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集释卷第四
作者:晏子 (春秋) 收藏

 

  内篇问下第四

    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一〕:“吾欲观于转附、朝舞〔二〕,遵海而南〔三〕,至于琅玡〔四〕,寡人何修,则夫先王之游〔五〕?”晏子再拜曰〔六〕:“ 善哉!君之问也。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七〕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八〕,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九〕。夏谚曰〔一十〕:‘吾君不游〔一一〕,我曷以休〔一二〕?吾君不豫,我曷以助〔一三〕?一游一豫〔一四〕,为诸侯度。’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粮食〔一五〕,贫苦不补〔一六〕,劳者不息。夫从南历时而不反谓之流,从下而不反谓之连〔一七〕,从兽而不归谓之荒,从乐而不归谓之亡〔一八〕。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一九〕,荒亡之行〔二十〕。”公曰:“善。”命吏计公掌之粟〔二一〕,藉长幼贫氓之数。吏所委发廪出粟,以予贫民者三千钟〔二二〕,公所身见癃老者七十人〔二三〕,振赡之,然后归也〔二四〕。
〔一〕 孙星衍云:“管子戒篇作‘ 桓公将东游,问于管仲’。”◎苏舆云:“管子载‘桓公将东游’云云,管仲之对,亦略有同晏子处。孟子述之宣王,以为景公事,自系属实,则不得援管子例此。疑桓公先将为此游,景公欲效之,而晏子亦遂本管仲之意以对耳。”

〔二〕 孙星衍云:“管子作‘我游犹轴转斛’,尹知章注:‘言我之游,必有所济,犹轴之转载斛石。’孟子作‘转附朝□’,赵岐注:‘转附、朝□,皆山名也。’星衍谓:当从管子。赵岐以为山名,盖因下琅邪推知之,齐实无此山也。犹轴转斛,盖欲如轴舻转载斛石,是时齐海运,故景公欲浮舟而南。观孟子‘从流下’‘从流上’,益信。”◎刘师培校补云:“寰宇记二十引作‘吾欲游转附朝舞,循海而南’ ,册府元龟二百四十二亦引作‘游’。”

〔三〕 孙星衍云:“‘遵’,一本作‘尊’。”◎王念孙云:“案治要载此文本作‘吾欲循海而南,至于琅邪,’续汉书郡国志注亦云‘齐景公曰吾循海而南’。今本‘吾欲’下有‘观于转附朝舞’ 六字,‘循海’作‘尊海’,皆后人以孟子改之。”◎ 则虞案:子汇本、杨本、凌本“遵”作“尊”。

〔四〕 孙星衍云:“‘至’,孟子作‘放’,‘琅’一本作‘琅’,非。‘玡’当从孟子作‘邪’,赵岐注:‘齐东境上邑也。’”◎则虞案:治要作“耶”。

〔五〕 孙星衍云:“‘则’,孟子作‘比’。”◎苏舆云:“治要‘则’上有‘以’字, ‘游’下有‘也’字。”◎刘师培补释云:“
案‘修’当作‘循’(如贾子新书过秦‘循行’,史记秦始皇本纪作‘修’,春秋繁露楚庄王篇‘弗修规矩’,‘修’为‘循’之误,是也)。 ‘循则’者,与‘效法’之义同,‘寡人何循 则夫先王之游’,九字为句,犹言‘于先王之游,何所遵从效则’也。孟子梁惠王篇作‘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修’亦‘循’字之误,‘吾何循’者,犹言 ‘吾何遵依’也。惟彼析‘循’与‘比’为二语,此则 ‘循则’联文。”

〔六〕 则虞案:治要无“再拜”以下九字。

〔七〕 孙星衍云:“‘之’,孟子作‘适’,尔雅释诂:‘适,之,往也。’”◎刘师培校补云:“治要及元龟引‘闻’作‘婴闻之’,当据补。通典礼十五引晏子对景公,亦作‘适诸侯曰巡狩’,盖本孟子。”◎则虞案:指海本作“婴闻之”。

〔八〕 孙星衍云:“管子作‘春出厚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

〔九〕 孙星衍云:“‘实’,孟子作‘敛’,管子作‘秋出补人之不足者谓之夕’。”

〔一十〕王念孙云:“案治要本作‘ 夏语曰’,今本‘语’作‘谚’,亦后人以孟子改之。 ”◎则虞案:指海本改作“夏语”。

〔一一〕孙星衍云:“‘君’,孟子作‘王’。”

〔一二〕孙星衍云:“我曷’,孟子作‘吾何’。”

〔一三〕刘师培校补云:“文选东京赋注引‘君’并作‘王’(易序卦疏载郑注引孟子‘王 ’并作‘君’),‘我’并作‘吾’,元龟‘
曷’并作‘何’。”

〔一四〕则虞案:治要“一”并作“ 壹”。

〔一五〕洪颐烜云:“‘量食’者,量限其食也。今本作‘粮’,后人据孟子改。”◎黄以周曰:“‘粮’,元刻 作‘量’ 。”◎苏舆云:“治要作‘师行而贫苦不补’,无‘粮食’二字。”◎刘师培校补云:“元龟作‘粮食’,管子戒篇作‘夫师行而粮食其民者谓之亡’,字亦作‘粮 ’。”◎则虞案:绵眇阁本、吴勉学本作“粮”。

〔一六〕孙星衍云:“‘苦’当为‘ 者’,孟子作‘饥者弗食’。”◎刘师培校补云:“‘ 补’疑‘哺’假(吕氏春秋介立篇‘见而下壶餐而哺之 ’,汉书高纪‘吕后因哺之’,‘哺’与‘食’同),以食食人曰哺,即孟子之‘食’也。元龟‘苦’作‘者 ’,义较长。”

〔一七〕王念孙云:“治要‘从下’ 下亦有‘历时’二字。案‘南’字义不可通,乃‘高’ 字之误,‘高’与‘下’正相对。孟子作‘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赵注:‘浮水而下,乐而忘反谓之流;连者引也,使人徒引舟船上行而忘反以为乐,故谓之连’。据孟子及赵注,则此文当云 ‘从高历时而不反谓之连,从下而不反谓之流’。今以从高为流,从下为连,与孟子相反,未知孰是。)上,亦高也(见说文)。治要正作‘从高’。”◎刘师培校补云:“元龟‘南’作‘而’,‘下’作‘不’,均系讹字。惟下句亦有‘历时’二字,与治要同,此挩。” ◎则虞案:指海本改作“高历”,“从下”二字下又添 “历时”二字。

〔一八〕孙星衍云:“管子作‘夫师行而粮食其民者谓之亡,从乐而不反者谓之荒’。孟子作‘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苏舆云:“治要作‘
忘归’。”◎则虞案:元龟同治要。

〔一九〕孙星衍云:“管子作‘先王有游夕之乐’。孟子‘游’亦作‘乐’。”

〔二十〕苏舆云:“治要句上有‘无 ’字。”◎则虞案:元龟同。

〔二一〕王引之云:“‘掌’字义不可通,当为‘禀’字之误。‘禀’,古‘廪’字也,下文‘发廪出粟’,是其证。隶书‘掌’或作‘
●’,与‘禀’字略相似,故诸书 ‘禀’字或误为‘掌’,说见管子轻重甲篇‘一掌’下。”◎苏舆云:“治要作‘令吏出粟以与贫者三千钟’ ,无‘公掌’云云十六字。”◎则虞案:指海本改作“ 公禀”。

〔二二〕王念孙云:“案‘民’字后人所加,‘贫者’与‘癃老者’对文,则不当有‘民’ 字明矣。治要无‘民’字。”◎则虞案:元刻作“贫氓 ”,吴怀保本作“贫民”,指海本删“民”字。

〔二三〕孙星衍云:“一本无‘老’ 字。说文:‘癃,罢病也’。”◎苏舆云:“治要无‘ 癃’字。”刘师培校补云:“黄本‘身’作‘
自’,元龟作‘身见名老者十七人 ’。”

〔二四〕苏舆云:“治要无‘振赡之 ’三字,无‘也’字。”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
  景公问于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一〕,食味方丈〔二〕,好色无别〔三〕,辟若此,何以能率诸侯以朝天子乎?”晏子对曰:“昔吾先君桓公,变俗以政,下贤以身。管仲,君之贼者也〔四〕,知其能足以安国济功〔五〕,故迎之于鲁郊,自御,礼之于庙。异日,君过于康庄〔六〕,闻宁戚歌,止车而听之,则贤人之风也〔七〕,举以为大田。先君见贤不留,使能不怠,是以内政则民怀之〔八〕,征伐则诸侯畏之〔九〕。今君闻先君之过,而不能明其大节〔一十〕,桓公之霸也,君奚疑焉?”
〔一〕 则虞案:“善”字恐衍。

〔二〕 则虞案:孟子尽心“食前方丈”,赵注:“极五味之馔,食列于前方一丈。”

〔三〕 孙星衍云:“读如‘僻’。 ”◎刘师培校补云:“公羊庄二十年传,何休解诂云: ‘齐侯亦淫诸姑姊妹不嫁者七人’,疏云:‘
晏子春秋文。案彼齐景公问晏子曰:“吾先君桓公淫女公子不嫁者九人,而得为贤君何? ”又此解为七人者,彼此其有误矣。’据彼疏,似‘淫女公子’九字即此句以下挩文;所引‘而得’六字,或系约引此下之文也。”◎则虞案:“好色无别”句,即言桓公内宠之盛也;“辟”字从下句读,“辟”通“僻 ”,“僻若此”,犹言僻德若是也。

〔四〕 王念孙云:“案‘贼’,害也。管仲射桓公中钩,故曰‘君之贼’。‘贼’下不当有‘者’字,僖三十三年左传‘管敬仲,桓之贼也’,亦无‘者’字。下篇‘又焉可逮桓公之后者乎’,亦衍 ‘者’字。上文‘可以逮先君桓公之后乎’,无‘者’ 字,治要亦无。”◎则虞案:指海本删“者”字。

〔五〕 孙星衍云:“尔雅释言:‘ 济,成也。’”

〔六〕 孙星衍云:“尔雅释宫:‘ 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

〔七〕 孙星衍云:“‘风’读如‘ 讽’。”◎俞樾云:“案‘风’者,声也。风之所至必有声,故文六年左传曰‘树之风声’,因而古人即谓声为风。管子宙合篇‘君失音则风律必流’,‘风律’,即‘
声律’也。轻重己篇 ‘ 吹埙篪之风’,犹言‘埙篪之声’也。淮南原道篇‘结激楚之遗风’,高注曰‘遗风犹遗声’,得其义矣。此云‘
贤人之风’,犹‘贤人之声’也。孙云‘读如讽’,非。”则虞案:北堂书钞一百四十一卷引“宁戚欲于齐桓公,困穷饭牛于郭门之外,望见桓公,乃击辕而歌,桓公悯而异之,命后车载之”,恐即此处之文,与今本异。

〔八〕 则虞案:“内”下疑脱“安其”二字,此与第八章“百姓内安其政”义同。

〔九〕 孙星衍云:“‘怠’、‘怀 ’、‘畏’为韵。”

〔一十〕刘师培云:“黄本无‘其’ 字。”


