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集释卷第八
作者:晏子 (春秋) 收藏

 

  外篇第八〔一〕

    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第一〔二〕
  仲尼之齐,见景公,景公说之,欲封之以尔稽〔三〕,以告晏子。晏子对曰:“不可〔四〕。彼浩裾自顺〔五〕,不可以教下〔六〕;好乐缓于民〔七〕,不可使亲治;立命而建事〔八〕,不可守职;〔九〕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一十〕,不可使子民〔一一〕;行之难者在内,而传者无其外〔一二〕,故异于服,勉于容〔一三〕,不可以道众而驯百姓〔一四〕。自大贤之灭,周室之卑也,威仪加多,而民行滋薄;声乐繁充,而世德滋衰〔一五〕。今孔丘盛声乐以侈世〔一六〕,饰弦歌鼓舞以聚徒〔一七〕,繁登降之礼〔一八〕,趋翔之节以观众〔一九〕,博学不可以仪世〔二十〕,劳思不可以补民〔二一〕,兼寿不能殚其教〔二二〕,当年不能究其礼〔二三〕,积财不能赡其乐〔二四〕,繁饰邪术以营世君〔二五〕,盛为声乐以淫愚其民〔二六〕。其道也,不可以示世〔二七〕;其教也,不可以导民〔二八〕。今欲封之,以移齐国之俗〔二九〕,非所以导众存民也?〔三十〕。”公曰:“善。”于是厚其礼而留其封〔三一〕,敬见不问其道〔三二〕,仲尼迺行〔三三〕。
〔一〕 卢文弨云:“吴本不分篇。 ”◎苏舆云:“旧以此与上篇并合为一卷,意在合七略之数,今从之。”

〔二〕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并下五章,皆毁诋孔子,殊不合经术,故着于此篇。’”

〔三〕 孙星衍云:“墨子作‘尼溪 ’。‘尼’、‘尔’,‘稽’、‘溪’,声皆相近。” ◎则虞案:诘墨作“尼溪”,史记孔子世家作“尼溪田 ”。

〔四〕 则虞案:孔子世家有“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

〔五〕 孙星衍云:“墨子作‘浩居 ’,史记作‘倨傲’。”◎洪颐烜云:“‘浩裾’,即 ‘傲倨’假借字。”◎则虞案:孙诒让墨子闲诂云:“ 家语三恕篇‘浩浩倨者则不亲’,王肃注云:‘浩浩,简略不恭之貌。’大戴礼文王官人篇云‘自顺而不让’ ,又云‘有道而自顺’,孔广森云:‘自顺,谓顺非也。’”

〔六〕 则虞案:“教”,史记作“ 为”。黄本挩“下”字。

〔七〕 孙星衍云:“今本‘缓’误 ‘绥’,盐铁论作‘繁于乐而舒于民’,因‘舒’知为 ‘缓’字。墨子作‘好乐而淫人’。”◎钱熙祚云:“ ‘缓’上似脱‘而’字。”◎则虞案:元刻本、吴勉学本、子汇本作“绥”,凌本作“缓”。

〔八〕 孙星衍云:“墨子作‘怠事 ’,是言恃命而怠于事也。‘建’或‘逮’讹,‘逮’ 亦为‘怠’假音与。”◎孙诒让扎移云:“孙说未塙。 ‘建’与‘券’声近字通,‘建事’,谓厌倦于事也。考工记辀人云: ‘左不楗’,杜子春云:‘书“楗”或作“券”。’郑康成云:‘“券 ”,今“倦”字也。’墨子号令篇云:‘慎无厌建。’ 厌建,即厌倦也。”◎则虞案:诘墨作“怠事”。

〔九〕 黄以周云:“墨子‘不可’ 下有‘使’字。”◎苏舆云:“
拾补有‘使’字,注云‘脱’。” ◎则虞案:指海本据补“使”字。

〔一十〕孙星衍云:“墨子作‘宗丧循哀’,孔丛引墨子作‘崇丧遂哀’。”◎王念孙云: “案‘道’当为‘遁’,字之误也。‘遁’与‘循’同。墨子非儒篇云‘宗丧循哀,不可使慈民’,文义正与此同。问上篇曰‘不淫于乐,不遁于哀’,即循哀也。(问下篇‘晏子逡遁而对’,又曰‘晏子逡遁对’,外上篇‘晏子遵循而对’,是‘遁’即‘循’也。管子戒篇‘桓公蹴然逡遁’,小问篇‘公遵遁’,亦以‘遁’ 为‘循’。)‘循’之言遂也,‘遂哀’谓哀而不止也,说见谏下篇‘修哀’下。”

〔一一〕孙星衍云:“墨子作‘慈民 ’,‘子’当读为‘慈’。”

〔一二〕苏舆云:“拾补‘传’作‘ 儒’,注云:‘“传”讹。’”◎黄以周云:“按卢校是,下章‘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元刻两‘儒’字亦作‘传’。‘无’,读为‘妩’,说文: ‘妩,媚也。’‘妩其外’,即下所谓‘异于服,勉于容’。”◎于鬯云:“‘传’当为‘儒’,‘儒’或作 ‘●’,形与‘传’形相近,故‘儒’误为‘传’。‘ 无’,与‘有无’之‘无’本异字,说文‘无’训‘丰 ’,在林部;‘●’训‘亡’,在亡部。‘有无’之‘ 无’乃‘●’字,特书传通作‘无’字耳。此‘无’字正是林部之‘无’,非亡部之‘●’,林部又云:‘或说规模字。’此‘无’字正规模字也。上文云‘行之难者在内’,是晏子之意以儒者不务内而务外,故曰‘而儒者无其外’,谓儒者徒规模其外耳。下文‘异于服, 勉于容’,以及‘盛声乐’,‘饰弦歌鼓舞’,‘繁登降’,‘趋翔’一切云云,皆伸发儒者规模其外之实也。‘儒’误为‘传’,又不察‘
无’字而认为‘有无’之‘无’,则语不可通矣。或曰:儒者亦务内,而传儒道者辄略内而务外,此后代儒者通弊,宜为世所讥,非儒道本然也,则作‘传’亦未始无义。鬯谓:非晏子意也。晏子之道,墨道也。彼非儒,固举儒而非之,犹儒家之非佛,固举佛而非之,岂能曰佛是而所非者僧邪?且晏子所讥者,孔子也,下章云‘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彼元刻本正作‘始吾望传而贵之,今吾望传而疑之’。孙星衍音义云:‘“望儒”,今本“儒”作“传 ”,据孔丛改。’则孙本亦原作‘传’,改作‘儒’。墨子非儒篇‘儒者迎妻’,‘儒’旧本亦误作‘传’,毕沅本据彼下文改‘传’为‘儒’,岂非并‘儒’误为 ‘传’之的证与。”◎刘师培校补云:“‘传’字当从卢校作‘儒’,‘无’与‘膴’同。盐铁论论诽篇丞相史引晏子曰:‘儒者并于言而寡于实,繁于乐而舒(此即本书“绥于民”。广雅释诂四:“绥,舒也。”孙改 “绥”为“缓”,非是)于民,久丧以害生,厚葬以伤业,礼烦而难行,道近而难遵,称往古而訾当世,贱所见而贵所闻。’与此节略同。‘膴’,犹‘华’也。”

