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二十六、心灵里的冬天
作者:王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二十六、心灵里的冬天


  小船,像一片窄窄的柳叶,压着细波,顺着风儿,徐徐地向前行进着。清清的河水,将岸边的绿树,芦苇都映在里面,于是窄窄的河面就呈现着五彩缤纷的颜色。只有小船经过的当儿,河水才纷乱起来,发着哗啦哗啦响动,绿微微的波浪便不住地拍击岸边。
  老翁手握双桨,一起一伏地划动着,不时抬头看一看远处的夕阳。这会儿也正是夕阳下山的时节,红红的光韵几乎染红了整个老翁,就是他那白发和银须,也变成了火焰般的颜色。他扭头看了一眼船尾的僧人说:
  “师父,可要站稳了呀!”
  那僧人站在船尾,正凝视着高远的云天,听了老翁的声音,立时转过头来,他不是别人 ,正是苏曼殊。他自印度回国后,一直厌倦城里的喧嚣生活,也不愿去寻访旧友,心中感到异常的苦闷、空落。举目尘埃,一切都是那样枯燥、寡淡,平淡得没有一丝色彩,没有一点生动气象。佛家讲究境由心造,心境改变,尘世万物在眼中当然也顿时黯然失色。有了这些厌倦之后,他便托钵在广州郊外僻壤处毫无目的漫游,有时风餐在树下,有时夜宿村头。乡村田园的安谧生活色彩,使他那颗近似破碎的心暂时得到了安稳。他是今天中午闲游在河边时,被老翁呼得上船的。想起那情形,他就觉得有趣。那会儿,他正枕着河边的一块漂木小憩,忽听得一阵哗啦哗啦的水响,他渐渐睁了眼睛,就看见了老翁的小船渐渐向岸边靠拢过来,他冲老翁打了招呼:“弥陀佛!”
  老翁便笑了,亲切地说:“喂,上船吗?”
  “上船?”曼殊坐起身子,笑了笑:“你这渔船,也搭客!”哈哈哈!老翁朗声笑起来,大手掌挥动了几下说:“师父,你这样说就外行了,渔船哪里写得就不能搭客,客船哪里写得就不能打鱼。我看你躺在那里,必是疲顿了。快来上船,咱这里分文不收的。或许可以节省师父一段脚力呐!”
  曼殊被老翁的豪爽之气所感动,翻身跃起,跳到船上,口中说道:
  “老人家,误你捕鱼了!”
  “捕鱼还能误吗?真是笑话!又不像种庄稼,农时不等人。干这营生就讲个散闲!爱捕时,就多撒几网,不爱干时便躺在船上看天。再说,这小小的河沟能有多大出息。我这次,是去赶海的!”
  曼殊被老翁的热情所感动,兴致也比先前高了许多,便奇怪地问:
  “莫非说,这窄窄的小河也通大海?”
  “你可别小看它,它的源头远着呐!据说它的发源地是高耸入云的昆仑山。从那里,水头要穿九九八十一座山头,通过八八六十四条江河,拐过七七四十九条弯子,才缓缓进入了南海。”
  听了老翁的“山海经”,曼殊心中暗暗发笑,他明知老者说得并不正确,可是他并不愿匡正。他觉得有些事情,带有一些民间传说的色彩时,反倒具有一些原始自然之美,如果一旦说穿了,弄得十分清白时,反倒显得寡淡了。因此他顺着老翁的话茬问道:
  “小河的入海口在哪儿?”
  “在崖山呐!”
  “崖山?!”
  “怎么,师父知道崖山?”
  曼殊没有回答,可他内心深处却翻腾起来。记得他在六榕寺出家的时候,师父赞初就多次给他们讲过崖山下海云寺的故事,讲他在海云寺里跟高僧学习佛法的故事。并发誓涅槃后也要将遗骨安葬该寺里面。于今,师父已经圆寂,看来葬在寺内无疑。平日不想还罢,今天一提起来,心潮立时涌动起来。须臾间,赞初师父的音容笑貌便浮现于眼前,他立时便产生要拜见师父的愿望,冲着老翁说:
  “老人家,我跟你去崖山行吗?”
  “去崖山?去崖山干什么?”