    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一〕
  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二〕,一匡天下。今吾从车千乘,可以逮先君桓公之后乎?”晏子对曰:“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左有鲍叔,右有仲父。〔三〕今君左为倡,右为优,谗人在前,谀人在后,又焉可逮桓公之后者乎〔四〕?”
〔一〕 则虞案:元本无“问”字,顾校增。

〔二〕 孙星衍云:“尔雅释诂:‘ 会,合也。’管子幼官篇有九会诸侯之令。”

〔三〕 孙星衍云:“‘下’、‘父 ’为韵。”

〔四〕 孙星衍云:“‘优’、‘后 ’为韵。”◎苏舆云:“治要‘
桓公’上有‘先君’二字,无‘者 ’字,‘者’字乃衍文,说见前。”


    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第四
  景公问晏子曰〔一〕:“廉政而长久〔二〕,其行何也〔三〕?”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四〕,其浊无不雩途〔五〕,其清无不洒除〔六〕,是以长久也。”公曰:“廉政而遫亡〔七〕,其行何也?”对曰:“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遫亡也。”
〔一〕 则虞案:文选运命论注引有 “曰”字,当据补。

〔二〕 王念孙云:“案‘政’与‘ 正’同。文选运命论注引作‘廉正’(史记循吏传:‘ 坚直廉正’)。”◎俞樾云:“案‘廉’字义不可通,疑当作‘秉’,说文秝部:‘兼,持二禾;秉,持一禾。’‘秉’与‘兼’形相似,‘秉’误为‘兼’,又误为‘廉’耳。尔雅释诂曰:‘秉,执也。’‘秉政’,犹言‘执政’,景公问晏子人臣执政而能长久,其所行何若,‘秉’误为‘廉’,则义不可通矣。下文曰‘廉政而遫亡,其行何也’,误同。”◎苏舆云:“王说是。晏子下以水石为喻,正晰廉政之人性有不同处;水以柔为性, 犹之人有廉政之质,而出之以和平,故智能驭物,而物乐为驭,所谓柔弱处上也。石以刚为性,犹之人有廉政之质,而复以坚彊行之,故随在忤物,所谓彊自取柱也。此长久遫亡之分,论人性也。俞以为‘秉政’,失之。”◎则虞案:艺文类聚八、白帖六、御览五十九引皆作“景公问廉政”。

〔三〕 孙星衍云:“艺文类聚、白帖作‘何如’。”

〔四〕 于鬯云:“‘清清’为叠字形容之辞,非水色清浊之清也。故下文‘其浊’‘其清 ’并举,否则既曰清,不得复言其浊矣。下文云:‘石乎落落。’‘清清’之形容水貌,犹‘落落’之形容石貌也,盖近之。”◎则虞案:选注夺一“清”字。

〔五〕 则虞案:子汇本、杨本“无不”互倒,指海本误作“云途”。

〔六〕 则虞案:艺文类聚八、白帖六引作“其浊无不涂,其清无不洒”。文选运命论注引作“其浊无不采涂,其清无不洒除”。御览五十九引作 “其浊无不涂,其清无不扫”。涂者,孙星衍云:“说文:‘污涂也。’‘雩途’即‘污涂’,谓涂塈。‘洒 ’,洗渫也。‘途’‘除’为韵。”洪颐烜云:‘匡谬正俗古文‘采’字多作‘采’,礼记学记‘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故曰‘无不采涂’。”

〔七〕 孙星衍云:“说文‘速’籀文从‘欶’。”


    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第五〔一〕
  景公问晏子曰:“请问为臣之道〔二〕。”晏子对曰〔三〕:“
见善必通,不私其利,庆善而不有其名〔四〕;称身居位,不为苟进;称事授禄〔五〕,不为苟得;体贵侧贱〔六〕不逆其伦,君贤不肖,不乱其序;肥利之地,不为私邑〔七〕,贤质之士,不为私臣〔八〕;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九〕,而不伐其功。此臣之道也〔一十〕。”
〔一〕 则虞案:杨本缺此章。

〔二〕 则虞案:治要此章属问上,无“为”“之”字。

〔三〕 则虞案:治要无“晏子”二字。

〔四〕 王念孙云:“案‘庆’字于义无取,‘庆’本作‘荐’,‘
不有其名’,谓不以荐善自居也。隶书‘荐’字或作‘●’,形与‘
庆’相似而误(说见管子君臣篇)。治要正作‘荐善’。”◎则虞案:指海本已改作“荐 ”。

〔五〕 苏舆云:“治要‘授’作‘ 受’,拾补亦作‘受’,旁注:‘“授”字。’禄由君授,与臣无涉,作‘受’是。”◎则虞案:指海本已改作“受”。

〔六〕 则虞案:“侧”同“厕”,列也。“体贵侧贱”,谓分序尊卑。

〔七〕 苏舆云:“肥,饶裕也(本易遯释文)。利宜奉公,故饶利之地,不以自私。”

〔八〕 则虞案:治要无“体贵侧贱 ”至“不为私臣”等句。

〔九〕 苏舆云:“治要‘民’作‘ 人’”◎则虞案:亦无二“所”字。

〔一十〕则虞案:治要无“之”字。


    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彊为上第六〔一〕

  景公问晏子曰:“人性有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曰:“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二〕。’之者其人也〔三〕。故诸侯并立,善而不怠者为长〔四〕;列士并学,终善者为师〔五〕。”

〔一〕 则虞案:目录“勉彊”作“ 彊勉”,杨本缺此章。

〔二〕 孙星衍云:“小雅车辖之诗。”

〔三〕 孙星衍云:“未详。‘之’ 或言‘往’。”◎卢文弨云:“
下‘止’字衍。案今诗作‘景行行止’,而古来所引每作‘行之’王伯,厚诗考引史记孔子世家作‘行之’,今史记改作‘行止’矣。礼记表记释文又云‘行止’,诗作‘行之’,又互异也。此书必本作‘
行之’,后人以今诗‘止’字注其旁,遂误入正文耳。”◎王念孙云:“案卢说是矣,而未尽也。此文本作‘诗云“高山仰之,景行行之”(郑笺孔疏皆作“仰之”“行之”,释文作“仰止”,云或作“仰之”。唐石经依释文),‘乡者其人也’,‘乡 ’读‘南乡’‘北乡’之‘乡’,‘乡者’,谓乡道而行者也。表记引此诗而申言之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即此所云‘乡者其人也’。故下文云:‘ 列士并学,终善者为师。’乡道不已,斯谓之终善者矣。淮南说山篇曰:‘
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乡者其人也。’语即本于晏子。(史记亦曰:‘诗有之:“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虽不能至, 然心乡往之。’三王世家载武帝制又曰:‘高山仰之,景行向之。朕甚慕焉。’列女传贤明传曰:‘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当常向为其善也。’)若今本晏子,则两‘之’字仅存其一,又脱去‘乡’字矣。”◎ 于鬯云:“‘之’‘止’二字,古本通用。即读‘止’ 为‘之’,亦无不可,要以为误字,从简捷耳。惟卢以下‘止’字为衍,王依之而又据淮南子说山训于‘者’ 字上补一‘乡’字,云此文本作‘诗云“
高山仰之,景行行之”,乡者其人也’,则殆不然。此文但两‘止’字作‘之’,更无衍字,亦无脱字。“之”者,即复举‘仰之’‘行之’两 ‘之’字而言也。‘之者,其人也’,以‘其人’释两 ‘之’者,若谓诗之意曰高山仰其人,景行行其人耳,文自晓白。故下文云:‘诸侯并立,善而不怠者为长;列士并学,终善者为师。’诸侯为长,必为众诸侯仰之行之,列士为师,亦必为众列士仰之行之,所谓‘其人 ’也。若作‘乡者其人’,义转不憭。盖说山训当有误,以晏子之文正彼转可;不合取彼正此也。孙星衍音义云‘之’或言‘往’,‘往’即‘乡’义,亦不可解。 ”◎刘师培补释云:“案‘行止’之‘止’,不必改为 ‘之’,而‘之者其人’之‘之’,亦不必改为‘乡’ 。尔雅云:‘之,往也。’(释诂)诗硕鼠(‘谁之永号’)桑柔(‘既之阴女’)诸篇,郑笺均训‘之’为 ‘往’。又小尔雅云:‘之,适也。’(广诂)法言五百篇‘则载而恶乎之’,‘之’字亦当训‘往’,‘往 ’、‘乡’二字取义相同。‘之者其人’,犹言‘往者其人’也。‘之’即乡道之义,与论语子罕篇‘进,吾往也’义同,不必易‘之’为‘乡’也。”

〔四〕 孙星衍云:“读如令长。” ◎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衍“
长”字,绵眇阁本不衍。

〔五〕 苏时学云:“此语亦见谏上第十六,盖古语。”


    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第七〔一〕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晏子对曰〔二〕:“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三〕,行此两者而已矣。”
〔一〕 则虞案:治要引此在问下篇。

〔二〕 则虞案:治要无“晏子”二字

〔三〕 孙星衍云:“中听,听狱得中也。”


    景公问国如何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
  景公问晏子曰:“国如何则可谓安矣?”晏子对曰:“下无讳言,官无怨治〔一〕;通人不华〔二〕,穷民不怨;喜乐无羡赏,忿怒无羡刑;上有礼于士,下有恩于民;地博不兼小,兵彊不劫弱;百姓内安其政,外归其义:可谓安矣〔三〕。”
〔一〕 文廷式云:“此文疑当作‘ 官无讳言,下无怨治’。老子曰‘国多忌讳而民弥贫’ ,‘讳言’自当指在官者言之。又下文晏子对吴王曰‘ 民无怨治’,‘怨治’自当属在下者言之。传者误易耳(杂篇有‘民无讳言’语,对君上好善言之,盖臣民通称也)。”◎刘师培补释云:“‘怨’亦读为‘宛’字,与‘蕴’同。 犹言‘无郁积不通之治’也。下文‘穷民无怨’,犹言‘穷民无所郁结 ’也。下节‘
民无怨治’‘民多怨治’亦然,两 ‘民’字疑当作‘官’。本书‘蕴’多作‘怨’,如谏上篇‘外无怨治’,王已读为‘蕴’,杂下‘怨利生孽 ’,左传昭十年作‘蕴’,均其证也。”

〔二〕 刘师培补释云:“黄本‘通 ’作‘道’,上方校语云:‘或作“通”。’”

〔三〕 陶鸿庆云:“‘外归其义’ 上当有‘诸侯’二字,本书以‘
诸侯’‘百姓’对文者多矣。‘百姓内安其政’,承上‘上有礼于士,下有恩于民’而言;‘诸侯外归其义’,承上‘地博不兼小,兵彊不劫弱 ’而言。问上第五章云:‘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义与此同。”


    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
  景公问晏子曰:“当今之时,诸侯孰危?”晏子对曰:“莒其先亡乎〔一〕!”公曰:“何故〔二〕?” 对曰:“地侵于齐,货竭于晋〔三〕,是以亡也。”
〔一〕 则虞案:说苑无“先”字。

〔二〕 则虞案:说苑权谋篇“何” 作“奚”。

〔三〕 苏舆云:“‘竭’旧刻作‘ 谒’,盖形近而误。拾补作‘竭’,旁注‘谒’,云: ‘从说苑权谋篇改。’浙局本从卢校改‘竭’,今从之(音义亦作‘竭’,云一本作‘谒’)。”◎则虞案: “晋”上元刻本、活字本空两格,黄本、吴勉学本“竭 ”亦作“谒”。