〔一三〕孙星衍云:“墨子作‘机服勉容’,孙诒让闲诂云:‘“机”,危也。“危服”盖犹言“危冠”。“勉”,“俛”之假字,言其冠高而容俛也。’”◎则虞案:“异于服”者,如儒行所谓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也。亦即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也”。说苑:“□螺者宜禾。”□螺,盖高地;解果,即高冠,亦即所谓危冠也。“勉于容”,即儒行所谓坐起恭敬。

〔一四〕孙星衍云:“‘道’,墨子作‘导’。”◎文廷式云“‘驯’通作‘训’。”

〔一五〕则虞案:史记作“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

〔一六〕孙星衍云:“墨子作‘盛容修饰以蛊世’。”

〔一七〕则虞案:墨子无“饰”字。

〔一八〕孙星衍云:“墨子下有‘以示仪’三字。”◎则虞案:当据补。

〔一九〕孙星衍云:“墨子作‘劝众 ’。”◎文廷式云:“趋翔,即趋跄也。(吕览尊师篇 ‘病趋翔’,毕沅曰:‘“翔”与“跄”同。’)◎则虞案:“趋”上,墨子有“务”字。

〔二十〕孙星衍云:“墨子作‘儒学不可使议世’。”◎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博”误 “传”。

〔二一〕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脱 “以”字。

〔二二〕孙星衍云:“墨子作‘絫寿不能尽其学’。”◎则虞案:史记作“累世不能殚其学 ”。

〔二三〕孙星衍云:“‘究’,墨子作‘行’。”◎苏舆云:“尔雅云:‘丁,当也。’‘ 丁’‘当’一声之转。此云‘当年’者,‘丁年’也; ‘丁年’者,‘壮年’也。吕氏春秋爱类篇云:‘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女有当年而不绩者。’淮南齐俗篇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妇人当年而不织。’管子揆度篇曰:‘老者谯之,当壮者遣之边戍。’‘当壮’即‘丁壮 ’。轻重丁篇‘男女当壮’,轻重戊篇又作‘
丁壮’。是皆‘丁’‘当’同义之证也。”

〔二四〕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赡”误“瞻”,黄本误“胆”。

〔二五〕孙星衍云:“说文:‘●,惑也。’高诱注淮南:‘营,惑也。’二通。”

〔二六〕孙星衍云:“墨子作‘以淫遇民’。”◎苏舆云:“‘愚’、‘遇’古字通。庄子则阳篇‘匿为物而愚不 识’,释文:‘“愚”一本作“遇”。’秦策‘今愚惑,与罪人同心’,姚本作‘遇惑’,并其证矣。”◎苏时学云: “‘其’字误衍。”

〔二七〕孙星衍云:“今本脱‘其道 ’字,‘世’字据墨子增。”◎黄以周云:“元刻脱‘ 其道’字‘世’字。”

〔二八〕孙星衍云:“墨子作‘导众 ’,孔丛作‘家’,非。”◎则虞案:“教”,墨子作 “学”。作“学”者是,盖“□”“教”形近而讹。

〔二九〕孙星衍云:“‘移’,墨子作‘利’。”◎则虞案:作“移”者是。又墨子无“国之”二字。

〔三十〕孙星衍云:“墨子作‘导国先众。’”◎则虞案:史记作“
非所以先细民也”。

〔三一〕孙星衍云:“今本脱‘封’ 字,据墨子增。”◎则虞案:活字本、嘉靖本、子汇本均脱。

〔三二〕俞樾云:“按‘敬’字当作 ‘茍’。尔雅释诂:‘亟,疾也。’释文曰:‘字又作 “茍”。’是‘茍’与‘亟’通,‘茍见’犹云‘亟见 ’,孟子万章篇‘穆公亟见于子思’,与此同义。亟见而不问其道,仲尼所以行也。‘茍’字经传罕见,浅人遂加‘攴’作‘敬’耳。”

〔三三〕孙星衍云:“墨子非儒篇此作‘孔乃恚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告南郭惠子以所欲为,归于鲁’云云,疑本晏子春秋。后人以其诋讥孔子,乃删去其文,改为‘仲尼迺行’ 四字。墨子非儒篇又载:‘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丘语寡人者众矣,俱以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丘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不必于上, 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易而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而孔丘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本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丘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鸣呼!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丘之与白公同也。”’亦晏子春秋本文后人删去者,疑在此章之前。据墨子知之。”


    景公上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晏子对第二
  景公上路寝,闻哭声。曰:“吾若闻哭声,何为者也?”梁丘据对曰:“鲁孔丘之徒鞠语者也〔一〕。明于礼乐,审于服丧,其母死,葬埋甚厚〔二〕,服丧三年,哭泣甚疾。”公曰:“岂不可哉!”而色说之。晏子曰:“古者圣人,非不知能繁登降之礼〔三〕,制规矩之节〔四〕,行表缀之数以教民,以为烦人留日〔五〕,故制礼不羡于便事〔六〕;非不知能扬干戚钟鼓竽瑟以劝众也〔七〕,以为费财留工〔八〕,故制乐不羡于和民;非不知能累世殚国以奉死,哭泣处哀以持久也,而不为者,知其无补死者而深害生者〔九〕,故不以导民。今品人饰礼烦事〔一十〕,羡乐淫民,崇死以害生,三者,圣王之所禁也。贤人不用,德毁俗流,故三邪得行于世。是非贤不肖杂,上妄说邪,故好恶不足以导众。此三者,路世之政,道事之教也。〔一一〕公曷为不察,声受而色说之?”
〔一〕 孙星衍云:“姓鞠名语,疑即皋鱼。‘皋鱼’声相近。”◎黄以周云:“‘鞠’,元刻作‘鞫’。”

〔二〕 孙星衍云:“‘埋’当为‘ 薶’,俗从‘土’。”

〔三〕 则虞案:“知”字疑衍。

〔四〕 长孙元龄云:“‘规矩之节 ’,是玉藻所谓‘周旋中规,折还中矩’也。”

〔五〕 刘师培校补云:“淮南齐俗训云:‘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还之礼也,蹀采齐肆夏之容也,以为旷日烦民而无所用,故制礼足以佐实喻意而已矣。’即本此文。‘旷日’,即‘留日’也。”又云:“
黄本‘日’作‘是’,上方校语云 ‘“是”,疑“事”字,“是”字误’,按:‘是’字误,校语尤舛。”