  “去崖山海云寺,看看我的师父。”
  “看师父,好!走吧!”
  于是,老翁便摇起双桨,小船伊伊呀呀的上路了。刚转过一个河叉子,老翁脖子一扬,就亮亮地唱起来:
  高山放羊羊满坡,
  阿妹洗衣下了河;
  阿妹啊!
  羊儿倒有嫩草吃,
  小哥口渴无水喝。
  小河有水乱大河,
  不怪别人怪自个;
  阿哥喂!
  你要喝水就开口,
  为啥看着我无话说?
  大河水多鱼儿多,
  对对鱼儿钻菱角;
  阿妹啊!
  谁叫你生得菱角样,
  撑得我眼皮不能合。
  阿哥人小怪话多,
  哪有鱼儿钻菱角,
  阿哥喂!
  要称菱角有多重?
  眼皮上面吊秤砣。

  唱罢,老翁兀自笑了,脸红红地说:“师父,当着你出家之人,我不该唱这浪里浪气的骚曲!”
  “老人家,喜欢唱啥就唱啥,我从不介意这些。再说,你这歌子唱得多好呀!”
  “师父,咱一个在水上捕鱼,怪孤单的,有时就靠唱曲来解闷呀!”
  曼殊听到这里,心里有些黯然,便不再言语了。眼睛只牢牢地盯着岸边的景色,似乎在想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想,过了多长时间,他有些不记得了,反正当老翁提醒他要站稳的时候,他才猝然发现,夕阳在前面已经落入河面了,静静的河水呈现着玫瑰的颜色。
  “师父!”老翁又看了一眼夕阳说:“天色已晚,我看今天到不了崖山了。”
  “那我们就歇息一下,明天接着赶路。”
  “在哪里歇息呢?”老翁看着曼殊。
  “前面那棵大树怎样?就在那儿系上船,住上一晚。”
  “能行吗?”
  “怎么?”
  “我是说……”
  “莫非老人家经受不住野外的风寒?”
  “我!哈哈哈!”老翁大笑起来,“师父,实不相瞒告诉你,我们水上人,从小头上没遮过半片瓦,专与风霜雨雪为伴,不要说在野外过夜,就是卧冰爬雪的事也常有。我是担心师父你……身子娇贵,别受了风寒。”
  “老人家,你是有所不知。”曼殊摆摆手说:“我们出家人可不像你想的那么娇贵。你想啊,我们浪迹天涯,行脚四方,什么样的辛苦没有吃过?都吃过。”
  “好!那我们就靠岸吧!”老翁猛一划桨。
  “拢船!”
  ……
  夜晚,天阴沉沉的,看不见星光,看不见月色,连一丝风儿都没有,天气闷热得吓人,无疑这是大雷雨的前兆。
  老树下,老翁叼着烟袋和曼殊闲聊着。他们从盘古开天,一直唠到大清民国,从都市百态,一直唠到乡野趣事……他们没有固定话题,没有固定模式,由着话头信马游缰地向前走,走到哪里,就唠到哪里。
  老翁极健谈,生活经验又颇为丰富,且有满肚子来自乡野的学问。这越发引起了曼殊的兴趣,黑暗中,他几乎不错眼珠地看着老翁。
  老翁又抽了口烟,说:“师父,我的眼拙,不识真人。可是,我看你不像我们乡村里的那种酒囊饭袋的和尚。”
  “那……”曼殊笑了一下说,“那你看我是什么人?”
  老翁又尽力端详了一下曼殊,眨了眨眼睛,朝外喷了一口烟说:“这……我倒看不大准。可是我就有这么个感觉。我就觉得你不是一般的和尚。”
  “我不一般?!哼哼!”曼殊笑了笑:“我倒看你老人家挺不一般的,你可不像个村野渔夫。”
  “我不像,我像什么?”老翁挺得意地笑了,“莫非我还像个帝王、宰相?”还未待曼殊回答,他接着又说,“就是真的拿帝王宰相的位置换我这渔夫,我也不干的。”
  “那为什么?”
  “你想那皇帝老儿有我这渔夫轻闲吗?”
  “这倒是。”
  老翁一边吧嗒着烟,一边说,“我倒想问问师父,你安心于佛门,它都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曼殊愣一下,随即问,“你说都有什么好处?”