    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第十〔一〕
  晏子聘于吴,吴王曰:“子大夫以君命辱在敝邑之地〔二〕,施贶寡人〔三〕,寡人受贶矣,愿有私问焉。”晏子巡遁而对曰〔四〕:“婴,北方之贱臣也,得奉君命,以趋于末朝〔五〕,恐辞令不审,讥于下吏,惧不知所以对者。”吴王曰:“寡人闻夫子久矣,今乃得见,愿终其问。”晏子避席对曰:“敬受命矣。”吴王曰:“国如何则可处,如何则可去也?”晏子对曰: “婴闻之,亲疏得处其伦,大臣得尽其忠,民无怨治,国无虐刑,则可处矣。是以君子怀不逆之君〔六〕,居治国之位。亲疏不得居其伦,大臣不得尽其忠,民多怨治,国有虐刑,则可去矣。是以君子不怀暴君之禄,不处乱国之位。”
〔一〕 则虞案:杨本缺此章。

〔二〕 刘师培补释云:“‘之地’ 二字衍文也。‘地’为‘施’之误字,后人并存之,因于‘地’上增‘之’字,实则左传诸书,凡称‘弊邑’ ,无有复言‘之地’二字者,下晏子聘鲁节‘辱临敝邑 ’亦无‘之地’二字。”◎则虞案:元明本“敝”皆作 “弊”。

〔三〕 孙星衍云:“诗传:‘贶,赐也。’当为‘况’。”

〔四〕 孙星衍云:“说文:‘巡,视行貌;遁,迁也。’汉书平当传赞‘逡遁有耻’,师古曰:‘“遁”与“循”同。’刊谬正俗曰:‘贾谊过秦论“九国之师,遁□而不敢进”,“遁”者,盖取“ 循”声以为“逡”字。’◎卢文弨云:“‘□’当作‘ 逡’,下文正作‘
逡’。”黄以周曰:“元刻作‘逡遁’。”◎则虞案:非是。元刻本、活字本皆作“巡遁 ”。

〔五〕 黄以周云:“卢校作‘本朝 ’。按‘末朝’谦词,犹下文云‘下吏’,似非误。”

〔六〕 则虞案:以下句“不怀暴君之禄”句例之,此句似有讹夺。


    吴王问保威彊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第十一〔一〕
  晏子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彊勿失之道若何?”晏子对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二〕;彊不暴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三〕;不以威彊退人之君,〔四〕不以众彊兼人之地;其用法,为时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为众屏患,故民不疾其劳:此长保威彊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五〕!”吴王忿然作色,不说〔六〕。晏子曰:“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七〕,请辞而行。”遂不复见。
〔一〕 则虞案:杨本缺此章。

〔二〕 苏舆云:“‘施’言施惠,谓庆赏也。”

〔三〕 孙星衍云:“‘贱’、‘进 ’、‘平’为韵。”

〔四〕 俞樾云:“按‘退人之君’ ,义不可通,‘退’疑‘□’字之误,若吴人藩卫侯之舍,是以威彊□人之君矣,故晏子以为讽也。”◎孙诒让云:“‘退’当为‘迓’,形近而误。‘迓’读为‘ 彊御’之‘御’,书牧誓‘弗迓克奔’,史记周本纪‘ 弗迓’作‘不御’,集解引郑注云:‘御,彊御,谓彊暴也。’不彊御人之君,不强兼人之地,皆言不侵灭人国也。”◎刘师培补释云:“‘退’当如字,下‘彊’ 字当作‘疆’,与问上篇‘众彊’同。‘不以威强退人之君’,言不以威力抑人之君也(说文:‘退,却也。 ”广雅释诂云:‘
退,减也。’‘退人之君’,犹言使人之君出己下也)。‘众疆’,犹言‘广土’,言不恃土地之广以并他人之国也。‘威强’与‘众疆’对文。”◎于省吾云:“按俞说非是。‘退’乃‘敦’之借字,金文作‘●’,‘敦’训‘迫’乃通诂。”◎则虞案:刘说是。

〔五〕 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脱 “失”字,吴勉学本、子汇本均有“失”字。

〔六〕 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衍 “曰”字。

〔七〕 孙星衍云:“‘锧’当为‘ 质’,玉篇:‘锧,铁锧砧,章溢切。’古今韵会:‘ 锧,通作“质”。’”

    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一〕
  晏子使鲁,见昭公,昭公说曰:“天下以子大夫语寡人者众矣,今得见而羡乎所闻〔二〕,请私而无为罪。寡人闻大国之君,盖回曲之君也〔三〕,曷为以子大夫之行,事回曲之君乎?”晏子逡循对曰〔四〕:“婴不肖,婴之族又不若婴,待婴而祀先者五百家,故婴不敢择君。”晏子出,昭公语人曰:“晏子,仁人也。反亡君,安危国,而不私利焉〔五〕;僇崔杼之尸,灭贼乱之徒,不获名焉〔六〕;使齐外无诸侯之忧,内无国家之患,不伐功焉;鍖然不满〔七〕,退讬于族〔八〕,晏子可谓仁人矣。”
〔一〕 则虞案:元本、活字本“族 ”皆讹作“秩”。

〔二〕 则虞案:“羡”,溢也。谓溢所传闻者之上。

〔三〕 苏舆云:“广雅释诂云:‘ 回,莅也。’‘回曲’,犹言‘
莅曲’。”

〔四〕 孙星衍云:“尔雅释言:‘ 逡,退也。’汉书万章传:‘逡循甚惧。’”

〔五〕 则虞案:晏子无反亡君之事,此处有误。张纯一以“反”为“哭”字之讹,可存参。

〔六〕 则虞案:黄本“获”作“得 ”。

〔七〕 孙星衍云:“玉篇:‘鍖,丑甚切。’此当为‘●然’之假音。”◎俞樾云:“案 ‘鍖’当为‘歁’,说文欠部:‘歁,食不满,从“欠 ”、“甚”声。’是‘歁’之本义为食不满,引申之,凡不满者皆得言歁。故曰‘歁然不满’。”

〔八〕 苏舆云:“言谦退而讬于族以为辞也。”


    鲁昭公问鲁一国迷何也晏子对以化为一心第十三
  晏子聘于鲁,鲁昭公问焉〔一〕:“吾闻之,莫三人而迷〔二〕,今吾以鲁一国迷虑之,不免于乱〔三〕,何也?”晏子对曰:“君之所尊举而富贵,入所以与图身,出所与图国〔四〕,及左右逼迩,〔五〕皆同于君之心者也。犒鲁国化而为一心〔六〕,曾无与二〔七〕,其何暇有三〔八〕?夫逼迩于君之侧者,距本朝之势〔九〕,国之所以治也〔十〕;左右谗谀,相与塞善,行之所以衰也;士者持禄,游者养交〔一一〕,身之所以危也〔一二〕。诗曰:‘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趋之〔一三〕。’此言古者圣王明君之使以善也〔一四〕。故外知事之情,而内得心之诚〔一五〕,是以不迷也。”
〔一〕 苏舆云:“下疑有‘曰’字,或‘焉’为‘曰’之讹。”◎则虞案:韩非内储说上作“晏婴子聘鲁,哀公问曰”。哀公立,晏子已死,作 “昭公”者是。

〔二〕 孙星衍云:“韩非作‘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一曰‘晏婴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注:‘举事不与三人谋,必知迷惑。’”

〔三〕 卢文弨云:“‘迷’字衍,当从韩非内储说上删。”◎王念孙云:“既言‘迷’,不当更言‘乱’,此 ‘迷’字盖涉上‘迷’字而衍。‘鲁’字当在‘不免于乱’上。‘ 今吾以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者,‘以’,犹‘与’ 也,言吾与一国虑之,而鲁犹不免于乱也。韩子内储说作‘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是其证。今本 ‘迷’字重出,‘鲁’字又误在‘一国’上,则文不成义。”

〔四〕 刘师培补释云:“案‘以’ ,即‘与’也。盖本文作‘以’,‘所以图身,所以图国’,犹之‘所与图身,所与图国’也。浅人不识‘以 ’有‘与’训,妄增二‘与’字,误矣。上文‘今吾以鲁一国(旧“国”下衍“迷”字)虑之’,‘以鲁一国虑’,即‘与鲁一国虑’。以彼例此,则此文无二‘与 ’字明矣。”◎则虞案:“君之所尊举而富贵”,是言合乎君意者获其荣利,臣下以揣摩为事;“入所以图身 ”者,惟以迎合上意,“出所以图国”者,亦秉上意行之,是所以图身者,亦即所以图国矣。指海本据内储说删改。

〔五〕 则虞案:上言“朝士”,此言“近臣”,故云“及”。

〔六〕 孙星衍云:“‘犒’未详。 ”◎卢文弨曰:“‘犒’,文选劝进表注引作‘矫’。此当作‘挢’,与‘矫’同,韩非作‘举’,义同。’ ◎洪颐烜云:“‘犒’当是“嗃’字之讹,文选长笛赋 ‘铮□謍嗃’,李善注:‘嗃,大呼也。’庄子在宥篇 ‘焉知曾史之不为桀纣嚆矢也’,释文:‘嚆,本亦作 “嗃”。’字林:‘嚆,大呼也。’言大呼鲁国之人而皆化为一心也。”◎俞樾云:“案‘犒’当为‘挢’字之误也。说文手部:‘挢,举手也。’故引申之有‘举 ’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舌挢然而不下’,索隐云: ‘挢,举也。’‘
挢鲁国化而为一心’,犹云‘举鲁国化而为一心’。韩非子内储说作‘举鲁国尽化为一’ ,此作‘挢’,彼作‘举’,文异而义同。若作‘犒’ ,则不可通矣。”◎苏舆云:“卢俞说是。外篇‘臣何 敢槁也’,‘槁’亦‘挢’之误(说见后)。”◎则虞案:作“矫”是也,“矫”为“揉矫” 之“矫”,本非一心,揉而矫之,使为一也。指海本已改为“矫”。

〔七〕 则虞案:黄本、凌本“曾” 误作“鲁”。

〔八〕 刘师培校补云:“文选刘琨劝进表‘亿兆攸归,曾无与二’,注引作‘君曾无与二,何暇有三乎’(引上‘犒’字或作‘矫’)。”

〔九〕 孙星衍云:“言近臣能距一朝之有势者。”

〔一十〕王念孙云:“案‘治’上当有‘不’字,此言大臣专本朝之权,国之所以不治也。下文‘行之所以衰也,身之所以危也’,并与此文同一例。上文‘鲁不免于乱’,‘乱’即‘不治’也。今本脱‘
不’字,则义不可通,且与上下文不合。”◎俞樾云:“案此言近臣专权也,乃云‘国所以治’,于义难通。‘治’盖‘殆’字之误,‘
国之所以殆也’与下文‘行之所以衰也’‘身之所以危也’一律。”◎则虞案:指海本“ 治”上增“不”字。