〔六〕 孙星衍云:“言便事而已,不求余也。”

〔七〕 则虞案:凌本“非”作“亦 ”。

〔八〕 文廷式云:“孙子火攻篇曰:‘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按晏子外篇曰:‘久丧道哀费日’,又曰‘繁登降之礼,制规矩之节,行表缀之数以教民,以为烦人留日’,又曰‘扬干戚钟鼓竽瑟以劝众,以为费财留工’。战国策宋策曰:‘徐其攻而留其日。’此‘费留’二字之证。”◎刘师培校补云:“‘工’当作‘正’,即‘政’字也。淮南作‘古者非不能陈钟鼓,盛管箫,扬干戚羽旄,以为费财乱政,制乐足以合欢宣意而已矣’,是其证。”

〔九〕 刘师培校补云:“孔丛引墨子‘死’上有‘于’字,‘生者’作‘生事’。‘于’ 字当补。”

〔一十〕刘师培校补云:“潜夫论务本篇云:‘品人鲜食,从而高之。’与此‘品人’同。 ”

〔一一〕孙星衍云:“言市名于道路。一本‘道’作‘单’,非。”◎王引之云:“作‘单 ’者,是也。‘单’读为‘●’,尔雅:‘●,病也。 ’字或作‘瘅’,大雅板篇‘下民卒瘅’,毛传曰:‘ 瘅,病也。’‘路’与‘单’义相近,方言:‘露,败也。’逸周书皇门篇曰:‘自露厥家。’管子四时篇曰:‘不知五谷之故,国家乃路。’‘路’、‘露’古字通。(路,败也。尹知章注:‘路,谓失其常居。’失之。)言此三者以之为政,则世必败;以之为教,则事必病也。孙以‘路’为‘道路’,失之。”◎俞樾云: “按王说是矣。惟从别本作‘单’,而训为‘病事之教 ’,似近不词。‘道’,乃‘●’字之误,说文辵部: ‘●,●也。’周书曰:‘我兴受其●。’●事者,● 事也,今微子篇作‘我兴受其败’,经传遂无‘●’字。浅人不知其义,见上句有‘路’字,因妄改为‘道’ 字耳。”◎洪颐烜云:“管子戒篇‘握路家五十室’,周书皇门解‘自露厥家’,‘路’与‘露’同,羸也。 ‘路世’,犹言‘衰世’也。”◎黄以周云:“元刻作 ‘单事’,凌本同。”◎苏舆云:“俞说非。荀子议兵篇:‘路□者也。’‘□’与‘单’一声之转,义一而已。彼以‘路□’连文,此以‘路’‘单’对文,乃古义,‘道’字直是误文。(杨倞注荀子训‘□’为‘袒露’,非。王氏念孙已驳之,说见杂志。)”◎长孙元龄云:“‘路世’,犹孟子所谓‘率天下而路’之意。晏子以繁文毁孔子,故言是使天下人奔走道路,无时休息之政也。”◎则虞案:“政”下当有“也”字,各本均挩。绎史亦作“单事之教也”,与元刻同。


    仲尼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第三
  仲尼游齐,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一〕?”仲尼对曰:“臣闻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二〕,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仲尼出,景公以其言告晏子,晏子对曰:“不然!婴为三心,三君为一心故〔三〕,三君皆欲其国之安,是以婴得顺也。婴闻之,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犹非也〔四〕。孔丘必据处此一心矣〔五〕。”
〔一〕 孙星衍云:“孔丛引墨子作 ‘先生素不见晏子乎’。”

〔二〕 则虞案:诘墨无“臣闻”二字。

〔三〕 王念孙云:“案‘婴’上当有‘非’字,言婴所以事三君而得顺者,非婴为三心,乃三君为一心故也。上篇曰‘婴之心,非三心也’,是其证。今本脱‘非’字,则义不可通。”◎则虞案:指海本补“非”字。

〔四〕 陶鸿庆云:“‘犹非’之‘ 非’,当为诽谤也。”

〔五〕 苏时学云:“此句有误,‘ 据’字属衍。”◎于鬯云“‘据’字即涉‘处’字而衍,‘心’字涉上文而衍,‘孔丘必处此一矣’,犹孟子梁惠王篇云:‘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致问第四〔一〕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二〕,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谤为类〔三〕,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四〕,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穷陈蔡〔五〕,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六〕,今吾望儒而疑之〔七〕。”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八〕,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九〕,是吾师也。”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一十〕。
〔一〕 则虞案:此与前实一章,后人析为二也。孔丛子诘墨篇引此可证。

〔二〕 于鬯云:“春秋时,齐晏氏为齐世民。婴父弱,谥桓子,桓子以上无闻焉。管子大匡篇有‘晏子’,房元龄注:‘但谓平仲之先,不能实其人。’其家世之微,亦可见矣。”

〔三〕 黄以周云:“元刻作‘诽誉 ’。”

〔四〕 孙星衍云:“当为‘景’。 ”

〔五〕 则虞案:据诘墨,“穷”上当补“身”字。

〔六〕 孙星衍云:“今本‘儒’作 ‘传’,据孔丛改。”◎黄以周云:“元刻作‘望传’ ,下同。”

〔七〕 则虞案:诘墨作‘今则疑之 ”。

〔八〕 孙星衍云:“‘迩’同。”

〔九〕 王念孙云:“案‘讥之’上当更有‘夫子’二字,而今本脱之,则文义不明。上文曰‘君子不及人以为师’,故此曰‘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则虞案:指海本已改“失言”为“失之”,并重“夫子”二字。

〔一十〕苏时学云:“据上文义,当云‘然后晏子见之’。”


    景公出田顾问晏子若人之众有孔子乎第五
  景公出田,寒,故以为浑〔一〕,犹顾而问晏子曰:“若人之众,则有孔子焉乎?”晏子对曰:“有孔子焉则无有,若舜焉则婴不识。”公曰:“孔子之不逮舜为闲矣,曷为‘有孔子焉则无有,若舜焉则婴不识〔二〕’?”晏子对曰:“是迺孔子之所以不逮舜。孔子行一节者也,处民之中,其过之识〔三〕,况乎处君之中乎〔四〕!舜者处民之中,则自齐乎士〔五〕;处君子之中,则齐乎君子;上与圣人,则固圣人之林也〔六〕。此迺孔子之所以不逮舜也。”
〔一〕 孙星衍云:“‘温’字假音。”

〔二〕 陶鸿庆云:“‘有孔子焉’ ,‘有’亦当作‘若’,言若孔子则知其无有,若舜则不可识也。今本涉上文‘有孔子焉’而误为‘
有’,则文不可通。”

〔三〕 孙星衍云:“言其识过人。 ”

〔四〕 王念孙云:“案‘处君之中 ’本作‘处君子之中’,下文曰:‘舜者,处民之中,则自齐乎士;处君子之中,则齐乎君子。’是其证。今本脱‘子’字,则义不可通。”◎陶鸿庆云:“孙氏云 ‘言其识过人’,然识之过人,非外观所得而知,且与 ‘行一节’之义不合,孙说非也。‘识’,即上文‘若舜焉则婴不识’之‘识’,言其过人可得而知也,即前章‘异于服,勉于容’之意,惟文句当有脱误耳。又案:‘处君之中’当作‘处君子之中’,下文云‘处君子之中,则齐乎君子’,是其证。”◎则虞案:与苏时学之说合。黄本上方校语亦疑挩“子”字。指海本补“子 ”字。

〔五〕 于鬯云:“‘士’疑本作‘ 民’,‘处民之中,则自齐乎民’,与下文‘处君子之中,则齐乎君子’文意一律。且上文云‘若舜焉则婴不识’,正以处民之中齐乎民,故不识也。若处民之中,而齐乎士,则出乎类矣,何为不识?”

