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第九节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一)
作者:南怀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道家与道教,但从外表看来,好像不可分离,而在实质上,却大有不同,秦、
汉以前,道与儒,本不分家,甚之诸子百家,也统统渊源于道,这个“道”的观念,
只是代表上古传统文化的统称。儒、道分家,与诸子百家分门别户的情形,是由战
国末年到秦、汉之间的事,尤其汉初有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观念以后,相承
因袭,愈来愈明显。汉、魏、南北朝以后,道教改变道家的学术思想,用与佛教抗
衡,乃使道家与道教,径渭难辨,唐、宋以后,儒者并斥佛、老,更使道家含冤不
白。其实,秦、汉以前道家的学术思想,是承受三代以上,继承伏羲、黄帝的学术
传统,属于《易经》原始思想的体系,也是中国原始理论科学的文化思想。汉、魏
以后的道教,是以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做中心,采集《书经》系统的天道观念,加
入杂家学说与民间的传说信仰,构成神秘性的宗教思想,现在为了讲述的方便,把
两者混为一谈,在其紧要的界说之处,加以分别,俾使大家容易了解。
            (一)道家与道教的天人宇宙说
  中国文化思想,对于宇宙的定义,是由汉代道家代表性的著作——《淮南子》
所提出;其实,严格地说,(南子》一书,也不是纯粹的道家,大半还是杂家思想
的成分。《淮南子》说:“上下四方日宇,往来古今日富。”换言之,所谓宇,便
是空间和太空的代名辞;宙,便是时间的代名辞。在它以前,战国时期的庄子,曾
经从道家和阴阳家的观念,提出“六合”的名称,所谓“六合”,便是指四方上下
的空间而言,并不包含时间的观念,《易经·系传》上的“六虚”,一部分也含有
“六合”的意义。
  人类对于宇宙世界与人生的来源,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好奇、怀疑,要想寻
求答案的要求,于是世界人类的文化,便有宗教、哲学的建立,对于这些疑案,各
自构成一套理论的体系。然在大体上,不外有神造论,自然说,物理自然论等几个
原则。再由这几个大原则,产生一无论、二元论、多元论、有神论、有因无因、唯
心唯物等等许多支高差别的理论。这些属于后世所谓宗教,或哲学的学说,现在正
在自然科学的祭坛上斗法,欲知后事如何,且听将来分解。我们的立场,只是说明
道家原始的宇宙世间的观念和理论的基础而已。道家对于原始宇宙世界的学术思想,
也便是原来中国自己的文化思想;在周、秦以前,不用宇宙的名称,只有天地的观
念,便足以代表后来宇宙的含义,道家的思想,认为天地未开以前,只是一种混沌
的状态,既不管有主宰无主宰的事,也不问是前因或为后果。这个混沌,既不能叫
它为物,也不能叫它为精神,正如老子所说:“无状之状,无名之名。”在《易经》
学系,原始理论科学的阴阳家们,认为这个混沌,便是阴阳未分,混合状态的现象,
后来根据八卦的法则,叫他为一画未生以前,六凿(六爻)未动之初。在儒、道未
分家的理念上,叫它为天地未判之先,在老子,便叫它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老子所谓的混成,并不是纯粹的物理作用,只是说物的作用,正在孕盲含混在其当
中,经过相当时期,这个混沌便分开阴阳,就有天地的开始了。所以我们过去五六
十年前,在旧式文学中,有少年必读的一本书《幼学琼林》,劈头一句,便说: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等到混沌初开,形成乾坤的天地以后,这个地与天的情
形,便如鸡蛋一样而存在,地球像鸡蛋的蛋黄,地球的大气层与太虚,像鸡蛋的蛋
清,天在这个地球的鸡蛋外壳以外。早在三千年以前,我们的道家思想,始终认为
地球和天体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机体,正如我们生命的扩大情形是一样的,因此,