〔一一〕苏舆云:“荀子臣道篇云‘ 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持’,亦‘养’也(
见吕氏春秋异用篇高注)。故古书多以‘持养’连文,如荀子所谓‘
高爵丰禄,以持养之’之类是也(说详王祭酒师荀子集解议兵篇)。”

〔一二〕孙星衍云:“‘治’、“衰 ”、“危”为韵。”

〔一三〕孙星衍云:“大雅棫朴之诗。‘趋’,诗作‘趣’。”◎则虞案:春秋繁露郊祭篇云:“文王受天命而王天下,先郊乃敢行事,而兴师伐崇。其诗曰:‘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趋之。’此郊 辞也。”说郛载诗推度灾云“王者受命必先祭天,乃行王事”,引此诗并以为郊辞,此皆齐诗之说也。毛传曰:“棫朴,文王能官人也。”新书连语篇:“似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缁则黑,得善佐得存,不得善佐则亡,此其不可不忧者耳。诗云:‘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趋之。’此言左右以善趋也,故臣窃以为炼左右急也。”容经亦云:“古之人其谨于所近乎?诗曰:‘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趋之。’此言左右日以善趋也。”此毛诗之说也。此下云“此言古者圣王明君之使以善也”,与新书‘善趋’之义合,而与齐诗之说径庭,晏子全书引诗同于毛而异乎齐,又得一证。

〔一四〕则虞案:黄本“王”作“人 ”。

〔一五〕孙星衍云:“‘情’、‘诚 ’为韵。”◎则虞案:黄本误“
诫”。


    鲁昭公问安国众民晏子对以事大养小谨听节俭第十四〔一〕
  晏子聘于鲁,鲁昭公问曰:“夫俨然辱临敝邑〔二〕,窃甚嘉之,寡人受贶,请问安国众民如何〔三〕? ”晏子对曰:“婴闻傲大贱小则国危,慢听厚敛则民散。事大养小,安国之器也;谨听节俭,众民之术也〔四〕。”
〔一〕 苏舆云:“‘俭’疑当作‘ 敛’,盖沿正文而讹,见俞说。”

〔二〕 孙星衍云:“一本作‘大夫 ’,然作‘夫’亦是,秦二世刻石‘夫’下积二画以为大夫。‘敝’,一本作 ‘獘’。 ”◎王念孙云:“案一本作‘大夫’者是。孙说谬。” ◎于鬯云:“‘夫’,即‘
大夫’之省称也。左桓十三年传云 ‘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
夫’亦谓‘大夫’,说已见彼校。孙星衍音义据秦二世刻石‘夫’下积二画以为大夫,犹差一闲。‘夫’下积二画则是‘夫夫’,非单称‘夫’ 。然王念孙杂志谓孙说谬,则过矣。王徒以一本作‘大夫’,则以此本为脱‘大’字,而不知‘大夫’之省称 ‘大’,固有是例也,且安知一本不后人增字乎。至黄元同大令校勘引孙颐烜云‘当作“
夫子”’,益无本。”

〔三〕 则虞案:“众”当为“聚” 字之讹。下云“厚敛则民散”,又云“节敛聚民”,犹大学所云“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也。下文及标题 “众”皆当改为“聚”。

〔四〕 俞樾云:“案‘俭’乃‘敛 ’字之误,上云‘慢听厚敛则民散’,此云‘谨听节敛,众民之术也’,两文正相应”。


    晏子使晋晋平公问先君得众若何晏子对以如美渊泽第十五
  晏子使晋,晋平公飨之文室,既静矣,晏以〔一〕,平公问焉,曰:“昔吾先君得众若何〔二〕?”晏子对曰:“君飨寡君〔三〕,施及使臣,御在君侧,恐惧不知所以对。”平公曰:“闻子大夫数矣,今迺得见,愿终闻之。”晏子对曰:“臣闻君子如美,渊泽容之,众人归之,如鱼有依〔四〕,极其游泳之乐〔五〕;若渊泽决竭,其鱼动流〔六〕,夫往者维雨乎,不可复已〔七〕。”公又问曰:“请问庄公与今孰贤〔八〕?” 晏子曰:“两君之行不同,臣不敢不知也〔九〕。公曰:“王室之正也,诸侯之专制也,是以欲闻子大夫之言也。”对曰〔一十〕:“先君庄公不安静处,乐节饮食,不好钟鼓,好兵作武,士与同饥渴寒暑〔一一〕,君之彊,过人之量〔一二〕,有一过不能已焉〔一三〕,是以不免于难。今君大宫室,美台榭,以辟饥渴寒暑〔一四〕,畏祸敬鬼神,君之善,足以没身,不足以及子孙矣〔一五〕。”
〔一〕 孙星衍云:“疑有脱误。” ◎卢文弨云:“‘晏以’二字衍。”◎顾广圻云:“当作‘既事请以燕’。”◎俞樾云:“按‘既静矣晏以’ 五字,文不可通。孙云‘疑有脱误’,是也。‘静’字疑当作‘请’,声近而误;‘晏’当作‘宴’,声近形似,且本书多‘晏’字,少‘宴’字,故误也。‘矣’ 衍字,‘以’字当在‘宴’字之上。其原文云:‘晏子使晋,晋平公飨之文室(句),既(句),请以宴(句),平公问焉。’盖飨礼毕后,又行宴礼,若昭二十五年左传‘宋公享昭子,明日宴’,是也。”◎黄以周云:“案‘静’‘竫’古通,说文:‘竫,亭安也。’‘ 竫’古‘停’字,‘既竫矣’,谓飨事毕,‘晏以’当作‘以宴’,下章‘叔向从之宴,相与语’。礼:主君飨宾,亲进醴,其礼严肃,飨毕又宴,宾辞让,请用臣礼,上介为宾,宾为苟敬,于是语,于是道古。”◎则虞案:明钞本旁注云:“疑‘晏已’。”指海本删“晏以”二字。

〔二〕 苏时学云:“案此晋平公以齐先君为问也,‘吾’下当脱‘
子之’二字,观下文晏子之对可证。”◎黄以周云:“问齐桓公也。‘吾’下当有‘子’ 字,下章‘吾子之君德行高下如何’,文同。”◎苏舆云:“拾补‘吾’作‘君’,旁注云:‘“吾”讹。’ ”◎刘师培补释云:“此节平公称晏子均曰‘子大夫’ ,‘吾先君’者,乃指晋文公言,非问齐之先君也。”

〔三〕 刘师培补释云:“上言‘晏子使晋’,不言从齐侯如晋,又下言‘平公问庄公与今(下脱“君”字)孰贤’,则景公不在席甚明。此言‘ 君飨寡君’,‘飨’必误字,疑本作‘君贶寡君’,即上晏子聘吴节‘施贶寡人’之‘贶’也。‘飨’‘贶’ 音近,涉上‘飨’字而误。”

〔四〕 于鬯云:“‘君子’何以云 ‘如美’,‘君子如美’既不辞,又何以‘渊泽容之’ ,二句义尤难解。‘美’字必误,疑本作‘雨’,‘君子如雨’,故云‘渊泽容之’,渊泽,容雨者也。下文云‘
夫往者维雨乎’,正与‘君子如雨 ’两‘雨’字相照,否则彼‘雨’字亦无着矣。又‘渊泽容之,众人归之’二句,勿并读,句法虽相似,而义分属上下,‘渊泽容之’与‘君子如雨’为义,‘众人归之’与‘如鱼有依’为义。”◎则虞案:“依”者,如鱼藻“鱼在在藻,依于其蒲”之“依”。

〔五〕 则虞案:黄本“乐”误“奈 ”。

〔六〕 孙星衍云:“一本作‘流动 ’。”

〔七〕 孙星衍云:“言雨落不上天。”◎于鬯云:“‘不可复已’,承‘往’字而言也。 ‘往’者,归往也。上文云‘若渊泽决竭,则失雨矣’ ,又云‘其鱼动流,则无所归矣’,故曰‘归往者维雨乎,不可复已’,犹孟子言‘孰能御之’耳。孙星衍音义云‘“不可复已”,言雨落不上天’,谬甚矣。”

〔八〕 王念孙云:“案‘今’下脱 ‘君’字。‘今君’见下文。’◎则虞案:苏时学说同。“今君”,景公也。指海本增“君”字。

〔九〕 卢文弨云:“‘不’字衍。 ”◎则虞案:苏时学说同。顾广圻云:“当移‘不’字于‘正’字之下。”指海本删“不”字。

〔一十〕于鬯云:“此文殊无谓,上文‘公问庄公与今君孰贤’(‘
君’字依王念孙杂志补,谓景公也),晏子既对以‘两君之行不同’,且曰‘不敢不知’ ,则宜接以下文‘先君庄公’云云,以伸明其不同之说,何得更有公语杂入其闲。且‘王室之正,诸侯之专制 ’,于问两君何涉,语更不可解也。窃谓‘公曰’‘对曰’四字,当为涉上文而衍,‘正’上脱‘不’字,‘ 王室之不正’三句,当掇在上文‘
平公曰’之下,‘闻子大夫数矣’ 之上。上文问‘昔君先君得众’(
今本‘昔君’作‘昔吾’,依卢文弨拾补改),谓桓公也,晏子言‘
不知所以对’,故平公又有语,其文云:‘平公曰:“王室之不正也,诸侯之专制也,是以欲闻子大夫之言也。闻子大夫数矣,今迺得见,愿终闻之。‘晏子对曰’云云。如此,则庶可通。盖‘王室之不正’,‘诸侯之专制’,谓今日也;以见在昔桓公得众,能使王室正而诸侯不专制,故急欲闻其所以得众之说,‘是以欲闻子大夫之言也’。与‘闻子大夫数矣 ’语,亦无不接。姑着于此,以俟学者详审。”◎陶鸿庆云:“‘王室之正’,当作‘王室之不正’,与‘诸侯之专制’相对为文。斯时晋为盟主,平公因晏子辞不肯对,自知失问,故为此言以自解耳。‘不知’之‘不 ’,即此句之脱文,而校者误补入上句耳。”

〔一一〕孙星衍云:“‘处’、‘鼓 ’、‘暑’为韵。”◎顾广圻云:“当作‘与士’。”

〔一二〕孙星衍云:“言彊力过人。 ‘彊’、‘量’为韵。”

〔一三〕孙星衍云:“不容人过也。 ”◎刘师培补释云:“案上语云‘君之彊过人之量’,孙云‘言彊力过人’,则此文‘一过’,即承上‘过人 ’言,‘过’乃逾越之‘过’,‘有’与‘或’同,有一过不能自已,犹言彊力偶一逾人,即不复能自止也。孙说非。”

〔一四〕孙星衍云:“‘鼓’、‘暑 ’为韵。”

〔一五〕孙星衍云:“‘神’、‘身 ’、‘孙’为韵。”


