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一)
过去一般研究历史文化学术的习惯,一提到道家,不是想到老子与庄子,便是
想到神仙与“方士”,甚之,把老庄、神仙、“方士”三位一体,构成一个“迷离
扑朔”的道家形态。每当大家一提到“方士”就很自然地依循传统的观念,认为他
们产生于战国时期的燕、齐之间。这批“方士”,大谈其阴阳不经之说,与烧炼神
仙丹药之术。因此,流传下来,至于秦、汉之际,服用“方士”的丹药就可以成为
神仙,做了神仙,便可以长生不死的观念,就普遍地深入人心了。对于这种观念的
信仰,与追求神仙丹药的风气,一直或明或暗地笼罩着中国历史社会,达两千年之
久,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历来都很普遍地受到这种“迷信”观念的影响。大家尽
管“口说无凭”,其实都是“心向往之”。在历史观念上,我们都人云亦云,既然
认为“方士”是战国时期燕、齐之间的产品,可是,大家都忘记了问一问,为什么
在那个时间,只有燕、齐之间,才会有“方士”的产生呢?他们学术思想的根据,
难道完全没有可靠的来源,都是凭空捏造,专为欺世盗名而骗人的吗?倘使真是如
此,这些所谓的“方士”欺世骗人的谎言与技术,也非常足以自豪了。因为他们不
但欺骗过去历史上都属于第一流的聪明人,同时他们欺世骗人的遗风,居然能够一
直维持了几千年,这岂不是一件大有可疑的怪事吗?因此,我们就需要把战国时期,
燕、齐之间出来的这些“方士”的根源,反复追查一番了。
(一)上古传统文化与周代的道术
讲到上古文化与道术,自魏、晋以后直到现在,始终存在着两种观念,一是相
信传统的历史,绝对崇古而信古的;一是怀疑古代历史的传说,尽量想在古人留下
的文化遗迹里,寻找证据,推翻旧说的。时代愈向后来,距古愈远,疑古的观念也
愈加浓厚与兴盛。文化与历史,事实上本来是不可分离的一体两面,我们自古以来,
素来传说的上古历史,往往是与远古史合一的。但是对于远古史只有传说,有关远
古正确的资料太缺乏,所以抱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如孔子,他在整理
远古与上古文献的时候,十分谨慎地删定《书经》,断自唐虞开始。关于唐虞以上
五帝的传说,只有散见在《大戴礼》与《春秋》的附带叙述之中了。那便是虽然好
古而不疑,到底还是需要采取可以徵信的资料,因此以虞、夏做为断代的开始。后
人再退而求信,便以夏、商、周三代做为标准可信的史料。不过,到了近代和现代,
有的采用西洋文化与史学的观点,对此也表示怀疑了,那是另一问题,在此暂且不
加讲论。但从孔子开始,虽然断自唐虞为准,而在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的传述著
作中,仍然存疑存信,保留许多自远古与上古相传的历史资料,后来就为道家与道
教的思想全盘接受。而且自两汉以来,从事传经注释的儒家学者,在他的注经观念
中,也有许多地方明贬暗褒地保存这种传统的思想。究竟我们的远古与上古的文化
史,应该确定是如何如何的,我现在站在道家思想的观念来讲,实在很难说。
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看自称为继孔子著《春秋》后,五百年来的第一人,而
且还是极其崇拜孔子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家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的思
想系统中,了解一下他对于上古文化史的看法。他虽然在《伯夷列传》上提到: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但非常显然
的,他在孔子所传述的六艺以外,仍然不能忘情于其他“极博”的古籍上的传说。
所以他在写帝王的世系时,就要为五帝作本纪,而且首先提出黄帝,比起孔子保存
三代可以征信文献的观念,又是另一的态度与看法。所以,他在《五帝本纪》的
“赞”里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
文不雅驯,荐(与缙通)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
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球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
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
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第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
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维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
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在他的《五帝本纪》“赞”里,我们可以看出以他考察
所得的结果,“长老皆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是说明民间老
前辈们的传说,处处都提到黄帝,同时,尧与舜的地方,文化风俗的教化遗迹,也
各有不同之处,并不完全一致。其实,不但尧、舜的风教,各自代表不同的时代与
地方的背景,就是尧、舜、禹三代的风教,也各自不同,并非完全是一贯的传统的,
何况夏、商、周呢!