〔六〕 孙星衍云:“‘林’一本作 ‘材’。”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晏子对以勿忧第六〔一〕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二〕今孔子相鲁若何〔三〕?”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四〕,孔子彊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五〕,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六〕。”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闲〔七〕。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上五章皆毁诋孔子,而此章复称为圣相,设相齐以困孔子,似非平仲之所宜,故着于此篇。’”◎则虞案:孔子相鲁在定公十四年,晏子已卒,此亦传闻之辞也。

〔二〕 则虞案:诘墨无“邻”“敌 ”字。

〔三〕 则虞案:当据诘墨篇“若何 ”上补“为之”二字。

〔四〕 孙星衍云:“孔丛‘设’作 ‘欲’。”◎苏时学云:“‘设’疑当作‘许’。”

〔五〕 于鬯云:“‘骄’,盖读为 ‘挢拂’之‘挢’,荀子臣道篇云‘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挢拂’是也。上文云‘孔子强谏而不听’,则晏子之意以为孔子必且挢拂鲁而适齐矣,故曰:‘必挢鲁而有齐。’‘有’字孔丛子诘墨篇正作‘适’。孙星衍音义云‘疑“有”当为“适”’,是也。小戴少仪记云:‘ 谏而无骄。’彼‘骄’字疑亦当读‘挢’,与此‘骄’ 字正同;而郑注谓‘言行谋从,恃知而慢’,未必然也。或谓‘挢拂’之本字实‘骄’字,存参。”

〔六〕 则虞案:诘墨作“则必强谏鲁君,鲁君不听,将适齐,君勿受,则孔子困矣”。

〔七〕 则虞案:韩非子内储说下作 “黎且对景公”,与此略似。


    景公问有臣有兄弟而彊足恃乎晏子对不足恃第七〔一〕
  晏公问晏子曰:“有臣而彊,足恃乎?”晏子对曰:“不足恃。”“有兄弟而彊,足恃乎?”晏子对曰: “不足恃。”公忿然作色曰:“吾今有恃乎?”晏子对曰:“有臣而彊,无甚如汤;有兄弟而彊,无甚如桀。汤有弑其君,桀有亡其兄〔二〕,岂以人为足恃哉,可以无亡也〔三〕!”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问臣并兄弟之彊而晏子对以汤桀,无以垂训,故着于此篇。’”◎俞樾云:“此‘与’字似不当有,写者依他章增之,而不知其非。”◎刘师培云:“ 黄本此下七章均挩。”◎则虞案:杨本亦无此章。

〔二〕 文廷式云:“二‘有’字涉上文而衍。”

〔三〕 孙星衍云:“‘彊’、‘汤 ’、‘兄’、‘亡’为韵。此章及下六章,俗本删去。 ”◎于鬯云:“玩‘可以无亡’句,则‘岂’上当有阙文。”◎苏舆云:“拾补云:‘吴本此章缺,此与下六章,元刻本、沈启南、吴怀保本皆有。’”


    景公游牛山少乐请晏子一愿第八〔一〕
  景公游于牛山,少乐,公曰:“请晏子一愿。”晏子对曰:“不〔二〕,婴何愿?”公曰:“晏子一愿〔三〕。”对曰:“臣愿有君而见畏〔四〕,有妻而见归,有子而可遗〔五〕。”公曰:“善乎!晏子之愿〔六〕;载一愿〔七〕。”晏子对曰:“臣愿有君而明,有妻而材,家不贫,有良邻。有君而明,日顺婴之行;有妻而材,则使婴不忘;家不贫,则不愠朋友所识;有良邻,则日见君子〔八〕:婴之愿也。”公曰:“善乎!晏子之愿也。”晏子对曰〔九〕:“臣愿有君而可辅,有妻而可去,有子而可怒〔一十〕。”公曰:“善乎!晏子之愿也。”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载晏子之愿如此,无以垂训,故着于此篇。’”

〔二〕 孙星衍云:“‘不’,读如 ‘否’。”

〔三〕 则虞案:元刻本“一”字空一格。

〔四〕 苏时学云:“‘畏’,犹‘ 敬’也。”

〔五〕 孙星衍云:“‘畏’、‘归 ’、‘遗’为韵。”

〔六〕 苏舆云:“‘愿’下当有‘ 也’字,与下文同一例。”◎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误作“善晏乎子”。

〔七〕 苏时学云:“‘载’、‘再 ’古通用。”◎于省吾云:“按‘载’应读作‘再’,上云‘请晏子一愿’,此景公又请晏子之一愿,故云再一愿也。孟子滕文公‘自葛载’,注‘“载”一说当作 “再”字’,诗小戎‘载寝载 兴 ’,文选曹植应诏诗引作‘再寝再兴’,是其证也。”

〔八〕 文廷式云:“此节皆有韵之文,此二句‘友’、‘子’为韵,‘所识’二字疑衍文,或‘识’字系‘居’字之误。”◎则虞案:文选陆云答张然诗注引:“愿有良邻,则见君子也。”

〔九〕 于鬯云:“例上文,‘晏子 ’上当有‘载一愿’三字。”◎刘师培说同,并云:“ 盖公有斯问,晏子乃更以所愿对也。”

〔一十〕孙星衍云:“‘辅’、‘去 ’、‘怒’为韵。”◎苏时学云:‘案妻至于去,子至于怒,似无可愿,‘可’之云者,极言其顺乎我也。”


    景公为大钟晏子与仲尼柏常骞知将毁第九〔一〕
  景公为大钟,将悬之。晏子、仲尼、柏常骞三人朝,俱曰〔二〕:“钟将毁。”冲之,果毁〔三〕。公召三子而者问之〔四〕。晏子对曰:“钟大,不祀先君而以燕,非礼,是以曰钟将毁〔五〕。”仲尼曰:“钟大而悬下,冲之其气下回而上薄〔六〕,是以曰钟将毁。〔七〕”柏常骞曰:“今庚申,雷日也,音莫胜于雷,是以曰钟将毁也〔八〕。”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为泰吕成将燕飨晏子谏章旨同,而尤近怪,故着于此篇。’”