便形成后世道家神仙家的学说,认为人身便是一个小宇宙。有了天地的开辟,人与
万物,就自然产生了,可是我们首先要介绍道家与道教对于天地生成以后的思想理
论,再来继续说明其他种种。道家与道教对于人类来源,与万物生成的观念,属于
道家思想的,便是天地开辟以后,最初的人种,是由天神下降而开始的。既不属于
另一力量所创造,也不是生物的进化而来,至于天神又从何来?它是到此止步,再
也不加追究。后来神人之间的变化,是因天上下降的天神,忘记了来源,贪恋世间
的快乐,愈来与天的距离愈远,便形成人世间的现状了。当开天辟地之初,原始的
人类,是与天神之间,随时互通往来,地与天,也是随时接近在一起的,从此时代
愈降,人类愈加堕落,因为人类的堕落,地与天也相隔愈远了。
  此外,属于道家老、庄学派的说法,也有两种思想:依照列子所说,属于“方
士”思想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类,都是一气的变化,这个气,究竟是什么东
西?是心?是物?以后再说。不过列子所谓天地气化的生成,是有四个程序与原因
的,如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
有太素。大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
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也,故日浑沦;混沦者,言万物相混论而未相继也。”
至于庄子,更妙了,他以寓言的方式,故事的口吻,对于天地开辟而有万物,人类
的原始者,加以无限的讽刺与惋惜,他说:中心之帝,名字叫作混沌,因与四方之
帝一商量,觉得中心之帝的混沌太好了,可惜的只是混沌不分,为了报答他的好意,
便每天为他开一个窍,开了七天,便开出了七窍(七窍在人身上,便是代表五官机
能的七个洞)。但是,非常可惜,七窍开而混沌死。最富于哲学幽默感的,便是庄
子说的这个故事,与《易经》卦象名辞的另一趣味来讲,如出一辙。《易经》的卦
象,称天地为“否卦”,反称地天叫“泰卦”,在天翻地覆的情况,叫它做“泰”,
把天地正位的现象,却叫它做“否”,这与庄子的七窍开而混沌死的观念一样,都
是对世界形成的紊乱,与人生妄做聪明而庸人自扰的情况,含有无限惋惜的感言,
几乎同有一唱一和的趣味。
  道家思想,对于开辟以后的天地,属于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理论的原理,即是
上古与三代文化思想的渊源,那就是《易经》学系的阴阳,八卦学术,与《书经·
洪范》五行思想的集合,上接黄帝传统的天文(天干,地支)等学术。可惜我们后
来,有些不明白这些原始理论科学的价值,便用一句“迷信”的口号,来为自己遮
羞,并且作为扼杀传统文化的挡箭牌,实在过于轻率。现在我们先把这些构成道家
学术思想的内容,大略稍作介绍,以免大家盲目地否定它的价值:
1.关于阴阳的观念
  阴阳这个名辞,在上古文化学术里,出现最早,比之五行、八卦、天干、地支
等名称,应该还要古老。在五经文化的系统里,是组成《易经》学术系统的中心思
想,《书经》果然也有提到,但并不像在《易经》学系那样重要。阴阳是上古以来,
对于天地万物,与人事物理的观察,发现万有互相对立,互相消长的法则,因此,
便在现象界中,和人事物理以上,定立阴阳互变的定律,用以统率说明万有变化的
原则。在《易经》的《系传》上,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用它来说明道体
流行演变而成为万有规律的,都不外一阴一阳的互变作用,阻阳是个抽象的观念,
用它来说明对待流行的代表符号的名称,决不可以完全把它当作实体来用。它在物
理的作用上,是代表动静,在物质的作用上,是代表刚柔,在宇宙的现象上,是代
表天地,在天体的的运行上,是代表日月,在人类的观念上,是代表男女,在动物
的世界里,是代表雌雄,在理念的领域中,是代表反正。总之,它是抽象地代表了
对待的一切,可以活用到任何事物与理念上去,它是天地开辟以来,万有对待流行