司马迁在《史记》里,虽然提高了历史文化年代的观念,然而后人崇信上古传
说的,还是觉得不满足,所以在唐代,便有司马贞为《史记》作补直,根据道家传
说,又写了一篇《三皇本纪》,更从黄帝以上,一再向上高推。如果再看更晚的历
史学家,他们采用道家对于历史文化演进的观念来讲,从三皇以下,至伏羲画卦,
再降到五帝的开始,少说一点,已经有十二万年的历程,多说一点,可以远推到一
百多万年前。后来宋代的邵康节,著《皇极经世》,创立对历史演变的一种新算法,
使用他自己得自道家思想的律例,裁定自三皇到唐尧甲辰年止,共该为四万五千余
年。我们如要了解道家的文化思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旧说,请看这些所例举的
少数资料,不知大家作何感想?当然啰!你也可以说它为荒谬不经之谈,这是你个
人思想上的自由,谁也不能随便说一个“不”宇。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回转来采用司马迁的办法,虽然“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
艺”的精神,再来大体而广泛地讨论一下六艺——五经的资料,便可了解上古文化
思想,与道家学术的渊源了。不过,我们现在只就六艺有关的五经现成资料来讲,
既不管它内容考据的真伪问题,也无法仔细讨论,只是讲其大略而已。有关五经文
献的文化思想,最主要的两部书,就是《易经》与《书经》。自汉、魏以后,提到
五经与文化史,大体都以《易经》做为“群经之首”。因为历来传统学者,认为中
国文字与文化学术的起源,都在伏羲画八卦,为有书契的开始,《易经》就是从八
卦的演变,进为文化学术思想的一部书,它与医药等术书一样幸运,在秦始皇烧书
时期,被认为是属于卜筮一流的术书,所以没有把它烧毁。《易经》学术思想的发
展,据历来传说,有连山、归藏、周易等三种易学的流派,然而连山易与归藏易,
原始确切的陈迹久已难寻,我们所流传的《易经》,只有《周易》一书,那么,没
有被秦始皇所焚烧的,就是这部《周易》?或是三易统统未烧?其中又是一大疑问
了。现在暂时不讲这些问题,只是根据《周易》来讲伏羲画八卦以后,上古文化演
变的路线。
八卦,原是以八个符号来表示物理宇宙的图记。其中含有阴阳互变,用来归纳
万事万物变化的迹象,因而产生八八六十四卦,做为分析归纳人事物理的法则。它
与黄帝时代所发明天文上的天干、地支符号,与唐虞以后而历夏、商、周的五行术
数一”样,由上古伏羲时代而经五帝至三代,都是各自有其独立的系统,各自代表
上古氏族社会的地区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异同,原来并不一致。把八卦、五行、天
干、地支,完全综合融会起来,加上天神与人事合一的观念与计算方法,因此演变
为中国原始的物理理论科学,同时又变为神秘而类似宗教性的学术,实在都是两汉
学者与道士们的杰作。复因此而成为占卜、谶纬等术的泉源,更使易学半明半晦,
永远人于秘发之林了。可是,我们根据《周易》的研究,却又另外发现一个问题,
那便是由上古圣人伏羲所画八卦的易学,经过周文王的造辞,与他儿子周公的解释,
把这类原始宇宙物理理论性的学术内涵,取用了它大部分的内容,变为发扬人文道
德,奠定伦理标准的人文思想了。后来历经五百年左右,孔子又继文王、周公以后,
研究《周易》,更加融会贯通的,用它来说明人事哲学的原则。于是,后世言《易
经》,便有理、象、数的分途之学。以专讲人事道理的通义的,就归之于易理的范
围,以专究天文、物理、生理等阴阳变化的,就归于象、数的范围;讲象、数,独
推道家,言事理,兼及儒家,这便成为魏、晋以后道家学术思想,与修道理论的哲
学根据。换言之,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由科学而哲学的根据,实在是从《易