〔二〕 则虞案:初学记十六、御览五百七十五引俱作“仲尼、柏常骞、晏子三人”,初学记作“俱来朝,皆曰”,御览作“俱朝,曰”。

〔三〕 孙星衍云:“‘冲’,读如 ‘撞’。初学记作‘撞’。”◎则虞案:御览“毁”下有“之”字。

〔四〕 则虞案:御览引作“公见三子问之”。初学记“问”上亦无“而”字。

〔五〕 则虞案:初学记作“钟大非礼,是以曰将毁”。御览、合璧事类外集十三作“不以礼,故曰”。

〔六〕 孙星衍云:“初学记作‘气不即上薄’,非。”

〔七〕 则虞案:初学记作“钟大悬下,其气不得上薄,是以曰将毁”。御览作“钟大悬下,气上薄,故曰将毁”。

〔八〕 则虞案:初学记、御览“今 ”下有“日”字,当据补。又“
音”作“阴”,句末皆无“也”字。


    田无宇非晏子有老妻晏子对以去老谓之乱第十〔一〕
  田无宇见晏子独立于闺内,有妇人出于室者〔二〕,发班白,衣缁布之衣而无里裘。田无宇讥之曰:“出于室为何者也〔三〕?”晏子曰:“婴之家也〔四〕。 ”无宇曰:“位为中卿,田七十万,何以老为妻〔五〕?”对曰:“婴闻之,去老者,谓之乱;纳少者,谓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婴可以有淫乱之行,不顾于伦,逆古之道乎〔六〕?”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以晏子妻老欲纳女旨同而事异。陈无宇虽至凡品,亦未应以是诮晏子,设非晏子者将纳其说,见弃妻乎?无以垂训,故着于此篇。’”◎则虞案:韩诗外传九据此,而略 有更易。

〔二〕 卢文弨云:“韩诗外传九非晏子之妻,乃其妻之使人,为近理。”

〔三〕 王念孙云:“案当作‘何为者也’(杂上篇‘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 下篇‘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文义并与此同。)言此出于室者,何等人也。今本作‘为何者也’,则文不成义。韩诗外传正作‘何为者也’。”◎于省吾云: “按‘为何者也’,义本可通,不必改作‘何为者也’ 。说文‘者,别事词也’,或指其事,或指其物,或指其人,说见经传释词。此‘者’字即指其人,言‘为何者也’,即为何人也。”

〔四〕 则虞案:“家”,犹“室” 也,今方言中有谓妻曰“家里”者。

〔五〕 王念孙云:“案当作‘何以老妻为’,言富贵如此,何用老妻为也。今作‘何以老为妻’,则文不成义。韩诗外传作‘何用是人为’,文义亦同。”◎于省吾云:“按王氏喜改成文,不可为典要。老对少为言,下云‘去老者谓之乱,纳少者谓之淫 ’,如以‘老妻’连文,则‘老’‘少’二字下,各应增‘妻’字,岂其然乎?”◎则虞案:外传“田”上有 “食”字,指海本“为妻”二字乙。

〔六〕 苏舆云:“拾补云:‘吴本此章缺。’”


    工女欲入身于晏子晏子辞不受第十一〔一〕
  有工女讬于晏子之家焉者〔二〕,曰:“婢妾,东廓之野之也。〔三〕愿得入身,比数于下陈焉〔四〕。 ”晏子曰:“乃今日而后自知吾不肖也〔五〕!古之为政者,士农工商异居,男女有别而不通,故士无邪行〔六〕,女无淫事。今仆讬国主民,而女欲奔仆,仆必色见而行无廉也〔七〕。”遂不见〔八〕。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犯伤槐之令者女求入晏子家事同而辞略,且无因而至,故着于此篇。’”◎则虞案:杨本无此章。

〔二〕 则虞案:史记李斯传索隐、文选卷三十九注、御览四百二十六引皆作“二女”。

〔三〕 孙星衍云:“‘婢妾’,御览作‘婢子’。‘东廓’,今本作‘在廓’,据御览引作‘东郭’,‘廓’俗字。”◎则虞案:御览“妾”作 “子”,无“也”字,元刻本、活字本、嘉靖本作“在廓”。

〔四〕 则虞案:选注无“比数”二字。

〔五〕 王念孙云:“案‘日’字后人所加,凡书传中言‘乃今而后’者,加一‘日’则累于词矣。御览人事部六十七引此无‘日’字。”

〔六〕 则虞案:御览引无“不通,故”三字。

〔七〕 孙星衍云:“‘无廉’,御览作‘无清’。”◎卢文弨云:“‘色见而’三字,御览无。”

〔八〕 苏舆云:“拾补云:‘吴本此章缺。’”


    景公欲诛羽人晏子以为法不宜杀第十二〔一〕
  景公盖姣,有羽人视景公僭者〔二〕。公谓左右曰:“问之,何视寡人之僭也?”羽人对曰:“言亦死,而不言亦死,窃姣公也。”公曰:“合色寡人也〔三〕?杀之!”晏子不时而入,见曰:“盖闻君有所怒羽人。”公曰:“然。色寡人,故将杀之。”晏子对曰:“
婴闻拒欲不道,恶爱不祥,虽使色君,于法不宜杀也。”公曰:“恶然乎!若使沐浴〔四〕,寡人将使抱背〔五〕。”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不典,无以垂训,故着于此篇。’”◎则虞案:池北偶谈深讥此章之诬。

〔二〕 孙星衍云:“周礼羽人下士二人,属地官司徒。”◎苏时学云:“‘僭’,谓不敬也。”

〔三〕 俞樾云:“按‘合色’无义。下文公曰‘色寡人,故将杀之’,晏子曰‘虽使色君,于法不宜杀也’,‘色’上并无‘合’字。‘合’疑 ‘●’字之误,‘●’字自为一句。说文、部:‘●,相与语,唾而不受也,从“、”“否”声。’公曰‘● ’者,深怪其语,故先唾而不受耳。”孙诒让云:“‘ 合’疑‘呰’之误,说文口部云:‘呰,苛也。’吕氏春秋权勋篇云:‘竖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叱曰:“ 訾!退酒也。”’‘訾’‘呰’声义同也。”◎文廷式云:“‘合’通作‘盍’,语助辞,庄子列御寇篇‘阖胡尝试其良’,释文云‘阖,语助也’,是其证。俞荫甫平议以‘合’字为‘否’字之误,非是。”◎于省吾云:“按上云‘窃姣公也’,自羽人言之则曰‘姣公’ ,公自言之则曰‘色寡人’,上下一义,中闲不应有‘ 否’字,且‘合’‘否’形殊,无由致讹。‘合’即‘ 盍’之音假,尔雅释诂‘盍,合也’,易序卦传‘嗑者,合也’。尔雅释言‘曷,盍也’,广雅释诂‘●,何也’。羽人姣公,故景公诘以何色寡人也。”

