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与学生合影
学者张岂之曾经指出,二十世纪我国教育家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两位:一位是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还有一位就是创办私立南开学校的张伯苓。
张伯苓,(1876~1951),“南开”的创始人,在任“南开”校长40余年历程中,穷尽所能地办中国最好的教育,并培养并带领了一支神奇的团队,先后建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和重庆南开中学,它们几乎都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重镇,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栋梁之才。
他也是一名颇具传奇色彩的校长。年轻的时候,因为遭遇“国耻”,他决然放弃了海军军官的大好前途,弃武从教,开始了新式教育的漫漫之路。他在学校里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实验。他以“利用厚生”作为科学的根本目的,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他重视体育,为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提出“强我种族,体育为先”的主张。他白手起家办学校,可是从来不怕预算超支,也不会因经费短缺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可谓目光远大,能屈能伸。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开遭遇兵火,多年心血毁于一旦,而他毫不屈服地站出来鼓励师生。在日常生活中,他待人谦和,严于律己,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他以非凡的毅力与大仁、大智、大勇的气度,使南开在最困难的时候,非但没有停步不前,反而培育出了与众不同的“南开精神”。
何谓“南开精神”?张伯苓先生说,南开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就旧中国的五大病端:“愚”、“弱”、“贫”、“散”、“私”提出了五项教育方针: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体组织、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允公允能”,也就是强调德才兼备,在他眼里研究学问固然要紧,熏陶人格才是最根本的事情。
前两年适逢南开大学百年校庆,张伯苓的名字也重新被人一提再提。当时有人问,今天,我们还要向张伯苓学什么?我想,要学的太多了,他的教育救国论,他的远见卓识,在现实面前愈挫愈进的奋斗姿态,他提倡的那种敦品重德的人文精神与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即使时光前进了一百余年,也仍然会令我们觉得不可企及吧。尽管今天的我们不再有那种对近现代历史灾难的深切体验,但一样面临着教育的困惑与挣扎,忧患与危机,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又何尝能够卸下?张伯苓那个时代的校长们通常既是学者又是实干家,是时代的积极参与者,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学校的管理者能够真正具备那样的识鉴与气度,真正成为学校精神的化身,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让师生共同组织和管理学校事务?又有多少校长能够躬身实践,将开拓进取的口号落到实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都出现了一大批,面对民办教育的诸多问题,例如高收费、贵族化等等,又该何去何从?在面对这些困惑并且探索着它们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张伯苓?
评论 0 条 / 浏览 69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