经》学术的源流而来,也可以扩大地说,是上接伏羲、三皇、五帝的传统。但是,
我们在《书经》(《尚书》)所载三代以来的文献中,除了一篇《洪范》,提到五
行的思想以外,实在再找不出更多有关于《易经》的资料,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
也就是在讨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必须要追踪寻求周代以上文化来源的问题
了。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先由西北高原开始,逐渐向黄河下游发展,
到了三代以下,便形成中原文化。这一系统文化的老祖宗,大致都上推自伏羲画卦
做开始,以黄帝轩辕为中心,终以文王演绎八卦的《易经》哲学,奠定自伏羲,经
黄帝,至于文王一系的学术思想,发源于西北高原,展开于黄河流域中心地区的文
化。我们姑且假定一个名辞,叫它为《易经》学系的文化学术,或者称它为中国上
古西北高原的文化思想:前者的名称,是以经学做中心,后者的名称,是以地理历
史做代表,它与孔子所搜集编著三代政治历史资料的《书经》(《尚书》)文化,
俨然是两个系统。因为《书经》所保留政治历史文化的资料,自唐、尧、虞、舜、
夏禹,至商汤而至于周代的文化,除了经过周公的融会而集其大成,制定周代的礼、
乐、文教,刑政以外,从三代以至于商汤,大致都是起自黄河中心流域东北方的文
化思想,所以我们也可以叫它为《书经》学系的文化学术,或者称它为中国上古黄
河中心流域东北方的文化思想。
我提出这个对于上古文化,经历三代而到周、秦之际的两大观念,也便是说明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各国的文化学术思想,是宗奉周室的周制,而因各自
秉承宗族文化的传统不一,仍然有各自为政的精神存在。再由周代而远推上古,前
从唐尧、虞舜更加上潮,后从夏禹一直到周代建国,显然是各有它承继的体系,因
此更可了解中国文化的统一,都是秦、汉以后的事实。至于周、秦以后道家学术思
想的内容所属,与燕、齐“方士”学术的根源,却与上古西北高原文化,自有息息
相通的关系。如果忘了这个历史演变的陈迹,对于道家学术思想,当然就有陌生或
无因而突起的感觉了。至于后世以孔子做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偏重于人文道德伦
理的文化,实在是受周公礼、乐、文教、刑政思想的影响,渊源于《书经》的三代
文化而来。这在孔子之孙子思所著的《中庸》里,也很明显地说:“仲尼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便是很好的说明。孔子的晚年学易,大体仍然
纳于人文的规范,依然是循文王、周公的思想路线而发展。
讲到这里,我们顺便一说伏羲、黄帝等,有关于上古文化学术思想的资料?以
供研究者注意:
根据旧史的记载,伏羲生在“华胥之渚”,后来定都于陈。所谓“华胥”,就
是陕西西安附近的蓝田县。所谓陈,就是河南开封区域。伏羲以后的神农,旧史称
为炎帝的,他出生在姜水,后来便继伏羲而都于陈,再迁山东的曲阜。所谓姜水,
就在陕西的歧山县西。伏羲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神农是农业社会时代的领导
者。渔猎社会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向黄河上游流域发展的过程。农业社会,自然
必须步入平原地带为适合,这便是由伏羲到神农时代,文明进化的必然情形。
至于黄帝轩辕时代,文化文明,已经进入初期集成的时期,也就是后世判断历
史文物,裁定上溯始于黄帝的原因。黄帝生于“轩辕之邱,因名轩辕。”所谓轩辕,
就是河南新郑县西北,后来因蚩尤的作乱,炎帝神农氏族的衰败,黄帝首先发明训