的总代表,所以后来的儒、道两家,根据《易经》学系的思想,便把天地未开的混
沌,特别抽出《易经·系传》上所提出“太极”的名辞,换作混沌的代号。于是
“太极”动则生两仪(阴、阳),两仪再动又生四象(少阴、少阳、大阴、太阳),
四象生八卦的观念,便从此建立。同时老子也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说法,后
来儒道思想与他交相演变,便形成万物各有一“太极”,“太极”各有一负阴而抱
阳的阴阳理念了。
  阴阳是中国上古文化,对于自然物理理论科学的先趋,用处最多而最普通的学
术名辞,上古的天文学家与星象学家,他们用阴阳互变的原理,藉以说明理论物理
的观点,并且用它使科学进入哲学理念的桥梁。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们,也便是当年
原始科学形态的理论科学家,秦、汉前后的占卜家,所谓使用龟策的木者,以及后
来的卜筮术数,与选择时间的“日者”,乃至魏、晋以后的堪舆家(俗名看风水,
或看地理的),唐、宋以后的星命家(欲称算命的),统统都是从战国时期阴阳家
的系统分化而来,然而,阴阳毕竟还是抽象的名称,比较具体说明抽象的阴阳变化
法则,便是五行的观念了。
2.关于五行的观念
  五行这个名辞,在五经的文化里,最初出现在《书经》的《大禹漠》,与《洪
范》篇中。《洪范》是箕子述说殷朝人文学术思想的哲学基础,而且具体的说明,
是根据物理的五行思想而来,也是夏禹承接尧、舜文化传统观念的中心思想,但在
《易经》学系的学术思想里,并不多见。“五行”这个名称的内涵,大家都知道它
是。包含金、木、水、火、土的五个成分所组成,拿这五样物质的东西,加上一个
行走的行字,叫它做为五行,简直如同儿戏的名辞,那还有些什么意义?所以都认
为它是古代迷信传统的名辞而已,加以后世占卜吉凶祸福的休咎等人,如看相,算
命等的口头语,动辄便称五行,使人更觉它的可笑。其实,五行是上古原始的科学
思想,宇宙物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所谓五行,便是同于《易经》乾卦象辞“天行健”
的行字一样,都是用来说明宇宙天体,永无休止,运行不息的道理,行就是行动,
运动的古义。所以“天行健”。与五行的行字,便是说明中国文化,对于宇宙的观
念,始终认为它是动态的宇宙,因此对于人事、物理等现象世界的观念,也始终认
为它是“变动不居”的变化世界;那么,用这五个金、木、水、火、土的物质,做
为代表的意义,那是因为原始的科学观念里,凡做为科学依据的,都是采用人类耳、
目等感官、知觉、轻而易见的东西做代表。中国上古的文化是如此,希腊、埃及、
印度上古的文化也是如此,时代环境不同,站在后世的立场,轻易讥笑前人的浅薄,
也同样会被后世所笑的。、
  金,是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以后,必会达到凝固的状态,所以用金的坚
固性做为符号,等于印度上古文化用地做为凝固的符号是一样的。木,是代表生发
力量的性能,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生命延续不断的功能,最明显轻而易见的,便是
草木等植物,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有草木生发的生机,可以表示
宇宙万有的生命,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水,是代表冻结合藏的性能。火是代表生
发力量的升华,到达光辉而有热力的性能。土,是万有与人类立足点的基本,包括
代表这个地球的符号。我们所有的文化文明,都是立足在地球上的成果,所以在后
世阴阳家的思想中,便说:“四象五行皆藉土”,就是这个意思。道家的阴阳家们,
提出了五行的观念,又从五行的变化法则中,说明它具备有互相生长,互相克制的
生克作用,都是根据阴阳消息,互相盈虚消长的对待理论,用来分析物理与人事的
变化作用,详细讲解起来,太多太繁,所以到此为止。总之,五行的观念,与阴阳
的学术思想一样,是道家形成阴阳家等的基本理论中心之一,用它在天文上,是说