  “恕我粗人直言,我想师父步入佛门,也大概是和我老汉求得一种状态吧。”
  “什么状态?”曼殊直直地问。
  “自刨自吃,闲云野鹤,眼净心净,天宽地宽。”
  老翁话音刚落,曼殊便一把拽住了他的手,大为感动地说:“老人家,你真是个山野高人,请受我一拜。”
  “这还了得!”老翁连忙拒绝。
  “真的,老人家。我虽然读过不少经书,可是那都是些皮毛。你所说的境界,才是我终生为之企盼的。请您老有所指引吧!”
  “哪里——哪里——”老翁摆摆手说,我不过胡说说而已,哪敢给你什么指引。”
  “老人家,要指引的,真的要指引的。”
  “要我看,真达到那般境界者,恐怕普天之下就没人敢自认。”
  听了这话,曼殊默然了。老翁说得不错,他的确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从中国到印度,从佛祖到凡夫俗子,他不断地探索、寻求,得到的结果却是完全相同的。他深深地体悟到,只要喉咙中还能喘息,只要血液还能流淌,只要心脏还能跳动,那么伴随生命而滋长的烦恼、忧怨,就永远存在。
  ……
  这时,从河边传来一阵声响:唰唰唰,沙沙沙,似苇叶轻轻相撞,像风儿摇动树梢,响声时而急快,时而轻缓,时而连成一片……
  曼殊惊异地听着,浑身觉得发冷。
  刹时,响声立时大起来,几乎整个河滩都在喧叫。
  “老人家!”曼殊惊叫一声。
  “怎么?”
  “你听是什么声音?”
  “啊!”老翁笑了,伸手在地上摸索起来,一忽儿便摸起一个东西拿到了曼殊眼前:“你看看,这是什么?”
  “螃蟹!”曼殊惊奇地说。
  “是螃蟹。这是雨前的征兆。”
  “真的?”曼殊感到非常惊奇,也有着万分感慨,感慨大自然的无限奥秘,感慨万物间的神秘联系。
  果然,在他们谈话之间,狂风骤然刮起,河水被掀动得翻卷着巨澜。跟着天空也亮起了闪电,隐隐传来一阵阵轰隆隆的雷声。
  “要下雨了,走,我们到前面的小寺避避雨。”老翁说着拉起曼殊就向前面奔去,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那座小寺。
  这座小寺,实在破旧,寺门破损了不算,瓦脊甬道间都已长满了荒草。大殿里虽然也燃放着几枝蜡烛,但是那尊无精打采神像面孔上的灰尘足有铜钱一样厚了。
  曼殊仰头看去,见匾额上几个年代久远的字还依稀可辨,上书:怀兰寺。
  “这寺知道是谁建的吗?”老翁问了一句曼殊,可是还未待曼殊回答,他自己便说了起来:“这寺相传是唐时贤相张九龄修的。据说当年相当风光了,寺里雕梁画栋了不算,脊顶是清一色的琉璃瓦,香火也是一年四季地旺盛,木鱼之声昼夜不断地响起……”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曼殊涌起一股沧桑之感。
  “这个殿虽然破旧了,可是你可别小瞧它。当年清兵南下,我乡居民就是在这大殿前,举行的誓师会。我爷爷的爷爷那时正年轻,提一把砍柴的镰刀赶来参加。打了几个大仗之后,队伍里只剩他和一个受了伤的和尚,那和尚叫什么……澹……”
  “澹归和尚?”曼殊猜测道。
  “对对!正是这个名字。”
  “那可是明末的一位有名的诗僧啊。”
  “就是这个和尚,在我家躲藏了一些日子,伤未养好,就执意要走。当时风声很紧,大家都不让他走。可是他还是在一个晚上趁人不备的时候,悄悄走掉了。他去了哪里?后来怎样?就不得而知了。据说,和尚是看破红尘了,所以不肯再和凡人在一起。”
  他们正这么说着,忽然从后面的禅房里传出一声很苍老的声音。
  “二位施主,为何夜半来此?莫非有什么事情么?”
  他们循着声音看去,只见从神像的斜对面一窄窄的房门中,蹒跚走出一个老者来,他满脸褶皱,眉毛斑白,一件脏兮兮的袈裟斜披在肩上。
  老翁连忙说:“老师父,我们是行路人,想在此地避避雨,打扰您啦!”