练动物,如熊、虎等猛兽作战,我们借用一句现代化的术语来说,他建立一支动物
的机械化部队,在(皈泉)河北保安县,先打垮了暴虐无道的“榆罔”,又在察哈
尔涿鹿县东南的涿鹿之野,再打垮了蚩尤,因此便受诸侯的推尊为天子,继炎帝神
农氏族而治天下。
中华民族文化共祖的黄帝,在草昧初创的时代,真有无比的伟大,他不但征服
了蚩尤,平定天下之乱,在他的手里,还建立了中国原始自然科学的规范,他发现
磁场的功能,做了指南车,建立中国天文、数学的规律,为古今中外自然科学史上
古发明的先锋。他创造占星术、天文仪规,作盖天仪,测定风向以候气象,创建历
法,以定时间与日月在天体运行的标准,同时命大挠作甲子与奇门遁甲之术,建立
天文与宇宙物理理论的学术,他研究医药,作《内经》,作交通工具的舟车,制定
衣服的制度,以及确立建筑、货币,与划分土地,确定地方政治制度等工作。讲到
自然科学,便使我们有无限的感慨,我们要知道,在科学史上,以及科学的学识上,
向来便以天文学为先锋,数学为基本。而我们由老祖宗黄帝手里发明天文与数学以
来,素来在科学史上,被认为是科学的先进,但到了近代和现在,不要说国内高级
学府,没有一个像样的天文系,同时也没有一个真正能够赶得上时代的数学系,致
使我们身为天文、数学的原始先进国家,变成完全外行而无知的落后民族,使我们
面对列祖列宗,真有无地自容之处,更何况对于中国固有,而后来属于道家学术范
围的天文等知识,试问真知道的能有几人?岂不令人兴叹吗!黄帝不但建立了中国
原始科学文化的体系,他同时创造文字,发明正音乐乐律的律吕,制作度、量、衡,
建立政治体制,而且首先设立“史官”的制度。总之,黄帝的功德太多,凡是上古
一切文化文明的好处,根据旧史上记载的观念,统统都归之于黄帝,此所以司马迁
所谓:“黄帝,学者所共术”确有原因的。
我们对于黄帝,除了根据现成的史料,简单地作了上面的介绍以外,且看道家
方面,对于黄帝的传说,更可了解道家的学术思想,是如何秉承上古传统文化的来
源了。道家者言,除了如上述所说,对于黄帝的伟大,备加推崇以外,他们还说黄
帝曾经拜过七十二位老师,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后来又到四川峨嵋。广成子才传他的道,因此便普遍传说黄帝问道于崆峒,得道于
峨嵋。但要记住,由于这个传说,黄帝的功业,是起于黄河平原的东方与北方,而
他的文化学术思想,主要的,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的系统。所谓广成子,是道家共奉
的上古神仙?究竟有无其人,姑且不谈,然而道家人物的名号,也和佛家菩萨的名
号一样,往往名号是代表一种内容的,那么广成子,便是集其中国文化大成的意思,
这与“黄帝,学者所共术”的观念,就不谋而合了。
黄帝自得道以后,活到一百十一岁,共计在位的期间一百年。后来因修道有成,
便在鼎湖白日飞升,上天而做神仙的共祖了。他是乘飞龙而上天的,所以有许多臣
子,都攀住龙须,跟着飞升,也有少数攀不牢的,便在半空中,还坠人间了,因此,
后来便有“攀龙附凤”的术语,用之于君臣风云际会的颂称。我们听了道家传说这
则神话故事式的黄帝史,当然是“碍难置信”。而且司马迁在《史记》上,又明明
记载“帝崩于荆山之阳”,“葬桥山”,就是陕西“桥陵”。可是史书上又说:
“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如果照此一说,对于黄帝的死,又是一个谜了。这些我们都可不管,无论如何,道
家这种传说,向来便是对于功德永垂人间者的尊崇与封号。凡是德在人心,功垂千
古的,他们大多都把他列入神仙范围,因此影响后世儒家对于忠臣孝子,节妇义夫
们的庙祀,乃至传统文化观念所谓“聪明正直,死而为神”的精神,透过这个观念,
我们便可了解道家说黄帝是“鼎湖仙去”,作为天上神仙共祖的说法,是具有无比
的崇敬与仰慕的深情,岂可一律视为谬论吗?