    晋平公问齐君德行高下晏子对以小善第十六
  晏子使于晋,晋平公问曰:“吾子之君,德行高下如何?”晏子对以“小善”。公曰:“否,吾非问小善,问子之君德行高下也。”晏子蹴然曰:“诸侯之交,绍而相见,辞之有所隐也。君之命质,臣无所隐,婴之君无称焉。”平公蹴然而辞送,再拜而反曰:“殆哉吾过〔一〕!谁曰齐君不肖!直称之士,正在本朝也。”
〔一〕 孙星衍云:“明己之臣,亦且不能隐过,故殆也。”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
  晏子聘于晋〔一〕,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对曰:“此季世也,吾弗知〔二〕,齐其为田氏乎〔三〕!”叔向曰:“何谓也?”晏子曰〔四〕:“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五〕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六〕,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七〕,釜十则钟〔八〕。田氏三量,皆登一焉〔九〕,钟乃巨矣〔一十〕。以家量贷,以公量收之〔一一〕。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参其力,二入于公〔一二〕,而衣食其一;公积朽蠹〔一三〕,而老少冻馁〔一四〕;国都之市〔一五〕,屦贱而踊贵〔一六〕;民人痛疾〔一七〕,或燠休之〔一八〕。昔者殷人诛杀不当〔一九〕,僇民无时,文王慈惠殷众,收恤无主,是故天下归之,无私与〔二十〕,维德之授。今公室骄暴,而田氏慈惠,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二一〕,无获民,将焉避〔二二〕?箕伯〔二三〕、直柄、虞遂、伯戏〔二四〕,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二五〕。”叔向曰:“虽吾公室,亦季世也〔二六〕。戎马不驾〔二七〕,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獘〔二八〕,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二九〕;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却、胥原、孤续〔三十〕、庆伯,降在皂隶〔三一〕;政在家门,民无所依,而君日不悛〔三二〕,以乐慆忧〔三三〕;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三四〕!谗鼎之铭曰〔三五〕:‘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三六〕’,况日不悛〔三七〕,其能久乎〔三八〕!”晏子曰:“然则子将若何〔三九〕?”叔向曰:“人事毕矣,待天而已矣〔四十〕!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从之〔四一〕。肸之宗十一族,维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焉〔四二〕。”
〔一〕 孙星衍云:“左传昭三年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张纯一作“使于晋”,云:“ ‘使’从元刻,明本孙本俱作‘聘’。”◎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嘉靖本、吴刻本皆无作“使”者,张校误。

〔二〕 则虞案:长短经反经注引无 “也”字。

〔三〕 孙星衍云:“左传作‘陈氏 ’。”◎则虞案:长短经同,又“乎”均作“矣”。

〔四〕 则虞案:左传、长短经均无此九字。

〔五〕 则虞案:左传“田”作“陈 ”。长短经“民”避唐讳作“人”,“田”亦作“陈” 。

〔六〕 黄以周云:“元刻作‘钟’ ,下同。”

〔七〕 苏舆云:“左传杜预注云: ‘四豆为区,区斗六升;四区为釜,釜六斗四升。’登,成也。”

〔八〕 则虞案:考工记注:“四升为豆,四豆曰区,四区曰□,□十曰钟。”广雅同。韩非子外储说:“晏子对景公曰:‘田成氏甚得齐民,其于民也,上之请爵禄行诸大臣,下之私大斗斛区釜以出贷,小斗斛区釜以收之,分斗斛区釜为四量。’”又见本书。

〔九〕 苏舆云:“‘三量’,豆、区、釜。左传杜预注云:‘登,加也。’加一,谓加旧量之一也,以五斗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则区二斗,釜八斗,钟八斛也。”

〔一十〕苏舆云:“‘巨’,左传作 ‘大’。”◎则虞案:长短经亦作“大”。“三量”者,豆、区、釜也,登一,各为五矣。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是区为二斗五升,釜一斛二斗五升,钟十二斛五斗,故曰“大”也。

〔一一〕则虞案:长短经无“量”字,非。

〔一二〕则虞案:长短经无“入”字。

〔一三〕孙星衍云:“‘积’,左传作‘聚’。”◎则虞案:长短经亦作“聚”。

〔一四〕孙星衍云:“‘老少’,左传作‘三老’。”◎卢文弨云:“‘少’,元刻作‘小 ’。”◎则虞案:长短经亦作“三老”。

〔一五〕孙星衍云:“左传作‘国之诸市’,非。”◎王念孙云:“
案晏子本作‘国之都市’,‘都’ ‘诸’古字通,‘都市’,即‘诸市’也。国中之市非一,故曰‘诸市’,后人不知‘都’为‘诸’之借字,而误以为‘都邑’之‘都’,故改为‘国都之市’。不知古所谓‘国’,即今所谓‘都’也(吴语注:‘都,国也。’吕氏春秋明理篇注:‘国,都也。’经传皆谓 ‘都中’为‘国中’)。既言‘国’而又言‘都’,则赘矣。乃渊如反以为是,而以左氏为非,不过欲抑左氏以尊晏子春秋耳。不知所尊者乃俗改之本,非原本也。 ”◎则虞案:长短经与左传合,指海本已改作“国之都市”。

〔一六〕刘师培校补云:“黄本‘屦 ’作‘履’,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十亦作‘履’,广韵二肿引作‘屦’。”◎则虞案:杜注云:“踊,刖足者屦也,言刑多也。”广韵:“踊,刖者以之接足。”绵眇阁本无“而”字。

〔一七〕则虞案:长短经作“人多疾病”。

〔一八〕卢文弨云:“‘燠休’读为 ‘妪煦’。”◎则虞案:左传及长短经“或”上有“而 ”字,杜注:“痛念之声也。”服虔云:“燠休,痛其痛而念之,若今时小儿痛,又母以口就之曰燠休,代其痛也。”

〔一九〕孙星衍云:“自‘昔者’至 ‘慈惠’,左传所无。”◎则虞案:长短经亦无。

〔二十〕王念孙云:“案以上下文考之,则‘无私与’上当有‘民’字,而今本脱之。”

〔二一〕则虞案:长短经无“而”字。

〔二二〕孙星衍云:“‘惠’、‘母 ’,‘水’、‘避’,为韵。”◎苏舆云:“‘无获民,将焉避’,文义不明。当依左传‘无’上增‘欲’字。”◎则虞案:左传、长短经“避”下有“之”字,绵眇阁本亦有“欲”字,当据补。

〔二三〕黄以周云:“‘箕’,元刻作‘萁’。”◎则虞案:元刻作“其”,绵眇阁本作“ 萁”。

〔二四〕则虞案:杜注:“四人皆舜后,陈氏之先也。”又左昭八年传:“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似即虞遂。

〔二五〕刘师培校补云:“左传同。疏引定本‘相’作‘祖’。”◎则虞案:杜注:“胡公四人之后,周始封陈之祖,大姬其妃也。言陈氏虽为人臣,然将有国,其先祖鬼神,已与胡公在齐矣。”

〔二六〕则虞案:左传“曰”下有“ 然”字,“亦”上有“今”字。黄本复“公”字,夺“ 亦”字。

〔二七〕则虞案:活字本、嘉靖本作 “●”,绵眇阁本作“马”,吴勉学本作“戎马”。

〔二八〕则虞案:左传“獘”作“敝 ”。

〔二九〕于省吾云:“左昭三年传‘ 而女富溢尤’,注:‘女,嬖宠之家。’按‘女’读为 ‘妇女’之‘女’,殊误,‘女’‘如’古同字,师艅尊‘王女上侯’,●尊‘●从王女南’,‘女’即‘如 ’,魏三体石经春秋‘如’字亦作‘女’,均其例证。谏上第八‘民愁苦约病,而奸驱(乃‘匿’之讹)尤佚 ’,王念孙谓‘尤,过也,甚也,“尤佚”即“溢尤” ’。按王说是也。‘溢’乃‘益’之后起字,‘溢尤’ 即‘益尤’,犹言‘益甚’,此言‘道殣相望而如富益尤’,乃承上文‘虽吾公室亦季世也’为言,谓道殣相望,民穷极矣,而公室则如富益甚也;言公室亦因奢侈而空虚,非真富也。”◎则虞案:左传“宫”上有“而 ”字,当据补。

〔三十〕孙星衍云:“‘孤’,左传作‘狐’,是。潜夫论:‘狐氏,晋姬姓也。’”◎黄以周云:“‘孤’,元刻作‘狐’。”◎苏舆云:“拾补作‘狐续’,旁注‘孤绩’二字,是卢见本‘续’并讹‘
绩’,此尚不误。”◎则虞案:指海本已改作“狐”。

〔三一〕则虞案:杜注:“八姓,晋旧臣之族也。皂隶,贱官也。”

〔三二〕则虞案:左传无“而”字。

〔三三〕孙星衍云:“说文:‘慆,说也。’‘说忧’即‘乐忧’。杜预注‘藏’,非。一说:诗‘日月其慆’,传:‘慆,过也。’言乐过当忧。”

〔三四〕孙星衍云:“‘行’、‘长 ’、‘望’,‘獘’、‘侈’,‘尤’、‘雠’,‘隶 ’、‘依’,‘忧’、‘有’,为韵。”

〔三五〕孙星衍云:“韩非说林:“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左传正义引服虔曰:‘ 疾谗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俞樾云:“服说诚望文生义,惟言即崇鼎,此必有所本。广韵一东有 ‘●’字,注 云:‘馋●,贪食也。’窃疑此鼎本名‘馋鼎’,亦名‘●鼎’,盖着贪食之戒。吕氏春秋先识篇曰:‘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馋之鼎,与‘饕餮’同义。”◎则虞案:俞说是。

〔三六〕则虞案:杜注:“昧旦,早起也。丕,大也。言夙兴以务大显,后世犹解怠也。”

〔三七〕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况曰”二字作“曰”字,绵眇阁本作“况日”。

〔三八〕孙星衍云:“‘●’不成字,序云‘章为长’,疑即为此,则作长久也。左传作‘ 能’。”◎刘师培校补云:“黄本‘●’误‘
龙’。”◎则虞案:“●”为“龙 ”之俗,实为“能”字之讹。苏荣宫镫之“龙”字作“ ●”,钟龙高印“龙”字作“●”,与修能印信之“能 ”(●)及夏铜鼓之“●”(能)形近,故“龙”“能 ”因而致讹。“龙”俗作●(“专龙”之“龙”即如此),博洽若孙星衍刘师培且不识矣。此皆汉人书写之误也。

〔三九〕则虞案:左传无“然则”二字。

〔四十〕则虞案:左传无“人事”至 “而已矣”九字。

〔四一〕则虞案:左传“公”下有“ 室”字,当据补。

〔四二〕孙星衍云:““死’、‘祀 ’为韵。”◎则虞案:左传无“
焉”字。


    叔向问齐德衰子若何晏子对以进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
  叔向问晏子曰:“齐国之德衰矣〔一〕,今子何若?”晏子对曰:“婴闻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没其身,行不逮则退,不以诬持禄;事惰君者,优游其身以没其世,力不能则去,不以谀持危。且婴闻君子之事君也,进不失忠,退不失行。不苟合以隐忠,可谓不失忠;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叔向曰:“善哉!诗有之曰:‘进退维谷〔二〕。’其此之谓欤!”
〔一〕 苏舆云:“‘德’,音义作 ‘治’,云一本作‘德’,据标题,作‘治’非是。” ◎刘师培校补云:“黄本‘德’作‘治’。”◎则虞案:吴勉学本亦作“治”。