明天体太阳系统五星的代号;用它在地理上,是说明东、西、南、北、中的五个方
位;用它在气象上,是说明春、夏、秋、冬四季的状况;用它在生理医药上,是说
明心、肝、脾、胃、肺、肾的的别名,甚之,到了秦、汉以后,许多阳儒暗道的学
者,以及由道家者流与阴阳家支派相结合,便有专讲谶纬(预言)的术士们,把五
行的变化理论,用在政治思想上去,做为历代帝王政权变更的理论根据,发生历史
治权“五德相始终”的说法,著以取媚于人主,可谓五行之用大矣哉吧!宋代理学
家周濂溪,得自道家的太极图说,仍然没有超过道家阴阳五行思想的范围,这种阳
儒暗道的作风,而又用以排斥佛,老,实在有点不合礼义的精神,未免有些遗憾。
3。关于天干和地主的甲子观念
  至于甲子的学术思想,根据散佚的上古史料所记载,创建在黄帝时代,用它来
说明天体日月运行的规则。一年分四季,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每天十二时辰,
错综交互而成一年二十四个气节。这种天地自然的规律,与日月运转的轨则,黄帝
命大挠研究观察的结果,认为由于天的五行,自分阴阳的功能,而且有直接“干扰”、
“干与”地球的作用,便定天干为十位的名称,叫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做为太阳五星与地球物理关联规律的符号,唐、宋以后的阴阳家,把天干叫“天斡”,
这个意义便略有不同了;同时,认为地球物理的变化,由于承受天干的功能,自身
又有阴阳互变的作用,便定出十二地支的名称,叫作“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做为太阴月亮的盈亏出没,与太阳及地球关系的规律符号。至于十二地支的观念,
在印度上古的天文学说,约当中国周、秦前后时代,也有同样的意思,不过,他们
不是用抽象名辞的观念作代表,他们是用十二个动物来表示,后来到了汉代,印度
学术思想,随着佛学而传入中国,彼此互相融会,就有用十二生肖来代表十二支的
作用,因此成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等十二生肖。地支这个名称,本来
的意思,是说地球物理本身,既然承受了天干的关系,又互变而产生地球自身支持
万物生命的功能。后来术数家们,又改称它叫“地枝”,便与“天斡”相配,因此
在观念上,便把它的作用,变成像一颗树的枝干一样了。
  上古对于天干地支的学术,正如五行、八卦一样,都是数理逻辑、符号逻辑的
结晶,以科学的精神,对于自然现象的数理观念,然后归纳为一个理念,便创立这
种抽象的逻辑符号,使人们对于错综复杂的宇宙,和万事万物变化的法则,多到大
如天文数字的无限量;小到细人无间的不可知,都能够在归纳这些抽象的名辞之中,
求出答案,而且容易记忆,也可以普及。后来大家不知道这些学术思想的背景,就
流为江湖末技的术数,所以便把它的价值,落到零度以下去了,古人把天干、地支
的数理观念,综错起来,构成一套代表时间、空间、统计象数的方式,便叫做甲子,
那是把天干十位,和地支十二位的单数(阳数),和双数(阴数)联合起来,由第
一组“甲于”的开始,循环轮转,便有了第六十位数“癸亥”的总和。宇宙万有事
物的开始,它的内涵,都具有如草木生发的力量,欣欣向荣的功能,那便是“甲子”
的理念,最后的归结,犹如水性冻藏凝结的作用,那便是“癸亥”的理念,这种六
十位数轮转的法则,构成一个整套的观念,便总名它为“甲子”,后世也有人把它
叫做六十花甲。汉代的道家与儒者,把它和阴阳五行,八卦等术数的数理观念联合
起来,统统归纳到以《易经》的卦象做代表符号,于是,便有易学象数“纳甲”的
名称了;用它来解释中国历史哲学,用它来统计人事世事过去的情形,推测未来的
演变,便形成两汉的谶纬(图谶)之学,后来愈演愈繁,而且各家的计算方法又不
相同,所以便把它的价值,被一般躁失者,轻轻送进荒唐的档案里去了。
   此外,在道教方面,取用古代传承的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六十
“甲子一,加上宗教性的天神天将、九宫数学等,便构成“奇门适甲”的神秘术数;
把六丁、六甲、六戊等数理逻辑的符号,加上天文二十八宿的观念,穿上玄女天童