〔四〕 刘师培校补云:“‘使’字疑衍。”

〔五〕 苏舆云:“拾补云:‘吴本此章缺。’”


    景公谓晏子东海之中有水而赤晏子详对第十三〔一〕
  景公谓晏子曰:“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二〕,华而不实,何也?”晏子对曰〔三〕:“昔者秦缪公乘龙舟而理天下〔四〕,以黄布裹烝枣〔五〕,至东海而捐其布〔六〕,破黄布〔七〕,故水赤;烝枣,故华而不实。”公曰:“吾详问子何为〔八〕?”对曰:“婴闻之〔九〕,详问者,亦详对之也〔一十〕。 ”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并下一章语类俳而义无所取,故着于此篇。’”◎ 则虞案:杨本无此章。

〔二〕 则虞案:艺文类聚八十五引 “海”下无“之”字,又无“其中”二字;八十六引与今本晏子同。文选新刻漏铭注引“水”下无“
而”字,御览九百六十五引“其中 ”作“水中”。事文类聚后集二十六、记纂渊海九十二引皆无“有水而赤”一句。

〔三〕 则虞案:御览两引无“对” 字。

〔四〕 孙星衍云:“艺文类聚作‘ 乘龙’,文选注作‘乘舟’,今订定作‘乘龙舟’。” ◎黄以周云:“元刻无‘舟’字。”◎于省吾云:“按作‘治’者非是。左成二年传‘先王疆理天下’,诗信南山‘我疆我理’,传‘理, 分地理也’。穆天子传‘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注‘里谓计其道里也’,纪年曰‘穆王西征,还里天下,亿有九万里’。按今本纪年‘里’作 ‘履’,借字耳。‘计其道里’与‘理’义亦相因,‘ 还里天下’与此文‘理天下’之义正符。”◎则虞案:御览两引皆无“舟”字,合璧事类四十八、事文类聚引皆无“龙”字,事类赋注十六作“赤龙”,“理”作“
治”。

〔五〕 则虞案:类聚及御览两引作 “黄帝布”。

〔六〕 孙星衍云:“‘捐’,艺文类聚作‘投’。”◎黄以周云:“‘捐’,文选新刻漏铭注作‘椓’。”◎则虞案:“捐”,御览八百二十作 “淬”,九百六十五、事类赋注、合璧事类、事文类聚俱作“投”。事类赋注引无“东”字。

〔七〕 孙星衍云:“今本‘破’作 ‘彼’,据文选注、艺文类聚订正。”◎俞樾云:“按孙刻据文选注、艺文类聚改‘彼’为‘破’,其实非也。‘彼黄布’者,言彼其所捐之布,乃黄布也,若作‘ 破’字,则‘破黄布’三字文不成义矣。‘烝枣’上亦当有‘彼’字,蒙上而省。”◎黄以周云:“‘破’,元刻作‘彼’。”◎刘师培校补云:“御览八百二十引 ‘彼’作‘于波’,‘于波’二字属上‘淬黄布’为句,此‘黄布’与下‘蒸枣’对文,谊较长。”◎则虞案:御览九百六十五、事类赋注引无“破黄布”三字。

〔八〕 孙星衍云:“文选注作‘佯问’,通俗文‘阳’作‘详’,虚辞也。”◎卢文弨云:“‘何为’二字疑衍。”◎黄以周云:“文选注作‘ 吾佯问子’,无‘何为’二字。”◎苏舆云:“‘何为 ’下当有‘对’字,传写者缘下‘对’字而脱耳。景公言吾乃佯问,何为对,故晏子答以详问详对,义本昭晰,以为衍文,语意不完矣。”◎则虞案:艺文类聚八十六引作“吾佯问子耳”。御览八百二十作“吾佯问”,九百六十五作“吾佯问子”,并无“何为”二字,“何为”二字可删。

〔九〕 则虞案:类聚八十五、选注、御览两引、事类赋注、合璧事类、事文类聚、纪纂渊海引皆无“之”字,“对”上似脱“晏子”二字。

〔一十〕孙星衍云:“已上七章,据沈启南本、吴怀保本增入。”◎苏舆云:“拾补云∶‘ 吴本此章缺。’”


    景公问天下有极大极细晏子对第十四〔一〕
  景公问晏子曰:“天下有极大乎〔二〕?”晏子对曰〔三〕:“
有。足游浮云〔四〕,背凌苍天,尾偃天闲,跃啄北海,颈尾咳于天地乎〔五〕!然而漻漻不知六翮之所在〔六〕。”公曰:“天下有极细乎〔七〕?”晏子对曰〔八〕:“有。东海有虫,巢于□睫〔九〕,再乳再飞,而□不为惊〔一十〕。臣婴不知其名,而东海渔者命曰焦冥〔一一〕。”
〔一〕 苏时学云:“此大言小言之类,宋玉唐勒所本也。”◎则虞案:杨本无此章。

〔二〕 虞案:御览九百二十七引无 “下”字,“大”下有“物”字。

〔三〕 则虞案:御览无“晏子”二字。

〔四〕 王念孙云:“案‘足游浮云 ’上,原有‘鹏’字,自‘足游浮云’以下六句,皆指鹏而言,今本脱去‘鹏’字,则不知为何物矣。御览羽族部十四‘鹏’下引此作‘鹏足游浮云’云云,则有‘ 鹏’字明矣。”◎则虞案:指海本补“鹏”字。

〔五〕 孙星衍云:“‘咳’与‘阂 ’通。”◎王念孙云:“案‘乎’字本在下句‘漻漻’ 下,‘漻漻’即‘寥寥’,旷远之貌也。故曰:‘漻漻乎不知六翮之所在。’今本‘乎’字在上句‘天地’下,则文义不顺。御览引此‘乎’字正在‘漻漻’下。” ◎则虞案:御览引“咳”作“该”。

〔六〕 孙星衍云:“‘漻漻’,说文:‘清深也,读若牢。’(据系传)”◎则虞案:宋本御览引“六”作“其”,“在”下有“也”字;指海本移上句末“乎”字于“漻漻”之下。

〔七〕 孙星衍云:“‘细’,艺文类聚作‘小’。”◎则虞案:文选鹪鹩赋注引“细”下有“者”字。

〔八〕 则虞案:选注类书所引,皆无“晏子”二字。

〔九〕 孙星衍云:“‘虫’,今本作‘蛊’,据文选注、艺文类聚改。‘□’,文选注作 ‘蚊’,俗字。”◎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虫”作 “蛊”,选注引“虫”下有“名曰焦螟”四字,御览九百五十一引“巢”作“生”。

