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是明朝末年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女真族的一位杰出首领,是后来清王朝的奠基人。
那时候,女真族主要分为建州部、长白山部、扈伦部和东海部。每个大部又分成许多小部,这些小部落为了扩大势力,掠夺财物, 经常互相攻打。1583 年, 扈伦部的尼堪外兰说动明朝的辽东总兵李成梁攻打建州部的阿台。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想劝说阿台投降明军,没想到明军攻打得很急, 他们还没有说服阿台,明军已打破城寨杀进来,觉昌安和塔克世都在混乱中被杀死了。
那时候, 努尔哈赤还不敢同明军开仗, 他就把复仇的目标,对准了尼堪外兰。他把那些对尼堪外兰不满的部落都联合起来,没费什么力气就打败了尼堪外兰, 不久, 就统一了女真建州部, 势力越来越大。到了公元1587年,他就在呼兰哈达山角下修了一座城,叫费阿拉城,把大本营迁到那里。
努尔哈赤的兴起,引起了周围部族的惊慌。公元1593年,叶赫、哈达等9 个部落联合起来,分兵3 路围攻费阿拉城。努尔哈赤听到这个消息,一点儿也不惊慌,他让部下只管放心大胆地休息。将士们不知道他葫芦里藏的什么药,就半夜里悄悄摸到努尔哈赤的屋子外面,想探听点消息,没想到努尔哈赤早就睡着了,他们只听见努尔哈赤的打鼾声,又平稳又香甜。第二天, 他们问努尔哈赤: “敌人大军就要压境,你怎么还能睡得这么踏实呢? ”努尔哈赤说: “我早就料到迟早要打这一仗。过去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来,倒是担着一份心,要时时提防着, 现在知道他们已经来了,我还操什么心呢? ” 将士们还不放心,又问道: “敌人人多,咱们人少, 你有把握对付他们吗? ”努尔哈赤说: “敌人人数虽然多,可是各有各的打算, 决不会同心协力地攻打咱们, 卖力气的只是少数跟咱们有仇恨的首领,咱们只要能把那几个首领杀了,9部的兵马肯定会不战而败。”
到了双方交战那一天,努尔哈赤让他的骑兵守在古勒山上。9部的军队在山下又吵又嚷,可卖力气进攻的人不多。努尔哈赤派出一支骑兵小分队向敌人发起冲击, 杀了9 个人,其余的人马上向后退下去。9部联军的首领、叶赫部的贵族布斋同努尔哈赤的仇恨最深,他提刀跃马带头冲上来,没想到马失前蹄,把他摔下来, 努尔哈赤手下的士兵立刻冲上去,骑在布斋身上,一刀割下他的脑袋。另一个叶赫部贵族见此情景,惊叫一声,吓得晕了过去。叶赫部的将士见到自己的首领一个被杀, 一个昏倒,都无心再战,回头就跑, 其他8 部的兵马也全都吓坏了, 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四散逃命。努尔哈赤乘机发出总攻击的命令,建州部的骑兵就像山崩一样冲下来,把9部联军杀得血流成河。
经过古勒山一战,努尔哈赤的威名大震。他就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先征服了附近的海西女真部落,又兼并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野人”女真部,后来又打败了辽东的蒙古部落,把山海关以北的整个东北地区几乎都统一起来。
公元1615 年,努尔哈赤对女真部落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建立了有名的八旗制度。八旗就是正黄、正红、正蓝、正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8 种旗帜。八旗本来是女真族军队的标志,努尔哈赤把它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不但以旗统兵,而且以旗统民。每一个地区,按照不同的地理位置, 划归到某一个旗下,在这个地区生活的居民也编入到这个旗里, 叫旗人。努尔哈赤通过八旗制度, 把原来涣散的女真各部落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严密组织、严格纪律的社会整体。
在建立八旗制度以前,努尔哈赤还主持创制了满文,从此女真族 (就是现在的满族) 也有了自己的文字。据史书上记载,努尔哈赤在创制满文前,同大臣们还有一番很有意思的讨论。他问几个大臣: “汉人有汉文,蒙古人有蒙古文,只有我们女真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要想记录事情,还要使用蒙古文字,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有文字, 反而要借用外族的文字呢?”大臣们说: “要是能按照我们的语言习惯造出我们自己的文字, 当然是最好了,可我们也不知道应该从哪里着手呀。”努尔哈赤说: “这有什么难的呢? 只要把蒙古文中同咱们语言发音相同的字挑选出来,按照我们说话的方式连成句子,不就行了。”他让大臣们先带头试验,效果果然不错,这种办法后来推行到全部落,就逐渐形成了女真族最早的文字——老满文。
由於满族文字的创制和八旗制度的实行,使女真部落具备了建立国家的条件。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正式称汗 (就是皇帝) ,国号大金。为了和北宋年间的金国区别开来,人们也称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国为后金。建立国家,标志着努尔哈赤已经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落的大业,从此以后,他就把目光盯住了长城以南,开始了同明朝政府之间的战争。
努尔哈赤是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他不但结束了几百年来女真各部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女真族的统一大业,并且通过创建八旗制度和创制满文,推动了女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满族形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特别是他统一了祖国东北地区,为后来清朝政府抵抗外来侵略,划定祖国东北疆界,提供了历史依据。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评论 0 条 / 浏览 86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