〔二〕 孙星衍云:“大雅桑柔之篇。诗传‘谷,穷也。’‘谷’与‘●’音相近,故云‘ 穷’。”◎阮元云:“‘谷’,乃‘谷’之假借字,本字为‘谷’(释天‘东风谓之谷风’,郭注:‘谷之言谷。’书尧典‘味谷’,周礼缝人注作‘柳谷’)。‘ 进退维谷’,‘谷’,善也。此乃古语,诗人用之近在 ‘不胥以谷’之下,嫌于二‘谷’相并为韵,即改一假借之‘谷’字,此诗人义同字变之例也。晏子春秋叔向曰:‘善哉!诗有之曰:“进退维谷。”其此之谓与。 ’此与外传言石他进盟以免父母,退伏剑以死其君,引诗‘进退维谷’同义,皆谓处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叹其善,非嗟其穷也。且叔向曰‘善哉’,‘善 ’字即明训‘谷’字也。”◎胡承琪云:“以为石申二事,是谓进退两穷,未可谓进退皆善。夫二人事处极难,但求全义,不必全身,此即圣人杀身成仁之旨,其终得归于善。凡事至穷时,皆必求善道以处之,晏子古说,无可疑难,韩传二事,并足证合。是释‘谷’为‘善 ’,于义允协经训。”◎则虞案:胡说是也。毛诗:“ 谷,穷。”穷而善也。此叔向问晏子齐德之衰,德衰则为臣下者处境最穷, 叔向引诗正赞此义。晏子引诗,多与毛合,孙氏引传为释,不为误。


    叔向问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对以使下顺逆第十九
  叔向问晏子曰:“正士之义,邪人之行,何如?” 晏子对曰:“
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一〕;通则事上,使恤其下,穷则教下,使顺其上;事君尽礼行忠,不正爵禄〔二〕,不用则去而不议。其交友也,论身义行〔三〕,不为苟戚,不同则疏而不悱〔四〕;不毁进于君,不以刻民尊于国〔五〕。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是以进不丧亡〔六〕,退不危身,此正士之行也。邪人则不然,用于上则虐民,行于下则逆上;事君苟进不道忠,交友苟合不道行〔七〕;持谀巧以正禄〔八〕,比奸邪以厚养;矜爵禄以临人,夸礼貌以华世〔九〕;不任上则轻议,不笃于友则好诽。故用于上则民忧,行于下则君危〔一十〕,是以其事君近于罪,其交友近于患,其得上辟于辱,其为生偾于刑〔一一〕,故用于上则诛,行于下则弑。是故交通则辱,生患则危,此邪人之行也。”
〔一〕 黄以周云:“当作‘处势临众而不阿私,行国足养而不忘故’。”◎苏舆云:“黄说非。‘行国’不词,‘行’ 字当上属为句。‘于’,犹‘为’也,诗定之方中‘作于楚宫,作于楚室’,张载注魏都赋引二‘于’字并作‘ 为’。士冠礼‘宜之于假’,郑注:‘于,犹为也。’ 聘礼记‘贿在聘于贿’,注:‘于读曰为。’是‘于’ ‘为’同字,‘于国’犹言‘为国’。”◎则虞案:杨本、凌本皆自“忘”字截读。

〔二〕 王念孙云“案‘不正爵禄’ ,义不可通。‘正’当为‘□’,广雅曰:‘□,求也。’谓以礼与忠事君,而不求爵禄也。下文‘
持谀巧以正禄’,‘正’亦当为‘ □’,谓持谀巧之术以求禄也。俗书‘□’字作‘丐’ ,与‘正’相似而误(襄三十一年左传释文‘丐’本或作‘正’,昭六年释文古本‘士丐’或作‘王正’,管子轻重甲篇‘民食三升,则乡有丐食而盗’,今本‘丐 ’误作‘正’)。”◎顾广圻云:“当作‘其事君也,尽礼道忠,不为苟禄’。”◎则虞案:“不正”,犹“ 不必”也。公羊僖二十六年传“师出不正反,战不正胜也”,言不必反,不必胜也。谷梁传“不正”作“不必 ”,是其证。此云事君尽礼,而不必为爵禄。

〔三〕 孙星衍云:“‘义’,疑当为‘议’。”◎顾广圻云:“当作‘谕义道行’。”◎ 苏舆云:“‘义行’疑当作‘行义’,与上‘
行忠’相对为文。”◎刘师培补释云:“‘论’当作‘谕’,顾说是也。‘身’为‘信’ 字之假,周礼大宗伯‘侯执信圭’,郑注谓‘信圭,象人形为瑑饰’,则假‘信’为‘身’。此文假‘身’为 ‘信’,犹彼之假‘信’为‘身’也。‘义行’当倒文作‘行义’,‘谕信行义’,与上‘尽礼行忠’对文, ‘不道行’疑亦‘不道义’之讹。”

〔四〕 黄以周云:“当从下文作‘ 诽’。”

〔五〕 刘师培补释云:“此二语对文,上语‘不’下当有‘以’字,‘毁’下亦挩一字。 ”

〔六〕 王念孙云:“案‘进不丧亡 ’,文不成义,‘亡’当为‘己’字之误也(管子法禁篇‘举国之士,以为己党’。又曰‘壹士以为己资,备田以为己本’,今本‘己’字并误作‘亡’)。‘丧己 ’,失己也,‘失己’与‘危身’对文。下文‘交通则辱,生患则危’(
‘辱’谓丧己,‘危’谓危身),正与此相反。”◎则虞案:指海本改作“己”。

〔七〕 则虞案:此处当作“事君苟进不行忠,交友苟合不行义”,与上文相对。古“道” 作“茞”,“行”讹为“茞”,又讹为“道”。下句“ 行”当作“义”,见前刘师培说。

〔八〕 则虞案:黄本“巧”作“行 ”。

〔九〕 孙星衍云:“一本脱‘华’ 字,非。”◎则虞案:黄本、吴勉学本无“世”字。

〔一十〕孙星衍云:“‘议’、‘诽 ’、‘忧’、‘危’为韵。”

〔一一〕则虞案:“辱”,管子侈靡篇注:“逆也。”“得上则辱”,即上文之“行于下则逆”,下文“行于下则弑”,“交通则辱”也。“其为生”之“生”字,疑“士”字之误。“偾于刑”即上文 “用于上则虐民”,下文“用于上则诛”,“生患则危 ”也。


    叔向问事君徒处之义奚如晏子对以大贤无择第二十
  叔向问晏子曰:“事君之伦,徒处之义奚如?”晏子对曰:“事君之伦,知虑足以安国,誉厚足以导民〔一〕,和柔足以怀众,不廉上以为名,不倍民以为行,〔二〕,上也;洁于治己,不饰过以求先,不谗谀以求进,不阿以私〔三〕,不诬所能,次也;尽力守职不怠〔四〕,奉官从上不敢隋〔五〕,畏上故不苟,忌罪故不辟,下也。三者,事君之伦也。及夫大贤,则徒处与有事无择也,随时宜者也。有所谓君子者,能不足以补上,退处不顺上,治唐园,考菲履〔六〕,共恤上令〔七〕,弟长乡里,不夸言,不愧行〔八〕,君子也。不以上为本,不以民为忧,内不恤其家,外不顾其身游〔九〕,夸言愧行〔一十〕,自勤于饥寒〔一一〕,不及丑侪,命之曰狂僻之民〔一二〕,明上之所禁也〔一三〕。进也不能及上〔一四〕,退也不能徒处,作穷于富利之门,毕志于畎亩之业〔一五〕,穷通行无常处之虑,佚于心〔一六〕,利通不能,穷业不成〔一七〕,命之曰处封之民,明上之所诛也。有智不足以补君〔一八〕,有能不足以劳民,俞身徒处〔一九〕,谓之傲上,苟进不择所道,苟得不知所恶〔二十〕,谓之乱贼。身无以与君,能无以劳民,饰徒处之义,扬轻上之名,谓之乱国〔二一〕。明君在上,三者不免罪〔二二〕。” 叔向曰:“贤不肖,性夫!吾每有问,而未尝自得也〔二三〕。”
〔一〕 则虞案:“知虑”“和柔” 皆两字并列,“誉厚”疑“举厝”形近而误,“誉厚” 与“导民”,义亦不贯。

〔二〕 孙星衍云:“‘名’、‘行 ’为韵。”

〔三〕 孙星衍云:“‘以’,一本作‘久’,非。”◎王念孙云:“案‘以’当作‘所’ ,与下句文同一例。言于人则不阿所私,于己则不诬所能也。作“久”作“以”,皆于文义不合。”◎则虞案:元本、黄本、凌本作“久”,吴怀保本作“以”,“ 久私”义亦通,“
久”为故旧,“私”谓私好也。

〔四〕 刘师培引戴校云:“‘不’ 下当有‘敢’字。”

〔五〕 孙星衍云:“‘隋’同‘惰 ’。”

〔六〕 孙星衍云:“古‘塘’字作 ‘唐’,尔雅释草‘菲芴’,郭璞注:‘即土瓜也。’ ‘考’之言‘成’。”◎卢文弨云:“吕氏春秋尊师篇 ‘治唐圃,织萉屦’,‘萉’,枲也,旧本讹作‘葩’ 。此云‘菲’,当与‘屝’同。”◎俞樾云:“按诗山有枢篇毛传曰:‘
考,击也。’广雅释诂文同。此‘ 考’字亦当训‘击’,孟子滕文公篇‘梱屦’,赵注曰:‘梱,犹叩椓也。’然则‘考履’与‘梱屦’同义。孙氏训‘考’为‘成’,犹未得也。”◎黄以周云:“ ‘唐园’者,蓻麻枲之园也。管子轻重甲篇:‘北郭者,尽屦缕之甿也,以唐园为本利,请以令禁百钟之家,不得事轿;千钟之家,不得为唐园。’吕览尊师篇:‘ 治唐圃,织萉屦。’‘萉’、‘菲’声近。‘萉’,枲属,今本作‘葩’,字讹‘菲’,又通‘屝’。曲礼郑注云:‘鞮,无钩之菲也。’方言:‘屝屦,粗屦也。 ’”

〔七〕 刘师培校补云:“‘共’与 ‘恭’同,犹言‘敬恤上令’也。”

〔八〕 孙星衍云:“‘愧’当为‘ 傀’,说文:‘伟也。’”◎卢文弨云:“荀子非十二子篇杨倞注引下句作‘傀行’,则此句亦当同。”◎苏舆云:“‘愧’、‘傀’形声并近,疑假字也。周礼大司乐‘大傀异灾’,郑注:‘傀,犹怪也。’‘傀行’ ,犹言‘怪行’矣。”◎则虞案:指海本改作“傀行” 。

〔九〕 王念孙云:“按家可以言内,身不可以言外,且‘身游’二字,义不相属。‘身’ 字乃后人所加也。‘内不恤其家,外不顾其游’者,‘ 游’谓交游也。下文曰“自勤于饥寒,不及丑侪’,正所谓‘外不顾其游’也。荀子非十二子篇注引此正作‘ 外不顾其游’。”◎则虞案:指海本删“身”字。

〔一十〕孙星衍云:“‘愧’,杨倞作‘傀’,云‘嵬’当与‘傀’义同。”◎则虞案:指海本作“傀”。

〔一一〕苏舆云:“‘饥’旧刻作‘ 饥’,荀子非十二子篇注引作‘
饥’,元刻亦作‘饥’,今改从元刻。”◎刘师培校补云:“‘勤’当训‘忧’,吕氏春秋不广篇‘勤天子之难’,高注:‘勤,忧也。’‘自勤于饥寒,不及丑侪’,盖言惟一己饥寒是忧,而不恤交游也。”