  曼殊也跟着施了一礼:“打扰了!”
  “不必客气二位。既然老天有意让我们相识,还不快快进禅房用茶。”
  “谢谢了。”他们说着就跟随老僧进了那间禅房。
  禅房的陈设更加简陋,一张窄窄的木床,上面铺着一床破旧的被褥,旁边是一张老掉牙的桌子。桌上放着盏旧式油灯,灯火虽然如豆粒一般大小,可是屋中的什物还能分辨清楚。
  “快坐,快坐。”老僧进屋后便热情地给他们让座。
  曼殊借灯光,仔细端详一下老僧,便吃了一惊,忙问道:
  “请问老师父法号怎么称呼?”
  “贫僧法号云游。”
  “云游?”
  “云游正是贫僧。”
  “老师父来‘怀兰寺’之前,在……”
  “在一座无名的破庙里。”
  “破庙在哪里?”
  “惠州的郊外。”
  “云游师父!”曼殊大叫一声,扑通跪到地上,“您老人家看看,我是谁?”
  老僧将桌上的油灯拿起,颤颤地端到了曼殊的面前,仔细辨认了一番,然后才动情地说:
  “你是曼殊!”
  “是我呀师父。”曼殊一下子抱住了老僧,眼中的泪水便汩汩向外流淌出来。半晌,他才抬起头来,看了一眼老僧,说:
  “老师父,你是怎么到这里来的?”
  “唉,说来话长啊!”
  “怎么?”
  “自那年我们在破庙分手后,我便回了老家。其实我当时的心思你也能看明白,我就是想让你掌管着那个破庙了,我回去是不想再回来了。叶落都要归根,何况人呐。但是回到故乡,我的心凉了,连续几年的灾荒,村民们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也是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日子。再加上官府对百姓的杂税苛捐越来越多,庄户人几乎就无法活了。没办法,我又从老家回来了,回到那个破庙。这时你已经不在了,我在那里守候了一些日子。后听说我的师兄你的师父的遗骨已经移到了海云寺。我便专程来给他祭扫,可是当我千辛万苦来到海云寺的时候,万没有想到海云寺……”
  “海云寺怎么了?”
  “整个寺院全给毁了。”
  “毁了?!”曼殊的眼睛几乎瞪圆了。
  “是啊!据说那是一个狂风呼叫的夜晚,僧徒们刚刚就寝,忽听得一阵粗暴的砸门声。还未待他们点灯起来,庙门已经被他们砸开了,跟着便闯进一伙蒙面的歹徒,他们个个手持凶器,进得殿来,就疯狂抢夺,先抢财宝,后搜经书,连庙门的铜环都给砸掉了。当他们觉得再无油水可捞的时候,便点起了大火,好好的海云寺,就这样给毁了。”
  “这些蒙面歹徒到底是什么人?”
  “有人说是革命党,有人说是官府,谁能弄得清啊!”
  “那么,那些僧徒呐?”
  “嗨,惨透了,跑的跑,逃的逃。我赶到的时候,除了看见遍地烧焦的瓦砾,连个人影也没有看见。没办法,我只得回转身来蛰居在这个破庙里……”
  “那……赞初法师的遗骨呢?”
  老僧眼圈立时红了:“都……都……没了。”
  说到后来,他便啜泣起来。
  曼殊即刻觉得晕眩起来,就仿佛脚下的土地颤动起来一样。这打击来得太突然猛烈了,几乎让人心里准备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是,一辈子都以慈善为人生之本的师父,怎么到头来,浩浩的乾坤世界,连他一杯尸骨都不能容纳!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啊?!他真想向苍天叩问一声。
  就在这时,庙宇外边响起一声炸雷——轰!
  这是曼殊有生以来觉得最响的一声炸雷,这是他一辈子也无法忘记的炸雷。可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解读的是,这声炸雷,是上苍对他叩问的回答!还是对他叩问的训斥!
  反正那个夜晚,他觉得心灵里又经历了一个冬天!


  ------------------
  

分享到:
上一篇:二十五、寻找佛祖
下一篇:二十七、爪哇岛幽情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59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