的法服,就形成腾云驾雾,撞憧往来于不知其所以然的幻想里,造成旁门左道,套
进画符念咒的符箓,从此一人传虚,十人传实,摇身一变,便变成呼风唤雨、撒豆
成兵的幻术了。然而不管道家与道教,对于原始科学而哲学的天人宇宙观,怎样的
转变,它的原始本质,是从天文物理,与地球物理的研究观察而来,毫无疑义,决
非向壁虚构,徒托空言而已。
  汉、魏以后,由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演变而成为道教以后,对于天人之际,
与宇宙万有的法则,仍然以这几套罗织而成的“纳甲”思想做基础。但是道教对于
天庭与人世间的关系,在汉、魏以后,受到印度佛教传入的影响,便自创立另一个
世界的天人观念了。由东汉开始,自张道陵创建五斗米道,便把战国、秦、汉以来
的“方士”学术,一变而成汉末的“道士”思想。起初他们把汉代现行政治地理的
区域,指定名山洞府做中心,重新自作主张,划分天人管辖区域,隐然含有宗教政
治的革命作用,这在三国时期,由张道陵的后裔,东川张鲁手时,已经普遍展开。
他们把中国划分为三十六个名山,为神仙的洞天,七十二个名胜,为仙人的福地,
每一个洞天福地,都划分与自古以来的隐士与方士们,也就是后来被道教所追认的
神仙手里,认为那一区域中的天曹、地府所属的鬼、神,都受这一管区的神仙所管
辖。例如江淮所属的句容山,便是属于汉初神仙三茅真君的管区,山有三台,又分
属其兄茅盈,与其弟固与衷的所属,因此,后世道家的法派,便有茅山派的—支,
大茅山有华阳洞,也就是后来梁朝有名的隐士神仙陶弘景隐居的所在地。他们把这
些主管的隐士神仙们,自由地加以封号,不管他出身为平民或将相,有的称为真君,
有的称为真人,由此可以了解东汉末年紊乱的局面中,在民间社会与知识分子结合
的另一面,早已隐然有宗教政治革命的思想。他们由逃避现实而想超越现实,要想
建立一个自由天地中的精神王国,犹如西方自罗马帝国建立前后的教廷组织差不多,
如果仔细研究东西方文化演变的迹象,处处发现有东西南北共同循环的法则,好像
日月的运行,在时间的影响上,略有先后的不同;也像山川风物的异样,在空间上,
各自构成一副不同的画面而已,这也是题外文章,不去说它。总之,这种天人思想
的背景,仍然渊源于上古文化《书经》学系中,类似宗教思想的来源,他们把上古
重视“封禅”,尊敬天地鬼神,与祭祀山川神祗,以及对于自然万物崇敬的心理,
扩而充之,向上提升,便变成汉、魏以后,道教天人之际的组织思想了。不过有一
点须特别注意的,无论他们如何地变,如何地布置天地鬼神的局面,仍然以人道文
化为本位,只是提高人道的价值功能,由修善道而上升为神为仙,由修恶道而下堕
为鬼为厉。
  到了魏、晋以后,由北朝北魏的寇谦之等道士开始,为了抵抗当时外来宗教,
如佛教的关系,便多方设法,积极建立道教,于是,把道家原始关于天人的物理思
想,变成气化天地的观念,后世所谓“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便是这种理论所形成。再加集合各方道士关于天人的信念,综合起来,便有吴天上
帝、无始天尊等天庭的主宰名号出现。这种天庭的组织,是从《书经》学系与《礼
记》思想而来,依照周官的体制,与古代天文学上三垣、二十八宿的观念,组成一
个完整的上帝天庭。本来在兵家所用的星象学上,主属军事和战争的太白星,又变
成与太白长庚星的关系,化为一个慈眉善目,白发苍苍的天上和事老。老子与释迦
牟尼所管的教务,等于天上的三公元老院(顾问),各自另有自由的区域。由《穆
天子传》与《汉武外纪》等所说的西池王母(后世也有混称为“西方圣母”的),
后来又变为玉皇大帝的母子关系,做为天上人间,孝道事亲的模范。南斗星君主寿
主生,北斗星君,主死主杀等的观念,难以尽说。
  唐、宋以后,对于道教教主的太上老君(老子),又仿照佛教教主如来有三身
的说法,便变为老子一气化三清,成为玉清、太清、上清的三身。总之,如果详细
清理自汉、魏以后道教的天庭组织,神帝神鬼的户籍,与天上政治体制的系统,也
如我们历史的帝王政治体制一样,历代都有变更,难以细说,但也很富于传奇的趣
味。后来加上天有三十三天,最高的天主为玉皇大帝,地狱有十八层,而分属于十
八地阎王所管理。人世间的帝王,介于天帝与地府的阎王之间,他死后的灵魂,先