〔一二〕苏舆云:“荀子非十二子篇注引‘僻’作‘辟’。”

〔一三〕钱熙祚云:“荀子注作‘明主’。”

〔一四〕刘师培补释云:“‘及上’ ,谊不可通,‘及’疑‘臣’字之误。‘及’字隶书或作‘●’,与‘臣’相似,又涉上文‘不及’而讹,‘ 臣上’犹言‘事上’。”

〔一五〕则虞案:下云“利通不能” ,指“作穷于富利之门”言:‘
穷业不成’,指此句言。“毕志畎亩之业”,是穷业成矣。“毕志”二字,疑“弃怠”二字形近而讹。

〔一六〕黄以周云:“有误字。”◎ 刘师培补释云:“上语‘穷通’二字,均涉下而衍,‘ 行无常处之虑(句),佚于心(句)’,言所行无恒久之虑而不劳其心也(又上文作‘穷于富利之门’,句亦有误)。”

〔一七〕文廷式云:“‘穷业’当作 ‘业穷’。”

〔一八〕则虞案:元本、黄本、凌本无“以”字,吴怀保本有。

〔一九〕于鬯云:“‘俞’,盖有‘ 空’义。说文舟部云:‘俞,空中木为舟也。’则引伸之,凡空亦可曰‘俞’矣。此承上文而言,上文云‘有智不足以补君,有能不足以劳民。’然则是空有其智,空有其能,故曰‘俞身徒处’,谓空身徒处也。或云‘ 窬’之借字。说文穴部云:‘窬,一曰空中也。’”◎ 苏舆云:“庄子天运篇‘无为则俞俞’,注云:‘俞俞,从容自得之意。’此云‘俞’,犹彼云‘俞俞’,俱置身无为之意。”◎刘师培补释云:“‘俞’与‘偷’ 同,‘偷’即周礼大司徒‘则民不愉’之‘愉’。”◎ 则虞案:刘说是。

〔二十〕元刻本、活字本、嘉靖本、吴怀保本作“亚”,吴勉学本、子汇诸本作“恶”,景元钞本作“亚”,描改“恶”。◎叶昌炽云:“‘亚’ ,古‘恶’字,今竟改为‘恶’,误矣。”◎则虞案:叶说未审。陈衎槎上老舌有云:“朱兰嵎有古玉印,文曰‘周恶夫印’,是细柳将军旧物。‘恶’即‘亚’字,古通用。春秋卫有石恶,楚有却子恶,皆‘亚’字,次子之别称也。”改作“恶”,不为误。又黄学庐杂述亦有考。

〔二一〕则虞案:“身无以与君”四句,总束前文。此“乱国”下疑脱“之民”二字。

〔二二〕则虞案:“罪”上疑脱“乎 ”字。

〔二三〕则虞案:“自”上疑脱一字。


    叔向问处乱世其行正曲晏子对以民为本第二十一
  叔向问晏子曰:“世乱不遵道,上辟不用义;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一〕。正行而遗民乎?与持民而遗道乎〔二〕?此二者之于行何如?”晏子对曰:“婴闻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三〕。苟持民矣,安有遗道〔四〕!苟遗民矣,安有正行焉!”
〔一〕 孙星衍云:“‘义’、‘废 ’为韵。”

〔二〕 苏舆云:“‘与’,犹‘抑 ’也。王氏引之经传释词引此文以‘与’训‘如’,云 ‘言将正行而遗民乎,如其持民而遗道乎也’,似失之。”

〔三〕 孙星衍云:“‘尊’、‘本 ’为韵。”

〔四〕 则虞案:黄本无“有”字。


    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一〕
  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对曰: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二〕。”又问曰:“ 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三〕。”
〔一〕 刘师培补释云:“此节四‘ 意’字,均‘德’字之讹也。‘
德’正字作‘□’,与‘意’形近,故讹为‘意’。犹佚周书成开解‘内则顺意’,‘意 ’为‘德’字之讹(孙诒让说)也。‘意孰为高’,当作 ‘德孰为高’,‘意莫高于爱民’,当作‘德莫高于爱民’,‘意孰为下’,当作‘ 德孰为下’,‘意莫下于剥民’,当作‘德莫下于剥民 ’,故‘德’与‘行’对文。”长孙元龄亦以为“德” 字之讹。

〔二〕 则虞案:杨本作“乐身”。

〔三〕 则虞案:“身”为“民”字之误。


    叔向问啬吝爱之于行何如晏子对以啬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
  叔向问晏子曰:“啬吝爱之于行何如?”晏子对曰:“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叔向曰:“何谓也?”晏子曰:“
称财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贷,谓之啬;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故夫啬者,君子之道〔二〕;吝爱者,小人之行也。”
〔一〕 则虞案:“爱”下目录无“ 之”字。

〔二〕 则虞案:元刻本无“道”字,吴怀保、吴勉学本有。


    叔向问君子之大义何若晏子对以尊贤退不肖第二十四
  叔向问晏子曰:“君子之大义何若?”晏子对曰: “君子之大义,和调而不缘,溪盎而不苛,庄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刻廉而不刿〔一〕,行精而不以明污,齐尚而不以遗罢〔二〕,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尊贤而不退不肖。此君子之大义也。”
〔一〕 孙星衍云:“‘缘’,缘饰。‘溪’,当为‘溪’,言溪刻也。‘盎’即‘●’假音,说文:‘●,早知也。’‘溪盎而不苛’,言不矜明察。‘狡’,狡滑,伪为庄敬也。‘铨’,疑‘耎’ 字假音,说文:‘耎,读若畏●。’杨倞注荀子:‘廉,棱也。’说文云:‘刿,利伤也。’”◎卢文弨云: “‘狡’与‘佼’同,言非务为美好也。”◎王念孙云:“案广雅:‘缘,循也。’庄子列御寇篇‘
缘循偃佒困畏不若人’,郭象曰: ‘缘循,仗物而行者也。’‘和调而不缘’,言虽与俗和调,而不循俗以行,犹言‘君子和而不同’也。‘溪盎’,未详。‘狡’者,文选洞箫赋注曰:‘狡,急也。’字通作‘绞’。论语泰伯篇郑注曰:‘绞,急也。 ’昭元年左传注曰:‘绞,切也。’‘庄敬而不狡’,谓从容中礼,而不急切也。‘铨’者,说文:‘跧,卑也。’广雅:‘跧,伏也。’作‘铨’者,借字耳。‘ 和柔而不铨’,谓和柔而不卑屈也。‘和调而不缘,… …庄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刻廉而不刿’,皆谓其相似而不同。孙以‘缘’为缘饰,则与‘和调’不相似,以‘狡’为狡猾,则与‘庄敬’不相似(庄敬而不狡猾,则义不相属,故加‘伪为恭敬’四字,以曲成其说);又读‘铨’为‘耎’,尤非。卢读‘狡’为‘佼’,而云‘
务为美好’,亦非(庄敬而不美好,则义不相属,故加‘务为’二字以曲成其说)。”◎ 苏舆云:“王说是。‘溪盎’孙义亦通。’◎刘师培校补云:“吕氏春秋适音篇云‘听清则耳溪极’,贾子新书耳痹篇云‘溪徼而轻绝’,均与此文‘溪’字同为‘ 刻覈’之义。‘盎’与‘央’同,广雅释诂一:‘央,尽 也。’则‘溪盎’之义,犹之‘
溪极’‘溪徼’云。”◎则虞案: “溪盎”义孙刘二说皆非。孙蜀丞云“疑‘徯醯’之残 ”,是也。案方言:“徯醯,危也。东齐●物而危谓之徯醯。”又见广雅。后“醯”字残缺而为“●”,“● ”不成字,写者易为“盎”,致失其义。“苛”,疑为 “苟”字之形讹。“
徯醯而不苟”,犹言“临危难而不苟”也。“徯醯”二字为齐东恒语,尔雅释木郭注引齐人谚曰“上山代檀,榽醯先殚”,“榽醯”又有“大” 义。作“榽醯而不苛”,义亦可通。“苛”言其细之意。此云大而不苛之意。

〔二〕 于鬯云:“‘齐尚’者,同尚也。国语楚语吴语韦解并云:‘齐,同也。’同尚,即尚同也。墨子有尚同篇是也。上篇云‘民不事骄行而尚司’,卢文弨校以‘司’即‘同’之误。然则晏子固明有尚同之说矣。柳宗元辩晏子春秋以为宜列墨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并从之,却不为无见。而孙星衍序斥柳为文人无学,晁马为无识,转非笃论也。且如下文云‘尊贤而不退不肖’,此非即兼爱之旨乎。‘遗’盖当作‘遣’,说在上篇校。”


    叔向问傲世乐业能行道乎晏子对以狂惑也第二十五
  叔向问晏子曰:“进不能事上,退不能为家〔一〕,傲世乐业,枯槁为名,不疑其所守者,可谓能行其道乎?”晏子对曰:“婴闻古之能行道者,世可以正则正〔二〕,不可以正则曲。其正也,不失上下之伦;其曲也,不失仁义之理。道用,与世乐业;不用,有所依归。不以傲上华世,不以枯槁为名。故道者,世之所以治,而身之所以安也〔三〕。今以不事上为道,以不顾家为行,以枯槁为名,世行之则乱,身行之则危。且天之与地,而上下有衰矣〔四〕;明王始立,而居国为制矣;政教错,而民行有伦矣。今以不事上为道,反天地之衰矣〔五〕;以不顾家为行,倍先圣之道矣;以枯槁为名,则世塞政教之途矣〔六〕。有明上,可以为下;遭乱世,不可以治乱〔七〕。说若道,谓之惑,行若道,谓之狂。惑者狂者,木石之朴也〔八〕,而道义未戴焉。”
〔一〕 刘师培引戴校云:“‘为’ 当从下作‘顺’。”

〔二〕 黄以周云:“元刻作‘世可正以则’,误。”◎则虞案:绵眇阁本、吴勉学本、子汇本不误。

〔三〕 则虞案:杨本“安”误作“ 身”。

〔四〕 则虞案:“衰”,等衰也。

〔五〕 则虞案:元刻本“反”误“ 及”。

〔六〕 刘师培补释云:“此文以‘ 枯槁为名则世’(句),言以枯槁之行为名,而为法于世也。‘塞政教之途矣’(句),与上‘反天地之衰矣,倍先圣之道矣’对文。’◎则虞案:刘说殊曲。‘世 ’字恐衍文也。

〔七〕 王念孙云:“案‘可以为下 ’上亦当有‘不’字,言此反天地之衰,倍先圣之道,塞政教之途者,有明上则足以危身(‘明上’,谓明君也。前第二十曰‘狂僻之民,明上之所禁也’,义与此同),遭乱世则足以惑世,故曰‘有明上不可以为下,遭乱世不可以治乱’。‘遭乱世不可以治乱’,即上文所云‘世行之则乱’也;‘有明上不可以为下’,即上文所云‘身行之则危也’。今本脱去‘不’字,则义 不可通。”◎则虞案:指海本补“不” 字。

