孤伽罗慎重地说。
元夫人自是喜悦无限,杨坚不仅是真命天子,还是魏室的天子,而最可喜的是她女儿是杨家长子的嫡妻,他日必是皇后无疑!
这时,杨秀正与一个少女对踢毽子,且渐渐移动到大人跟前。
元夫人突然笑嘻嘻地问杨秀:“这女孩你喜欢吗?”
杨秀乐滋滋地点点头。
“我替你做媒,让她当你的夫人如何?”
杨秀一愣,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但那少女却已晓事,脸一红,飞也似地跑开了。
杨秀立即追去同时嚷嚷:“别跑!别跑!还要踢毽哩……”
独孤伽罗见那少女长得端庄秀丽,不禁问道:“那是谁家的女儿?”
“上柱国长孙览的小女儿,如何?人品好,门当户对……”
独孤氏暗暗寻思,长孙氏是北魏王族的一支强大的势力,倘若再得这一臂助,当真求之不得!当下不无遗憾地说:
“什么都好,但两人年纪都略嫌小了一点。”
“先走亲,再过几年成婚,有何不可!”元夫人竟是比主人更主动,她的想法也不无道理:把更多的盟友拉入这场政治角逐,胜算岂不更多一些?她隐隐地觉得元氏家庭已上了杨坚的战车,有进无退了。
独孤氏笑道:“就怕长孙家不允……”
“你可知道?长孙夫人是我表姊,我们从小就亲密无间,此事包在我的身上好了!”
- 上一篇:第二节
- 下一篇:第四节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