我们由伏羲画卦,讲到神农而至黄帝,已经大体说明上古西北高原的文化系统,
那便是属于《易经》学系的学术思想,由宇宙物理的科学而到哲学的,也正是中国
原始文化的这一系,后世道家学术思想渊源的系统,时代再向下来,便是尧、舜、
禹三代的文化了,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属于《书经》学系,也便是黄河中心流域的
东方与北方的思想系统了。
帝尧,是黄帝的曾孙,生在丹陵,后来迁移到山西太原附近的祁县。十三岁,
便佐帝挚封植,有功而受封在山东的定陶。到了十五岁,复封于河北保定附近的唐
县,所以后世便称唐尧。十六岁,践天子之位于山西的平阳。根据《尚书·尧典》,
帝尧为政的第一政务,就是整理天文与历法,也便是形成后世文化与历史“正朔”
的观念。换言之,帝尧为政的方针,在针对农业社会的基础上,仍然着重于天文、
历法等属于自然科学的建设,用它与人文文化的建设,同时并进的。当时辅助帝尧
行政的,便是他所选拔的虞舜。虞舜辅助帝尧,整理天文、历法,创建礼、乐、文
教、刑政等许多规模与制度,同时又整理自上古以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有关
等要务,相似史书所载的,黄帝许多施政的方针。可是在这个时代,中国有了洪水
之患,所谓“浩浩怀山襄陵”的状况,是惨不忍睹的局面,先后连续约达一、二十
年之久。所谓“怀山”,就是说把高山拥抱在大水的怀里;“襄陵”,是说淹没地
面,至于高原的丘陵地带。这样大,而且持续多年的水灾,给予中国三代以上的灾
祸,它的惨酷,不待言而可知。后来经过夏禹的努力,开山浚川,才将洪水的灾患,
变成全国的河渠水利,于是夏禹的成绩,不但功在当时,而且德及万古,因为真正
中国文化历史,由上古到大禹治水的成功,才算正式奠定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的坚
强基础,有了原始农业经济的成就,才能完成夏、商、周三代确实建立中国文化的
系统。虽然,古代历史的记载,以无上崇敬的笔调,写出尧、舜奠定文治的功勋,
但详细研究尧、舜史迹,以《尚书》的《尧典》、《舜典》做为中心的史料,自然
可以看到都是由于大禹治水的成功,才能完成尧、舜相承文治的大业。所以孔子说:
“禹,吾无间然矣!”他的确够得上如孔子所说的是无话可说的圣人了。讲到大禹
治水,以及中国的水患与水利,顺便提醒一句:中国几千年来帝王时代,首要的大
事,便是对于黄河水患的防治,与长江水利的开发。尤其是黄河水患,在历史上,
小的水灾,至少不出十余年,大的水灾,至多不外三十年,必定会造成黄河下游流
域的中原地带等区域的灾害,历代真正具有救国救民之心,抱有经纶济世之志的学
者,都想继续大禹治水的功业,要完成大禹未奏全功的建设中华民族的大计。宋代
以后,号称儒家有理学家们,属于事功学派的,他们都想在全国的河渠水利上下工
夫,做为实际治平学问的目的。然而河患与水利的开发,毕竟没有完成大禹的志业,
希望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同学,凡做事业,应当效法大禹的精神,真能做到为国家民
族建立一番伟大的事业与功勋。
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因有平定全国的水灾,整治水利的大功德,便受舜的禅
让,继承天子之位于战国时的韩国,就是山西平阳附近的安邑。这便是上古史上有
名公天下的样让时期,也就是尧、舜、禹三代的丰功大德。同时,也自大禹以后,
便形成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开始。由伏羲画卦,经神农、黄帝而到尧、舜以后,
