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轻捷如鹃—回纥篇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收藏

 

  回纥,是中国古代族名和汗国名,是我国维吾尔族的先民。她的族源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的鬼方,周及春秋时期的赤狄,两汉时期的丁零,南北朝时期的高车、敕勒、隋及唐朝的铁勒。北魏时敕勒(高车)中的袁纥氏、隋时铁勒中的韦纥氏应为同名异译,都是回纥的前身。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回纥顿莫贺可汗请唐改称回鹃,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的拼音文字,字母数目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共约19-29个。书写初由右向左横书,后改为由上向下直写。今蒙古、满文字母,即由回统文字母演变而来。其习俗遇丧事则嫠面,遇大典则拜狼 。

  回纥民间传说,回纥祖先降生在秃忽剌河(土拉河)和薛灵哥河(今蒙古国色楞格河)之间一棵大树的瘿(囊状隆起的树洞)中,而今土拉河流入鄂尔浑河,鄂尔浑河又流入色楞格河,所以鄂尔浑河位于另两条河之间。表明回纥的起源地为鄂尔浑河流域。

  隋朝时期,回纥分布于铁勒和薛延陀的北部,娑陵水(今蒙古国色楞格河)流域,有10万人口,以游牧为生。役属于西突厥,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回纥利用西突厥被隋打败的形势,与仆骨、同罗、拔野古等各部联盟,正式以回纥命名,并推举菩萨为最高军事领袖“阙俟斤”。铁勒中的另一支薛延陀在漠北建立汗国。回纥依附于薛延陀。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回纥、薛延陀、拔野古等部叛离东突厥。东突厥伐之,回纥首领菩萨大败敌军,使回纥名声大振。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回纥向唐朝朝贡。次年,唐与回纥、薛延陀联兵共灭东突厥。回纥与薛延陀两部称雄漠北。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菩萨之子吐迷度继首领位,配合唐军攻灭了薛延陀政权,尽占其地。第二年(公元647年)正月,唐朝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并任命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土迷度的侄子乌纥谋害了土迷度,后为燕然副都护元礼臣所杀。唐太宗安抚回纥,提拔土迷度之子婆闰继其父位,并封左骁卫大将军。而后婆闰帮助唐朝征高丽、讨平贺鲁有功,升为右卫大将军。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回纥又助庸灭西突厥。从此尽占原东、西突厥汗国的广大土地。

  婆闰的侄子比粟毒继承其位,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比粟毒死,其子独解支继位。当时唐朝经常征调回纥的精壮骑兵参加赤水军(在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南)。独解支死后,其子伏地匐继任瀚海都督,又任河西经略副使兼赤水军使。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 ,九姓铁勒拔曳固部人杀死默啜。漠北的回纥别部移键颉利发与拔曳固等5部归唐,被安置于大武军(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北。

  自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玄宗派遣将军孙老奴招抚九姓铁勒以后,回纥等部和唐军联合,南北夹击后突厥,使之瓦解。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回纥领袖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立牙帐于乌德鞬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和鄂尔浑河之间。建立了回纥政权,并向唐朝禀报。第二年,骨力裴罗在唐朝协助下杀死了后突厥最后一个君主白眉可汗。从此,回纥汗国取代了后突厥汗国。这时回纥控制的地区,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势力日益强盛,成为草原上的主要政治军事力量。唐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右骁卫员外大将军。自此回纥汗国在草原上存在一百多年,与唐朝始终关系密切,曾两次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唐曾3次以公主嫁给回纥可汗。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左右,回纥因天灾与内乱,生产力遭到破坏,势力衰徽,终于被黠戛斯人所灭。回纥部众分三支西迁。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于十二世纪被西辽所灭;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于十三世纪初归附蒙古;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人。西州回鹘于十三世纪后期归附蒙古汗国和元朝。

分享到:
上一篇:西域狼痕—乌孙篇
下一篇:北地雄风—东胡篇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54

点击获取验证码