〔八〕 孙星衍云:“说文:‘朴,木素也。’高诱注吕氏春秋:‘
朴,本也。’言未雕治。”


    叔向问人何若则荣晏子对以事君亲忠孝第二十六
  叔向问晏子曰:“何若则可谓荣矣〔一〕?”晏子对曰:“事亲孝,无悔往行,事君忠,无悔往辞〔二〕;和于兄弟,信于朋友,不□过〔三〕,不责得;言不相坐〔四〕,行不相反;在上治民,足以尊君,在下莅修〔五〕,足以变人,身无所咎,行无所创〔六〕:可谓荣矣〔七〕。”
〔一〕 文廷式云:“‘何若’上误夺‘人’字,当据标题增。”

〔二〕 孙星衍云:“当作‘事亲孝,事君忠,无悔往行,无悔往辞’。”◎卢文弨云:“ ‘无悔往行’,事亲之行,后无悔也。‘悔’,谓其不可复者是也。‘无悔往辞’,言于君者,后无悔也。事亲事君,与下和兄弟信朋友,文正相连接。”

〔三〕 孙星衍云:“杜预注左传: ‘□,藏也。’”

〔四〕 刘师培补释云:“‘坐’,盖‘差’字之讹也。篆文‘差’字作‘●’,故讹为‘ 坐’。‘言不相差’,即言不参差也,与‘不贰’同,故与‘行不相反’对文。”◎则虞案:刘说未审。左昭二十三年“使与邾 大夫坐”,注:“讼曲直也。”“不相坐”,谓不相争讼也。与下句 “不相反”对,“反”,犹“畔”也。

〔五〕 则虞案:中庸“修道之谓教 ”,注:“修,治也。”

〔六〕 孙星衍云:“说文:‘刃,伤也。’或作‘创’,韵会举要:‘惩也。’”

〔七〕 孙星衍云:“‘君’、‘人 ’,‘创’、‘荣’,各为韵。”


    叔向问人何以则可保身晏子对以不要幸第二十七〔一〕
  叔向问晏子曰:“人何以则可谓保其身?”晏子对曰:“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二〕,以事一人〔三〕。’不庶几,不要幸〔四〕,先其难乎而后幸〔五〕,得之时其所也〔六〕,失之非其罪也,可谓保其身矣。”
〔一〕 则虞案:元本无“则”字,从目录增。

〔二〕 孙星衍云:“诗作‘解’。 ”

〔三〕 孙星衍云:“大雅蒸民之诗。”◎则虞案:此亦毛诗说也。说苑立节、韩诗外传八屡引皆作“懈”,似作“懈”者三家诗,其实非是。释文:“‘解’,本作‘懈’。”六朝以前或本乱之,盖毛诗本作“懈”,文选东京赋注、白帖四十一引俱作“ 懈”,是其证。汉书董仲舒传对策、荀悦汉纪二十八引作“解”,可见作“解”者,乃齐诗之文,晏子春秋作者为齐人,而书中引诗,不同齐诗之说。

〔四〕 孙星衍云:“‘要’与‘徼 ’通。”

〔五〕 苏时学云:“案当作‘先乎其难’。”◎文廷式云:“‘乎’字误衍,‘幸’字涉上文而衍。”◎陶鸿庆云:“‘先其难乎而后幸’,当有脱误。”◎则虞案:当脱“得之”二字。

〔六〕 于鬯云:“‘时’训‘是’ ,下文云‘失之非其罪也’,‘
是’与‘非’对。”


    曾子问不谏上不顾民以成行义者晏子对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
  曾子问晏子曰〔一〕:“古者尝有上不谏上,下不顾民,退处山谷,以成行义者也?”晏子对曰:“察其身无能也,而讬乎不欲谏上,谓之诞意也〔二〕。上惛乱,德义不行,而邪辟朋党,贤人不用,士亦不易其行,而从邪以求进,故有隐有不隐。其行法,士也,迺夫议上,则不取也〔三〕。夫上不谏上,下不顾民,退处山谷,婴不识其何以为成行义者也。”
〔一〕 则虞案:黄本作“曾氏”。

〔二〕 于省吾云:“墨子经说下‘ 意,相也’,‘相’即古‘想’字。吕氏春秋知度‘去想去意’,‘意’犹‘想’也,散文则通,对文则殊。然则‘诞意’犹言‘诞妄’。”

〔三〕 则虞案:此章“故有隐”下脱讹甚多,无可取校,故不宜强为之解。


    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
  梁丘据问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顺焉〔二〕,仁人固多心乎〔三〕?”晏子对曰:“晏闻之,顺爱不懈,可以使百姓,彊暴不忠〔四〕,不可以使一人〔五〕。”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六〕。”仲尼闻之曰:“小子识之〔七〕!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八〕。”
〔一〕 则虞案:“可”下旧脱“以 ”字,从目录增。

〔二〕 孙星衍云:“‘顺’,艺文类聚作‘从’。”◎则虞案:龙筋凤髓判卷三亦作“从 ”。作“顺”是也,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四两出“顺”字,孔鲋诘墨引亦作“顺”。

〔三〕 则虞案:龙筋凤髓判“固” 作“故”。

〔四〕 黄以周云:“元刻作‘暴彊 ’。”◎则虞案:吴勉学本作“
强暴”。

〔五〕 则虞案:类聚二十及龙筋凤髓判引无。

〔六〕 孙星衍云:“‘三心’,意林、艺文类聚、御览、风俗通、孔丛俱作‘百心’,风俗通二语作‘传曰’。御览引‘子思子曰:“
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则虞案:“百”字疑本作“三”,“一心事三君”,与“三心……事一君”相对文。下文“晏子以一心事百君”,“百”亦当“三”,即承此“一 心事三君”而来,后人改“三”为“百”,致淆乱。诘墨 “晏子以一心事三君”,犹作“三”,不作“百”,是未经窜改前之本也。

〔七〕 孙星衍云:“‘识’,御览、孔丛俱作‘记’。”◎则虞案:白帖三十引作“记之哉”。

〔八〕 孙星衍云:“孔丛作‘以一心事百君,君子也’。”


    柏常骞问道无灭身无废晏子对以养世君子第三十
  柏常骞去周之齐,见晏子曰〔一〕:“骞,周室之贱史也〔二〕,不量其不肖〔三〕,愿事君子。敢问正道直行则不容于世〔四〕,隐道危行则不忍〔五〕,道亦无灭,身亦无废者何若〔六〕?”晏子对曰〔七〕: “善哉!问事君乎。婴闻之,执二法裾,则不取也〔八〕;轻进苟合,则不信也;直易无讳,则速伤也〔九〕;新始好利,则无敝也〔一十〕。且婴闻养世之君子〔一一〕,从重不为进,从轻不为退〔一二〕,省行而不伐,让利而不夸,陈物而勿专〔一三〕,见象而勿彊〔一四〕,道不灭,身不废矣。”
〔一〕 孙星衍云:“家语作‘伯常骞问于孔子曰’。”

〔二〕 孙星衍云:“‘史’,家语作‘吏’,非。”◎则虞案:家语“骞”下有“固”字,“室”作“国”。

〔三〕 则虞案:“不量其”三字,家语作“不自以”,下句“事”上有“将北面以”四字。

〔四〕 孙星衍云:“‘直行’,家语作‘宜行’。”◎则虞案:家语无“则”字。

〔五〕 孙星衍云:“‘危行’,家语作‘宜行’。”◎王念孙云:“案此‘危行’,与论语之‘危言危行’不同。‘危’读曰‘诡’,‘诡行’ 与‘直行’正相反,作‘危’者借字耳(汉书天文志‘ 司诡星’,史记天官书‘诡’作‘危’。淮南说林篇‘ 尺寸虽齐必有诡’,文子上德篇‘诡’作‘危’)。” ◎刘师培补释云:“‘隐道’与‘正道’对文,则‘隐 ’读若‘违’,‘隐道’即‘违道’也(佚周书谥法解 ‘隐拂不成曰隐’,独断作‘违拂’,此‘违’假为‘ 隐’之证)。上叔向问齐德衰节‘不苟合以隐忠’,‘ 隐忠’与‘伤廉’对文,‘隐忠’即‘违忠’也。与此同。”◎则虞案:家语“则”作“然亦”。

〔六〕 孙星衍云:“家语作‘今欲身亦不穷,道亦不隐,为之有道乎’。”◎刘师培校补云:“黄本上方校语云:‘“若”本作“者”’。”

〔七〕 孙星衍云:“一本无‘对’ 字。”◎则虞案:杨本、凌本无“对”字。

〔八〕 孙星衍云:“家语作‘浩裾者则不亲’,王肃注:‘浩裾,简略不恭之貌。’‘法 ’或当为‘浩’。”◎卢文弨云:“‘二’,李本作‘ 一’,当从之。”◎黄以周云:“‘法裾’,当依家语作‘
浩裾’。‘裾’与‘倨’通,‘执一浩裾’,谓刚愎自用。”◎苏舆云:“拾补从家语作 ‘浩裾’,注云‘“法”讹’。‘浩裾’又见外篇作‘ 浩’,是盖‘浩’‘法’形近致讹,后又改为古‘法’ 字耳。”◎则虞案:杨本作“执一浩裾”,黄本校语亦云“疑‘浩裾’”。

〔九〕 孙星衍云:“家语作‘径易者则数伤’。”

〔一十〕孙星衍云:“家语作‘就利者则无不敝’,此文未详。”◎刘师培补释云:“‘新始’盖变古易常之义, ‘无’下当补‘不’字。”◎陶鸿庆云:“‘无敝’疑本作‘先敝’,‘先’误为‘旡’,遂误为‘无’耳。‘先敝’ 与上文‘速伤’义正相近,家语三恕篇作‘无不敝’,与上文句法参差不齐,盖后人以意增之。‘新始’之义未详”。

〔一一〕则虞案:家语作“又尝闻养世之君子矣”。

〔一二〕王念孙云:“案当作‘从轻不为进,从重不为退’。‘轻’,易也(见吕氏春秋知接篇注)。‘重’,难也(见汉书元纪注)。谓不见易而进,不见难而退也。今本‘轻’‘重’互易,则义不可通。家语三恕篇作‘从轻勿为先,从重勿为后’,注曰‘赴忧患从劳苦,轻者宜为后,重者宜为先’,语意正与此同。”◎于鬯云:“‘重’‘轻’,犹‘难’‘ 易’也。人求进者,则肯舍易而从难,君子之从难,不为进也;人求退者,则多舍难而从易,君子之从易,不为退也。故曰:‘从重不为进,从轻不为退。’若谓道在难则从难,道在易则从易,于进退无与耳。王念孙杂志据家语三恕篇作‘从轻勿为先,从重勿为后’,谓此文当作‘从轻不为进,从重不为退’,谓不见易而进,不见难而退也。今本‘轻’‘重’互易,则义不可通。鬯谓今本与三恕篇固不可合,然义自可说,谓义不可通,则过矣。要各存其义自可,必改使一之,转为多事。 ”

〔一三〕孙星衍云:“家语作‘陈道而勿怫’。”◎则虞案:凌本无“勿”字。

〔一四〕孙星衍云:“‘象’,家语作‘像’,王肃注:‘像,法也。’”

分享到:
上一篇:集释卷第三
下一篇:集释卷第五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1612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