大禹是中国上古建国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非常遗憾,也很不幸的,在民国初年以后,
有些学者,无形中受了外国人有意造成侮辱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念,否认尧、舜、禹
的史迹。认为尧、舜。禹等并无其人其事;尧,是香炉的象征;舜,是蜡烛台;禹
是一个大爬虫,像这样自己对祖先历史文化,自加侮辱的新观念,使我们讲起来,
实在大有“亲者痛而仇者快”的感慨。殊不知中国人的点香用香炉,点烛用蜡烛台,
那是汉、魏以后,随佛教传入印度习惯的转变,三代以上,香炉与蜡烛台,根本没
有发明,我们所看到的香炉与蜡烛台的形式,都是唐、宋以后的形态,甚之,还要
迟一点,怎么可以把尧、舜、禹三个字的象形,硬拉下到千载以后,比做宗教仪式
用的工具呢!现在我们约略讲过《书经》文化系统,尧、舜、禹前后的简介,也就
是说明这个时期的文化源流,都在中原地带,流布在黄河中心流域的东方与北方的
情形,并且便是附带而简要地说明中国上古人文文化建立的系统。
至于大禹如何划分九州,自有《书经》所保留《禹贡篇》等历史资料,我们不
去管它,现在要讲的,是道家学术思想,如何与三代以上的文化接流的问题。大家
都知道,当尧、舜建国初期的大事,首先的工作。除了建设天文、历法等具有如现
代所有科学建国的精神外,同时,对于人文文化的建设,也正如《易经》所谓建立
一种“圣人以神道设教”,类似宗教而富于哲学的规模,后世道家、儒家的“天人
合一”思想,都是由这种历史文化的资料而形成。尤其在大禹治水的阶段,除了
《书经》等属于正史传记的说法,只是列述许多可征可信的史料外,对于怪诞不经
的传说,早被删除,概不采纳,可是在上古的民间相传,后来成为道家与道教的传
述里,便大有不然了。道家从《易经》文化系统的立场,传述大禹治水的成功,因
为他接受上古仙人(隐士)的传授,还得自黄帝所传的河图易学,真正善于运用阴
阳八卦、五行、干支等天文、物理的学问,才能治平了亘古以来的水患,所以认为
大禹的事功成就,也便是道家正统学术精神的结晶,他们相信千古疑书的《山海经》,
而且也推崇《山海经》上所记载,山林川泽的神异怪物,确是具有神圣的神秘东西,
这些半类妖魔鬼怪的事物,都被大禹的道力所降伏,而且听命于他,被他所用,因
此他才能奏此大功。总之,道家认为大禹的成功,“此乃天授也”。到了道家的学
术,再转变而落到道教的手里,那就更不同了,道教除了全盘接受道家对于大禹的
说法以外,认为他即是继承天命的圣人,同时,也是黄帝以来先圣流传下来,所有
神仙法术的继承人。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因为擅长符箓等法术,他能遣使六丁、六
甲等天上神将,他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凡是一切极尽神秘、怪诞、荒谬的能事,
也都一齐套在大禹的头上,因此而形成大禹与道家、道教的因缘,特别深厚。这便
是说明春秋、战国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路线,是上接伏羲、黄帝以后,《易经》
文化系统,与《书经》文化系统,融会有关的渊源。
其实,自大禹治水之后,使夏代后裔,延续天下的治权,达四百余年之久的文
化,那便是夏代以真正农业立国的文化。因为他是秉承上古以天文、历法等原始宇
宙的学术思想,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变换的物理原则,配合农业社会的人文
文化,因此而形成夏代的文化精神,是崇尚朴素笃实的本质,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