见阎王,由阎王陪同去觐见王帝,再来审判他一生的善恶,受到赏罚的判决等等观
念,都是由于佛教天人思想的传入而建立的,例如:阎罗王的名称,便是印度梵文
的外来语。可是到了元、明之间,民间社会小说,如《封神演义》等出现以后,便
拿周朝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做中心,编了一套姜太公(吕望)封神的剧本,玉皇大
帝与山川鬼神,以及厨房、厕所,一一封了主管的神祗。因为姜太公的大公无私,
最后忘记了自己,没有神位可封,结果,只好把自己封为社稷坛的坛神。我们由这
个历史故事,牵上天人关系,在非常有趣的神话中,始终可以看到中国人道文化深
厚的一面,即如道教建立以来的宗教学术思想,也始终没有离开人文文化的本位。
至于现在民间所流行对于鬼神的信仰,严格地说来,非常复杂,往往神佛不分,
神道不分,始终在《封神演义》、《西游记》两部小说中过活,要分别中国民间的
真正信仰,也正如中国文化一样,很难严加区别,即如现在民间的一般迷信,究竟
要哪一个宗教来负责?他们所信仰的神,应该属于哪一宗教?都很难说。不过,在
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另一面的伟大精神,因为在我们的历史观念上,过去
虽然没有宪法明文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事实上,已早在五千年来,便不成文地
承认“信仰自由”,我们不管是外来的宗教信仰,或自己的宗教,只要道理是教人
为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一概请上座,受恭敬,从来没有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
而变成仇恨,只有互谅互助,相辅相成的维护人道的教化。为宗教而大动干戈,为
宗教而伤及情感,决非中国文化本来的精神,希望我们后世的子孙,应该多多谅解
这种伟大的胸襟。例如现在流行的某一派道门,姑且不管他的教义是否准确,但是
他是把孔子、老子、释迦、耶稣、穆罕默德,统统供奉在上,扩充唐、宋以后三教
同源的口号,成为五教同源的呼声,这种表现,只有中国文化的气度做得到,这才
是真正自由民主思想的象征。事实上,这一作风,已经传到美国去了,近年以来,
在美国。已有这样类同的新兴宗派出现,我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宗教,必定要走联合
宗教阵线,大概不会太远了。
  同时,在这里附带地说明,中国文化,对于人伦道德善恶价值的赏罚,在民间
社会,自有一套自由民主的主张,自有是非的公论,这是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例如,
对于乡村社会的善人,死后值得纪念的,便自由封他为土地神,一个好官死后,便
自由封他为城隍神(等于人世阳间县长,行政区域首长的职位)。例如,一生以道
义义气为重的关公,后来便自由封他为神,一生以精忠报国为重的岳飞,也封他为
神,做官而公正廉明的如包文正,也便封他为阎罗王,凡此等等,只要多读历史与
地方志(省志、县志等),到处可’以找出民间社会对于善恶赏罚封神的公论,这
是中国文化,自周制以来评定帝王官吏与读书人等死后功过的判例“溢法”的另一
面,是属于民间的封溢思想,非常值得重视。因此,它影响我们过去社会教育的思
想,对于做人处世,伦理道德的观念,不要主管官的管理,就自动存有生死荣辱的
警戒,也是由于这种天人如一的多神思想而来,其中的成败得失,是非因果的关键,
与教育政治的关系,究竟价值如何,很难下一断语。

分享到:
上一篇:第八节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三)
下一篇:第九节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二)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09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