〔一十〕孙星衍云:“艺文类聚作‘ 飞乳去来,而蛟不觉’。”◎则虞案:孙说误。类聚九十七、御览九百五十一作“再乳而飞,□不为觉”,御览九百四十五引作“乳而不飞,蚊不惊”,文选七命注引作“飞乳去来,而蚊不觉”,续编珠作“再乳再飞,而蚊不惊”。

〔一一〕孙星衍云:“列子汤问篇: ‘江浦之闲生么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伤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则虞案:鹪鹩赋注引作“而东海有通者”,御览九百五十一引作“耆老 ”。


    庄公图莒国人扰绐以晏子在迺止第十五〔一〕
  庄公阖门而图莒,国人以为有乱也,皆操长兵而立于闾〔二〕。公召睢休相而问曰〔三〕:“寡人阖门而图莒,国人以为有乱,皆摽长兵而立于衢闾〔四〕,柰何?”休相对曰:“诚无乱而国以为有,〔五〕则仁人不存。请令于国,言晏子之在也。”公曰:“诺。”以令于国:“孰谓国有乱者,晏子在焉。”然后皆散兵而归。君子曰:“夫行不可不务也。晏子存而民心安,此非一日之所为也〔六〕,所以见于前信于后者。是以晏子立人臣之位,而安万民之心。”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特以晏子而绐国人,故着于此篇。’”

〔二〕 王念孙云:“案下文作‘立于衢闾’,则此亦当有‘衢’字,而今本脱之。(‘衢闾’,谓当衢之闾也。管子轻重甲篇:‘有饿馁于衢闾者。’楚策:‘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衢闾。’ )”◎黄以周云:“元刻‘操’作‘摽’,与下同。” ◎则虞案:黄说误。元刻本、活字本作“操”,吴刻作 “摽”。指海本补“衢”字。

〔三〕 孙星衍云:“姓睢,名休相。”

〔四〕 孙星衍云:“‘摽’当为‘ 标’。”

〔五〕 则虞案:以上文例之,“国 ”下当脱“人”字。

〔六〕 黄以周云:“元刻脱‘非’ 字。”


    晏子死景公驰往哭哀毕而去第十六〔一〕
  晏公游于灾〔二〕,闻晏子死〔三〕,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四〕。而因为迟〔五〕,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遫〔六〕,则又乘〔七〕。比至于国者〔八〕,四下而趋,行哭而往〔九〕,伏尸而号〔一十〕,曰:“ 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泆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一一〕,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一二〕,齐国之社稷危矣〔一三〕,百姓将谁告夫〔一四〕!”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并下二章皆晏子殁后景公追怀之言,故着于此篇。 ’”◎则虞案:治要亦附杂下,元刻本、活字本“哭往 ”二字互倒。

〔二〕 孙星衍云:“御览作‘临灾 ’,说苑作‘蒌’。郡国志:‘
平昌有蒌乡。’韩非作‘游少海’ 。”◎苏舆云:“治要无‘于’字,‘灾’作‘淄’。 ”

〔三〕 孙星衍云:“‘死’,御览作‘卒’”。◎苏舆云:“治要同。”◎则虞案:说苑君道作“卒”,文选安陆昭王碑文注引作“死”。

〔四〕 孙星衍云:“说苑作‘乘舆素服驿而驱之’,文选注作‘公击驿而驰’。按韩非作 ‘趋驾烦且之乘’,则‘繁驵’马名,‘烦’、‘繁’ ,‘且’、‘驵’,声相近。说文:‘驵,壮马也,一曰马蹲驵也。’文选注作‘击 驿 ’,形相近,字之误耳。”◎孙诒让云:“考工记舆人云:‘饰车欲侈。’此景公意欲急行,不在舆之侈弇,窃疑晏子本文当作‘公侈乘舆’。古从‘刍’从‘多’ 之字声近通用,(周礼乐师‘趋以采齐’,郑注云:‘ 故书“趋”作“跢”。’郑司农云:‘“跢”当为“趋 ”,书亦或为“趋”。’‘趋’俗书亦或作‘趍’,并其证也。)此‘侈’即韩子之‘趋’,言催促令急驾乘舆也。‘繁驵’、‘烦且’义亦难通。说苑宋本作‘乘驲’(音义引作‘驿’者,据明刻本也),文选注引亦作‘驿’,疑‘繁驵’之‘
驵’,亦即‘驲’之形误。”◎刘师培校补云:“‘公乘侈舆’当从孙诒让改‘公侈乘舆 ’。‘侈’即‘趍’误(唐人书‘趋’恒作‘趍”), ‘趍’,即促也,‘繁驵’,即韩非子外储说之‘烦且 ’。彼书外储说左上又云‘以烦且之良’,则为马名明甚。‘服’,即诗郑风‘巷无服马’之‘服’,犹韩非子之‘驾’也。文选安陆昭王碑文注引作‘公繁驵而驰 ’,‘公’下挩‘服’字。褚渊碑文注作‘繁而驲驰’ ,‘驲’即‘驵’误;俗本又作‘击驿而驰’(音义所据本),其误尤甚。说苑君道篇误‘服繁’为‘素服’ ,误‘驵’为‘驲’,俗本又作‘驿’,当据此文订正。治要作‘公乘而驱’,乃约引。”

〔五〕 孙星衍云:“说苑、文选注、御览俱作‘自以为迟’。”◎苏舆云:“治要同。” ◎则虞案:指海本改作“自以”。

〔六〕 孙星衍云:“文选注作‘● ’,御览作‘速’。”

〔七〕 则虞案:选注引“乘”下有 “之”字。

〔八〕 则虞案:选注及御览四百八十七引无“于”“者”字。

〔九〕 孙星衍云:“说苑下有‘矣 ’字,御览‘往’作‘至’。”◎则虞案:指海本作“ 至”。

〔一十〕孙星衍云:“‘尸’,说苑作‘尸’。”◎王念孙云:“案‘伏尸而号’上有‘至 ’字,而今本脱之,则叙事不备。‘行哭而往’,尚未至也,则‘至’字必不可少。说苑君道篇及治要、御览人事部百二十八并作‘至,伏尸而号’(今本御览‘至 ’误作‘制’)。文选褚渊碑注、齐安陆昭王碑注并作 ‘至,则伏尸而哭’。”

〔一一〕苏舆云:“治要有‘国’字。”◎则虞案:说苑亦有“国”字。御览四百八十七引亦作“降祸齐国”,元刻本,活字本“今”误“令”。

〔一二〕则虞案:治要二“于”下皆作“之”,说苑、御览四百八十七引无二“于”字。

〔一三〕苏舆云:“‘社’旧刻误‘ 杜’,今依浙刻正。”◎则虞案:御览两引皆无“齐国 ”二字。

〔一四〕孙星衍云:“文选注作‘百姓谁复告我恶邪’,韩非外储说、说苑君道篇用此文。 ”◎卢文弨云:“‘夫’,说苑君道篇作‘矣’,是。 ”◎苏舆云:“治要此下接‘晏子没十有七年’云云。 ”