“夏尚忠”的文化精神。到了成汤革命,灭掉夏朝末代的暴君桀以后,建立商汤六
百余年的文化,一变夏代文化朴实的形态,偏向于天道的观念,走入“以神道设教”,
类似宗教的精神,因此便形成殷商时期,历史上有名的“殷尚鬼”,崇信鬼神意志
的文化精神。这个属于《书经》文化系统,一变再变,一直到了西周文王兴于陕西,
他承继西北高原传统,赐经》文化的系统,参酌古今之宜,演扬易学而成《周易》
一书的基本学术思想以且;再经过他的儿子周武王的革命成功,周公旦的扩充《易
经》学系思想,融会三代以来人文文化,与部分承继殷商天道鬼神等的思想,才得
完成周代礼、乐、文教、刑政等人文文明的大系。换言之,到了周代,才算是综合
上古以来,所有文化的大成,是后来为孔子所赞颂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文
化精神。因此,我们可以在《易经》、《书经》以外,看到《礼记》、《春秋》中
许多属于《易经》学系,也就是后来儒道两家共同宗奉的学问,如《礼记·月令》
等——春秋工制、月令、历法,与灾异、天象示变等的观念,有关于《易经》象数
的学术思想。
但是,我们这里所谓的周代文化,是专指中央天子的周朝文明而言,后来在春
秋、战国时期,是属于鲁国文化的系统。如果研究诸侯各国的文化学术思想,那就
各有异同,并不一致,彼此之间,都自保留有他祖先氏族传承的文化精神。例如,
神农的后裔,封在河南的焦城。黄帝的后裔,封在山东济南附近的祝(长清县)。
帝尧的后裔,封在河北的蓟(就是清代的直隶顺天府的大兴县)。帝舜的后裔,封
在河南开封附近的陈(陈州)。大禹的后裔,封在开封附近的杞。殷商后裔的贤人
微子,受封在宋。另一殷商后裔的贤人箕子,因献洪范而被尊为不臣之敬,受封于
朝鲜。这些诸侯的分封就国,都是上古与三代的后嗣,并非一律都是周室的功臣,
而受到分封的爵赏。这是周朝文、武、周公的德政,也便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精
神,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伟大的文化思想。其次,周室所分封功臣,从其师尚
父(太公吕望)为首,封于齐,周公封于鲁等等,所谓“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同
姓者四十余人。”这样便是周代分封诸侯而建国的“封建”局面,大有不同于欧洲
上古的“封建”制度,如果把东西两方“封建”不同的观念,混为一谈,必须要加
甄辨。而且我们不要忘记,由周初分封建国,直到春秋战国的七八百年间,中华民
族的文字、言语,并未统一,诸侯各国的文化学术,也各自保有他的传统,等于我
们几千年的文化,虽然国家一统,而各地方的风俗、习惯、方言,在其同中也各有
其异。所谓“书同文,车同轨”的混同局面,在秦、汉之间,才得正式完成。
因此我们读周、秦之际的诸子百家之言,凡有关于道家学术思想的典籍,大多
都如司马迁所谓:“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便是因为方言的不同,文学
的格调没有统一,所以便被秦、汉以且自称为儒家的文人,一笔勾销,认为不值一
顾了。其实,道家的学术思想,是偏向于自然科学理论的成分居多,不像儒家的学
说,是偏向于人文思想的成分为主。凡是近于自然科学的著作,必然缺乏文学修辞
优美的情调,有关人文学术的,无论如何浅薄,它与文学毕竟不可划分。道家“方
士”学术思想,以及诸子百家有关于原始科学理论的学说,就在这个原因之下,被
断送埋没在“异端”的学术罪状之中,达两千余年之久,我们只要留心历史文化的
史料,这个问题,就会容易明白。例如比孔子还早一点的管子,在现在所流传他的
著作之中,不论真假的成分有多少,即使认为十分可靠的几篇,仔细读来,仍然不
同于鲁国文学的笔调,这是代表齐国人文学术思想的一部书,犹如《晏子春秋》一
样,都具有齐国文学的笔调,在另一方面,司马迁说齐民“阔达多匿知”,庄子在
《逍遥游》上,也提到齐国的学术思想中有一本怪书,叫做《齐谐》,他又自加一
句注解说:“齐谐者,志怪者也。”换言之,《齐谐》这本书,是齐国人专门集记
希奇古怪的奇谭。由此可见齐民,阔达多匿知”的地方性,是由来如此,因此后来
中国文化,用来批判不经之谈的评语,便有“齐东野语”的名辞了。其次,例如
《墨子》一部书,因为墨翟本人,生活长大在宋国,他受宋国的学术思想影响最深,
所以他有类同宗教信仰的崇尚“天志”,而同时又相信鬼神的权能,这些便是受到
宋国传统,殷人尚鬼、信天、文化等思想影响的关系。至于他有苦节劳形、摩顶放
踵以利天下的学说与作风,那是继承夏代大禹的精神,可能也有受到宋国的邻封,
夏禹之后杞国思想的感染。当然,我说这些,都是十分可能,而且是有理路可寻的
事,并非就是定案,因为生在两千余年后的今天,高推古代的情形,时间、空间的
环境迁变,绝对已非当时的面目,虽然大家采用书本的资料作考证,也是不免出于
臆测。“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不能完全作为肯定的理由,至于曾子、子思、
孟子、荀卿一系列的思想,当然是孔门以后的鲁国文化,与鲁国文学的正统。其他
如老、庄,是南方楚国文化的情调。兵家著作如孙、吴兵法,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传
统学术思想,与齐国文学的进步与升华。另如纵横家、法家、名家等学,大多都是
秦、晋之间后起的思想,司马迁所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
皆三晋之人也。”杂家的学术思想,与秦、晋、齐、楚有关,也可以说,便是秦、
晋、齐、楚学术思想杂集的回旋。阴阳家言,当然就是燕、齐“方士”学术的源流。
我们了解了这个春秋、战国文化学术的大势以后,对于其中如何形成为中国文化主
流的儒家,姑且另作讲说。其余如阴阳、兵、农、医、老、庄、杨朱、墨子、名、
法、纵横、杂家等,综错交罗,互相为用,便成为战国到秦、汉以前,统统归入道
家学术思想的范围了。
我们讲述道家的文化学术思想,不厌其烦由周、秦以前,再向上溯,大而言之,
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的传统渊源,以及追溯道家文化思想,实为源远流长的主旨;
小而言之,也便是说明周、秦以前,儒、道本不分家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就是说
明道家的文化学术,乃是继承夏、商、周三代以上,中华民族发源于西北高原的
《易经》文化学系。至于战国前后,变成南方楚国文化的老、庄思想,是其余波的
流荡而已。自孔子一系的儒家文化学术,是传承三代以下,起于中原与东方、北方
的《书经》文化学系,到了战国;秦、汉以前,便成为鲁国文化,孔、孟思想的中
心,所谓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传统。总之,用于人文社会,有关
礼、乐、文教、刑政的学术,儒家《书经》文化系统,犹如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
正规军。用于因应时变,藉以拨乱反正的,道家《易经》文化系统,才是出奇制胜
的奇兵,这也便是中国文化历史上有名的“外示儒术,内用黄老”君师之道扼要的
说明。
- 上一篇:第七节方士的学术与道家
- 下一篇:第八节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