    晏子死景公哭之称莫复陈告吾过第十七
  晏子死〔一〕,景公操玉加于晏子〔二〕而哭之,涕沾襟〔三〕。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邑之上〔四〕,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 免而哭,哀尽而去〔五〕。
〔一〕 苏舆云:“‘晏’旧刻误‘ 景’,今依浙刻正。”

〔二〕 孙星衍云:“御览下有‘尸上’二字,今本疑脱。”◎则虞案:见五百四十九。指海本据补“尸上”二字。

〔三〕 孙星衍云:“御览作‘涕’ 。尔雅释器:‘衣谓之襟。’”

〔四〕 孙星衍云:“‘公邑’,即 ‘公阜’也,‘阜’‘邑’字相似。”◎黄以周云:“ 卢校作‘公阜’”。◎刘师培云:“黄本上方校语云: ‘“邑”疑“阜”字。’”

〔五〕 孙星衍云:“御览作‘尽哀 ’。”◎苏舆云:“‘哀尽’,哀毕也,上章标题云‘ 哀毕而去’,是其证矣。御览非。”◎则虞案:绎史亦作“尽哀”。


    晏子没左右谀弦章谏景公赐之鱼第十八〔一〕
  晏子没十有七年〔二〕,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三〕,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四〕。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五〕!自晏子没后,不复闻不善之事〔六〕。”弦章对曰:“
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七〕。尺蠖食黄则黄,食苍则苍是也〔八〕。”公曰:“善。吾不食谄人以言也〔九〕。”以鱼五十乘赐弦章〔一十〕,章归,鱼车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昔者晏子辞党以正君〔一一〕,故过失不掩之。今诸臣谀以干利,吾若受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一二〕。”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晏子之遗行也〔一三〕。”
〔一〕 苏时学云:“案晏子之没,未审何年,然齐鲁会夹谷之岁尚在,至哀公五年而景公卒,相距仅十年,安得有十七年之说。倘如所云,当在悼简之世,安得尚为景公耶?凡此皆属依讬之词,不暇考其时世者。”◎刘师培云:“黄本此章挩。”◎则虞案:杨本亦挩,治要附杂下篇。元刻本“弦”误“强” 。

〔二〕 黄以周云:“卢校‘没’下有‘后’字。”◎则虞案:意林一正有“后”字。

〔三〕 孙星衍云:“‘射’,质也。”◎则虞案:御览九百三十五引作“射质堂上”,诸子琼林十六作“景公言”。

〔四〕 则虞案:御览九百三十五作 “唱善者一口”。意林作“诸侯大夫皆称善”,诸子琼林引同,惟无“侯”字。

〔五〕 孙星衍云:“今本注云‘下缺’,据御览增。”◎卢文弨云:“‘公曰章’已下,元刻缺。有本不缺,注云:‘据御览增。’今案:御览九百三十五云:‘弦章入,公曰:“吾失晏子,未尝闻吾不善。”章曰:“臣闻君好臣服,君嗜臣食,尺蠖食黄身黄,食苍身苍,君其食谄人言乎。”公曰:“善。 ”赐弦章鱼五十乘。弦章归,鱼车塞途。章抚其仆曰: “曩之唱善者,皆欲此鱼也。”固辞不受。’与此所增者亦不同。”◎王念孙云:“各本注曰:‘下缺。’孙本不缺,云:‘据御览增。’后所增之文,与元刻本及御览皆不合,乃杂取诸书补入者,不足为据。今案:元刻云:‘公曰:“章,吾失晏子,未尝闻吾不善。”章曰:“臣闻君好臣服,君嗜臣食,尺蠖食黄身黄,食苍身苍,君其食谄人言乎。”公曰:“善。”赐弦章鱼五十乘。弦章归,鱼车塞途。章抚其仆曰:“曩之唱善者,皆欲此鱼也。”固辞不受。’(此元 刻也。与御览鳞介部七所引皆合,然尚非全文。)又案:治要云:‘公曰:“善。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矣,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唱善者如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智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然而有一焉。臣闻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尺蠖食黄其身黄,食苍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人之言乎。”公曰:“善。”’(此文较详于元刻,惜所引至此而止,而下文皆未引。考御览人事部六十七引下文亦较详于元刻。)御览云:‘公以五十乘鱼赐弦章。弦章归,鱼车塞途。章抚其御之手曰:“ 昔考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吾若受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晏子之遗行也。”’” ◎俞樾云:“按此下各本均阙。孙刻本据御览增,而王氏读书杂志谓杂取诸书补入,不足为据。因详录元刻,又以治要及御览人事部所引补之,洵较孙刻为备矣。惟此文实见于说苑君道篇,治要及御览所引均非其全者,王氏不录说苑何也?案说苑云:‘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途,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刘师培校补云:“ 案事类赋注所引 与此悉同,惟‘ 公曰’下无‘章’字。意林作‘公曰:“
自晏子殁后,不复闻不善之事。” 弦章对曰:“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尺蠖食黄则黄,食苍则苍是也。”公曰:“善。吾不食谄人之言也。”以鱼五十车赐弦章,固辞不受。是弦章有晏子之行也。’文又稍殊,末句与说苑同,足补各本及治要所引之缺。”◎则虞案:元刻本“章”下缺一页,嘉靖本、吴怀保本同。

〔六〕 则虞案:意林作“自晏子殁后,不复闻不善之事”。事类赋二十九引作“吾失晏子,未尝闻不善”;诸子琼林同,惟“殁”作“
死后”,下有“吾”字。

〔七〕 则虞案:宋本御览九百三十五引作“臣闻君好臣服□□君嗜臣食”,事类赋注作“ 臣闻君好臣服,君嗜臣食”。

〔八〕 孙星衍云:“艺文类聚作‘ 食黄即身黄,食苍即身苍’。”◎则虞案:事类赋注与类聚同,惟无“即”字;宋本御览无二“则”字,亦无 “是也”二字;诸子琼林“则”作“而”,“是也”作 “矣”。

〔九〕 则虞案:治要作“君其犹有食谄人之言乎”,诸子琼林与今本晏子同,惟“言”作 “善”,当从治要。

〔一十〕则虞案:事类赋作“公曰: ‘善。’赐鱼五十乘”。诸子琼林作“乃以鱼五十车赐之”。

〔一一〕苏时学云:“案‘辞党’,谓不立党。”◎苏舆云:“拾补‘党’作‘赏’,旁注:‘“党”字。’作‘赏’是,‘党’乃误文。”

〔一二〕苏舆云:“宜有‘也’字,治要诸书所引俱有。”

〔一三〕苏舆云:“拾补云:‘吴本此章缺。’”

分享到:
上一篇:集释卷第七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1250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